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凱平
2020年3月底,《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于4月28日起施行。《條例》針對市場主體關切的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辦事審批難、破產注銷難、知識產權保護難等短板弱項,梳理提煉出54個共性痛點難點問題,制定了針對性條款,為企業“硬核”護航,為北京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再“提速”。
所謂營商環境,官方的說法是企業等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所涉及的體制機制性因素和條件。自2003年起,世界銀行開始編制和發布《營商環境報告》。他們將這份報告的主要考察指標分為10項:開辦企業、辦理施工許可證、獲得電力、登記財產、獲得信貸、保護中小投資者、納稅、跨境貿易、執行合同和辦理破產。排名越高,表示該經濟體的監管環境越有利于企業的開辦和運營。2016年,中國在納入排名的190多個經濟體中僅位列第96位,這顯然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不相匹配。
2017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專題研究改善投資和市場環境、擴大對外開放問題。習總書記在會上指出,要改善投資和市場環境,加快對外開放步伐,降低市場運行成本,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他同時強調,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正是這次會議,拉開了全國各地持續加快優化營商環境的序幕。
優化營商環境對中國未來發展有何重要意義?為什么中國要高調提出優化營商環境呢?
首先,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優化營商環境,通俗講就是政府如何為企業打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經濟環境。這其中的關鍵,是政府的角色如何定位,政府的職責如何履行。簡而言之,對于市場主體,就是“法無禁止即可為”;而對于政府,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政府管得過多,直接干預微觀經濟活動,不僅影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增加交易成本,還容易滋生腐敗,并且只有實現了公權力的“法無授權不可為”,才能更好地實現市場主體的“法無禁止即可為”。
這些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推行多項改革舉措,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放管服”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以及政府部門提出的“服務型政府”、甘當服務企業的“店小二”等理念,就是為了更好地營造公平公正的營商環境,就是中央一再強調的,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其次,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市場經濟的框架體系已經建立,但這個體系的運行效率、法治化水平等有很大提升空間。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呈現增速轉軌、結構轉型、動能轉換的特點,同時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推動經濟建設再上新臺階。從國際看,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還在持續,新冠疫情引發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不斷加劇,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以及逆全球化思潮抬頭,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應對世界各經濟體之間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以及邁過中等收入陷阱等等,均需要盡快建立現代化的經濟體系。
營商環境對一個地區的投資吸引力和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一個地方打造營商環境,最終目的是聚企業聚人心。營商環境好,已有企業才能留得住、發展得好,外來企業才會想進來創業興業,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充分涌流。從這個意義上說,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可為我國建立現代經濟體系提供強有力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中國推出優化營商環境一系列舉措已經取得顯著成效,世界銀行營商環境排名中,中國在2017年上升到第78位,2018年第46位,2019年第31位,連續兩年入列全球優化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
那么在中國未來發展的宏觀視野下,中國產權市場能為優化營商環境做些什么?筆者分析國務院2019年10月出臺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和剛剛出臺的北京版《條例》,以及筆者所在的北京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交所”)的具體實踐,大體有四項:
一是服務中小企業直接融資。融資難、融資貴是長期以來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問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對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更是造成重大沖擊。產權交易機構可以發揮公開市場集聚項目、聚集資金、集聚服務的平臺優勢,為中小企業提供股權融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應收賬款質押融資、訂單融資、電子投標保函等多種類的融資服務,降低中小企業資金壓力和融資成本。在這一方面,包括北交所在內的各地產權交易機構已經有很好的基礎和豐富實踐,應答加大力度,助力中小企業度過難關。
二是服務中外企業跨境并購。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推進,特別是《外商投資法》的出臺,國有企業投資海外或國際資本收購境內國有產權等跨境并購和投融資活動將更加頻繁,同時國有企業綜合運用國內外政策環境,通過設立離岸公司等特殊目的公司持有國內資產進行運營的情形也逐漸增多,這都不可避免涉及人民幣跨境結算問題。目前,北交所與人民銀行相關部門溝通,已打通人民幣“出境”和“入境”的雙向通道,使跨境并購更為便捷,可以成為產權市場的通常做法。
三是服務企業就近注冊登記和納稅。產權市場交易著大量企業產權轉讓、增資擴股和房產車輛等實物資產處置的項目,這些項目交易完成后,需要到相關部門變更登記和繳納相關稅費,耗費各相關方大量時間精力。產權交易機構可與相關部門合作,實現交易環節與后續環節的“一網通辦”。目前,北交所已先后與通州區和西城區市場監管局合作設立“企業登記分中心”,在全國率先實現企業產權轉讓服務與登記注冊服務的結合;受北京市西城區地稅局委托,北交所對進場交易的國有資產業務產生的產權轉移書據和購銷合同代征印花稅,實現“讓信息多跑路、企業少跑路”的目標。
四是服務企業破產財產處置。破產處置工作存在涉及法律及非法律事務龐雜且專業性強、破產管理人資金管理難以及資產類別多樣、質量參差不齊導致的成交難等問題。北交所作為最高人民法院選定的司法拍賣網絡服務機構之一,聯合相關銀行創新性推出“破產案件管理系統+破產資產處置平臺”無縫對接的破產處置新模式,通過提供線上化、信息同步、大數據評估、在線視頻會議、資金監管等眾多科技服務,協助司法機構在規范破產案件處理流程的基礎上,加快案件辦結效率及質量,同時最大程度上發現破產資產的市場價格,維護當事各方的合法權益。
產權市場作為中國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深深融入國家經濟體系,在國家大力推進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時刻,定當站在服務國家戰略的高度,充分發揮交易平臺的功能作用,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早日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添翼增力,做出貢獻。
(本文為北京產權交易所推出的財經時事評論系列之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