趙裴沛
不少患者拿到胃鏡檢查報告后,若看到上面寫著“活動性病變”“萎縮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等字樣時,心里往往十分恐慌,感覺“胃癌已經悄悄走來”;有的患者甚至為此主動要求醫生為自己施行胃大部切除術,以防患于未然。但事實上,這些都是由于患者對于胃鏡體檢報告的認識不足所致。為此,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腔鏡診療中心消化內鏡室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于衛芳副教授特地為我們詳細解讀了一些胃鏡報告單上的常見結論。
不少患者一看到“活動性病變”的字樣,第一時間就想到“這是否代表著癌變的先兆”。對此,于衛芳副教授認為完全不必太過擔心。因為“活動性病變”只是常規的慢性胃炎的病理組織診斷。“當胃黏膜內有漿細胞、淋巴細胞浸潤時,病理學上就可以認為存在‘慢性炎癥;而當胃黏膜內出現中性粒細胞時,則稱之為‘活動性病變。臨床上,根據中性粒細胞的多少,還可將其進一步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分級高低與上腹部癥狀以及胃黏膜損傷的嚴重程度有關,與癌癥并無直接聯系。”
正常的食管上皮稱為復層鱗狀上皮,這種上皮一般比較耐摩擦,能適應食管的運輸功能,卻不耐受酸堿的侵襲。所以,如果某些慢性胃病患者的胃內胃酸長期反流到食管,特別是食管下段時,不耐酸的復層鱗狀上皮就會逐漸被一種柱狀上皮所逐漸替代。“這其實就像棉布衣服上補了一塊‘化纖補丁,而這種被上皮替代的食管部分,就是巴雷特食管。”于衛芳副教授告訴我們,巴雷特食管與反流性食管炎相關,并有發生腺癌的可能。預防巴雷特食管癌變的最好方法,就是積極治療引起胃酸反流的疾病,并且定期進行胃鏡復查。
各種有害因素,包括藥物、細菌、異常的胃酸、反流的膽汁與腸液體、溫度過高的飲食、粗糙食物、異物以及幽門螺桿菌感染等,都可以使胃黏膜淺層發生“糜爛”,但病變范圍可大可小,所以臨床還要結合其他指標和檢查一起來看,才能確定黏膜糜爛的輕重程度。但一般來說,多數黏膜糜爛都是急性反應,如果能找到病因,及時干預,一般都是比較容易恢復的。
如果胃黏膜長期有慢性炎癥,人體內就會出現一種適應性反應,即萎縮的胃腺被類似(但不完全相同)的腸腺所代替,臨床就稱為腸腺化生,簡稱腸化。腸化多見于萎縮性胃炎,也可以在淺表性胃炎中出現,程度有輕有重。近年來,根據腸化細胞的生物化學特性,又可細分為結腸型化生與小腸型化生兩類,其中以結腸型為多見。值得注意的是,結腸型腸化與胃癌可能有關系。于衛芳副教授提醒,從臨床角度來看,輕、中度腸化屬于一種病理生理學反應,不必過于介意;但如果是重度腸化,雖然還不是胃癌,也應非常重視,需要定期復查胃鏡。
增生是細胞的一種生物行為,增生的新細胞應該與原來的細胞在形態、結構、代謝過程與生理功能上相同。而不典型增生是指增生的細胞在這些方面偏離了正常(典型)狀況,即細胞排列紊亂,形態不規則,細胞核大、色深,出現了一些原本沒有的生化成分與功能。“不典型增生屬于一種重要的病理改變,一般只有經過標本的病理檢查才能確定。”于衛芳副教授指出,輕度增生可視為一種病理生理學反應,而重度增生則很可能提示是原組織的早期癌變,如胃癌、腸癌、食管癌、膽管癌等;中度的危險性介于兩者之間。
“不典型增生可以出現在原本正常的細胞,也可以出現于腸化細胞。與腸化相比,不典型增生與癌癥的關系更加密切。”于衛芳副教授告訴我們,臨床流行病學發現,不典型增生發展為癌癥的比例,輕度為21%、中度為33%、重度為57%。世界衛生組織因此確認,不典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變,也是應該高度重視的一種病理改變。于衛芳副教授建議,不典型增生如果是中度以上,就應該密切隨訪、定期復查。“好在不典型增生發展很慢,通常為數月或數年,使我們有充分的時間發現、處理;而對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則應該采取積極的態度,認真考慮手術治療。”
pH/Hp
有時胃鏡體檢報告單上會出現pH和Hp字樣,同樣的兩個字母,因排列的順序不同,代表著完全不同的含義:pH 代表氫離子濃度,也就是酸堿度,通常以數字表示,可以帶小數點。中性是7,小于7的是酸性,數字越小,酸性越強;大于7的表示堿性,數字越大,堿性越強。Hp代表幽門螺旋桿菌,胃鏡檢查時一般只用加減號表示,加號(陽性)表示有幽門螺桿菌存在,細菌量越多,加號越多(最多3個加號);減號(陰性)表示沒有細菌。這一檢測結果,對于上消化道疾病的臨床診斷與治療很有幫助。
反流就是指胃腸道內某些成分“反其道而行之”。在上消化道病理現象中,主要有以下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流情況:
胃-食管反流:這種反流主要是指胃內容物中的胃酸及胃蛋白酶越過關閉不嚴的“閘門”——食管下括約肌而反流至食管,從而損傷食管黏膜,造成反流性食管炎及其并發癥。這種反流現象會導致整個胃腔呈酸性和食管腔呈中性,故又被稱為“酸反流”。
十二指腸-胃反流:反流方向
與正常胃內食糜運行方向相反,即從十二指腸流向胃,臨床主要是指膽汁中的膽鹽、溶血性卵磷脂與十二指腸液中的某些消化酶類越過幽門括約肌反流至胃部,從而損傷胃黏膜,最終造成膽汁反流性胃炎。這種反流現象往往會導致整個胃腔呈酸性和十二指腸呈堿性,故又被稱為“堿反流”。
臨床上,兩種反流也可以同時發生,情況當然就更加嚴重。
有的患者看到“萎縮性胃竇炎”的結論時,就將其與癌變畫上等號。但事實上,萎縮性胃炎和胃癌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病理過程,臨床上也僅有很小一部分重度萎縮性胃竇炎患者會發展為胃癌,而大多數只是重度腸腺化生,或是不典型增生的病例。因為,萎縮性胃竇炎的胃內環境只能說是為胃癌的發生提供了一定的條件,但尚需不良外部環境、不節飲食等多種有害因素的共同作用才可能發生癌變,且這一過程較長,還要經過腸腺化生、不典型增生階段,因此只要定期復查,完全有機會早期發現癌變,并及時處置。
1.凡有上腹部不適,疑有食管、胃、十二指腸疾病者,需胃鏡明確診斷。
2.X線檢查發現食管、胃、十二指腸病變,但性質未明,需病理診斷。
3.食管、胃、十二指腸疾病治療或手術后隨訪。
4.治療某些食管、胃、十二指腸疾病,如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異物取出、息肉切除、狹窄的擴張等。止血方法有:硬化止血術、栓塞止血術、套扎止血術、電刀止血術等方法。
5.晚期胃腸道腫瘤的治療,如硬化劑注射壞死術、熱凝壞死術、狹窄擴張術、支架置放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