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懷亮,龍玉寧,蒙正杰
(荔波縣農業農村局,貴州 荔波 558400)
硒是人體和動物必需的微量營養元素之一,具有抗氧化衰老、保護和修復細胞、提高紅細胞的攜氧能力和人體免疫力作用,被科學家譽為“生命的神奇元素”[1]。荔波縣0.75 hm2以上壩區有20個,耕地面積2 333.6 hm2,占全縣耕地面積的10.68%,耕地土壤類型主要為水稻土、石灰土2個土類,25個土種。為落實貴州省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我省農業現代化的樣板田、科技田、效益田”的要求,開發利用壩區富硒土壤資源、發展富硒農產品、實現耕地增產增效提供科學依據,全面掌握荔波縣壩區耕地土壤硒含量分布狀況有重要意義。
土壤樣品采集按照《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樣品采集技術規范》進行。每0.75 hm2采集1個樣品。每個樣品按“蛇”形或“梅花”形方法,在區域內采15~20個點的耕層土壤混合,按四分法取土1 kg作樣品。在荔波縣20個壩區、2 333.6 hm2耕地中,共采集土壤樣品66個。
土壤全硒含量測定委托貴州省煤田地質局實驗室進行,全硒含量采用X熒光光譜法測定[2]。
以《DD 2019-10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技術標準》[3]作為荔波壩區土壤全硒豐缺度判斷依據。
經對荔波縣66個壩區耕地土壤樣品全硒含量統計分析,土壤樣品中全硒含量含量為0.26~1.23 mg/kg,平均值為0.73 mg/kg,變幅為0.358 1 mg/kg。
依據土壤全硒含量豐富度限值標準,壩區耕地土壤樣品中,含量0~0.2 mg/kg屬低范圍的樣品數為0個;含量0.26~0.38 mg/kg屬中等范圍的樣品數為7個,占樣品總數的10.6%,平均含量為0.31 mg/kg;含量大于0.4 mg/kg屬豐富范圍的樣品數為59個,占樣品總數的89.4%,平均含量為0.77 mg/kg。說明荔波縣壩區耕地土壤屬富硒土壤。
表1 荔波縣壩區耕地土壤全硒含量分布
周越等[4]認為耕層土壤中硒含量與成土母質硒含量有關。從荔波縣壩區耕地不同成土母質土壤中全硒含量差異看(表2),全硒含量以碳酸鹽類風化物發育的土壤最高,砂泥質巖類風化物次之,含量范圍分別在0.30~1.23 mg/kg和0.29~1.08 mg/kg,平均值分別為(0.75±0.21)mg/kg、(0.63±0.23)mg/kg。
表2 荔波縣壩區耕地不同成土母質土壤的全硒含量
作物硒主要來自于土壤,富硒土壤是生產富硒作物的基礎。陳愛秋[5]、成曉夢等[6]等對農作物硒含量、土壤與農作物硒含量規律研究表明,硒含量為糯米、秈米、紅薯較高,油茶、羅漢果等次之。趙成義[7]認為對照《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的土壤環境質量要求,在部分富硒土壤的開發利用中,發現農作物富硒比例存在較大的變化,在一些足硒、少硒甚至缺硒土壤中存在較高比例的富硒農作物。因此,在荔波縣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時,可針對土壤硒含量大于等于0.22、小于3.0的壩區,繼續加大優質富硒稻種植,提高當地糧食產品競爭力。同時,在富硒農產品開發過程中,應針對不同作物對硒富集能力的不同,優選出適合當地生長、具有地方特色的作物作為富硒農產品開發的重點。
荔波縣壩區耕地土壤中硒含量達到富硒標準值的樣品數占總樣品數的 89.4%,說明富硒耕地面積大;壩區耕地中由碳酸鹽類風化物母質發育的土壤硒含量總體高于砂泥質巖類風化物母質發育的土壤。
荔波縣壩區生產條件優越,土壤天然富硒,作物品種豐富,建議合理科學規劃利用好富硒耕地土壤資源,選擇地方特色優勢農作物種植于富硒土壤,生產優質特色富硒農產品,提高富硒耕地的產出率,達到物盡其能,農業增效。
富硒耕地土壤生產的農產品是否同樣富硒,哪些特色作物對土壤硒利用率或富集性高,產品硒含量能否達到綠色食品規定的硒限量標準,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