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題指導:陜西省商洛市商南高級中學韓延明
2019—2020 學年 陜西省商洛市高三年級一模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 分)
北宋文學家蘇軾在《東坡志林》中記載了一件親身經歷的事。寓居惠州嘉佑寺的時候,他在山上隨意走走,走得非常累,便想要到山頂的松風亭休息,但眼下離松風亭還有很遠的距離。行走之中,他突然意識到,休息為什么非要到松風亭,哪里不能休息呢?于是,他豁然開朗。
有人認為,每個人都可能會被一些執念束縛,一旦解放思想,就會豁然開朗。但也有人說,蘇軾的故事中含有消極的成分。
對此你有何看法?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
①選準角度,自定立意,自擬題目;
②不少于800 字;
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④文體特征鮮明。

圖/ 視覺中國
同學甲: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蘇軾本想在山頂休息,居高臨下,盡享無限風光,怎奈體力不支,心愿難成。不禁讓人聯想到蘇軾一生屢遭貶謫,甚至遠到海南島,但他以曠達樂觀的生活態度,不斷突圍,超越自己。我們須謹記:身在逆境,應樂觀曠達。
[ 點評]
這位同學由蘇軾登山的經歷聯想到蘇軾一生屢遭貶謫卻依然曠達樂觀的人生經歷,并由此總結出“身在逆境,應樂觀曠達”的立意,過于牽強,沒有緊扣材料所要表述的重點,即人們有時需要拋卻執念、解放思想。這個立意屬于離題。
同學乙:蘇軾已經“走得非常累”,而且離目標松風亭“還有很遠的距離”,在體力消耗較大難以支撐的情況下,理應停下來稍事休息,不必跟自己過不去,更不必自責。世間萬事皆如此,累了就該休息,想睡就睡,想吃就吃。只有學會放下,學會享受,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 點評]
乍一看,這位同學的觀點似乎與材料中的第一種觀點比較符合,但仔細斟酌,這個立意對材料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材料中,蘇軾放棄的是“非要到山頂松風亭休息”的執念,這一舉動提示我們要解放思想,拋開束縛自己的枷鎖,而不是要我們“學會享受”。這個立意舍本逐末,且含有明顯的消極態度,屬于偏題。
同學丙:凡事一旦明確了目標,就應當矢志不渝,奮力前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人常說,無限風光在險峰,既然選擇了山頂的松風亭,就應該馬不停蹄,步步登高。只有執著堅韌,永不言棄,才能如愿以償。如果處處都如蘇軾所做的選擇般,在進行了自我安慰后“退而求其次”,身心或許得到了暫時的放松,但就會與高處的景致失之交臂。
[ 點評]
這則材料源自《東坡志林》中的《記游松風亭》一文。蘇軾對于這件事的態度,其實也是他的人生態度。從某種程度上說,蘇軾認為要隨遇而安,是對自己仕途不得意的寬慰,帶有些許無奈。這位同學從“執著與堅韌”的角度對材料進行解讀,將“登高”與人生路上的攀登聯系在一起,進行反向立意,認為既然確定了目標就應該堅持到底、永不言棄,不能依靠自我安慰而放低對自己的要求,如此才能享受“高處”的美景。這個立意準確、新穎、深刻,給人以正確、健康的導向,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同學丁:人生途中,不可避免會深陷泥淖,遭逢路障。此時,敢于藐視困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精神固然可嘉,但如果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結果被強大的困難擊得頭破血流,甚至粉身碎骨,只怕到頭來落得個“莽夫”的名號。如果能像蘇軾那樣,解放思想,轉變思路,生命將會豁然開朗。
[ 點評]
這位同學沒有一味地否定同困難較量的精神,而是先承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種行為勇氣可嘉,然后指出當困難無法逾越時,轉變思維或許將豁然開朗。這位同學思維縝密,觀點辯證,立意準確、有深度。
蘇軾這個親身經歷富有深刻的內涵和哲理,耐人尋味。對于“休息為什么非要到松風亭,哪里不能休息”的觀點,材料中給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褒一貶。第一種觀點認為,人的一生不可避免會受到一些執念的束縛,如果拋卻執念,讓思路轉個彎兒,說不定會“柳暗花明又一村”,由此啟迪人們要解放思想、善于變通。第二種觀點認為這個故事含有消極成分,隱含的意思是,對于自己所追尋的目標,要有恒心和毅力,不能自我安慰、得過且過,盡管過程中會經歷困難,但不能輕言放棄。
同學們可在材料已給出的兩種看法中選擇一種進行立意,也可以在此基礎上延伸拓展,進行辯證思考。
以下立意可供參考。
(1)我們不能通過自我安慰放低對自己的要求,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堅韌不拔的品質,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永不言棄。
(2)不要讓執念束縛自我發展。懂取舍,知進退,才是大智慧。
(3)既要有 矢志不 渝、永遠 不 服輸的韌勁,又要善于審時度勢,靈活變通。必要時改變一種思維方式,謹防撞上“南墻”,頭破血流。有勇有謀,不做莽夫,也不做懦夫。
立意: 要有知難而上的勇氣和毅力,也要有靈活變通的睿智和膽識,智勇雙全,知進善退,才能駕馭好人生之舵。
第一部分: 綜合材料中的兩種不同觀點,辯證地提出自己的觀點。
實現目標既要有勇氣和毅力,又要有靈活變通的睿智和膽識,既要有勇,也要有謀。
第二部分: 緊承中心論點,提出第一個層面的分論點。
人生會遭逢種種困難,面對困難,我們只有保持韌性和執著,才能實現最終目標。
舉例論證: 2020年初春,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國人猝不及防。面對疫情,舉國上下群防群控,各地專家親臨武漢,廣大醫護人員日夜奮戰……最終,中華民族憑借著執著與韌性,攻克了困難。
第三部分: 筆鋒稍轉,提出第二個分論點,進行說理論證。
人的力量終歸是有限的,有時我們會設定一些不合理、不實際的目標,這些目標會成為捆綁我們的枷鎖,限制我們的發展。此時,我們不能暴虎馮河,逞一時之勇,要審時度勢,解放思想,靈活變通。這不是懦弱的表現,恰恰是智慧的選擇。
對登山途中體力不支的蘇軾而言,此時的目的不過是為了歇腳,能到達山頂的松風亭邊覽美景邊歇息當然最好,但在半山腰上也可滿足這一需求。更何況歇息過后,能恢復體力,再登上山頂也不遲。這啟示我們,面對任何問題,都應該運用頭腦,靈活應對,不要被無意義的執念所捆綁,束縛自我的發展。
第四部分: 綜合分析,總結收束全文。
世事錯綜紛繁,面對困難,我們應運用頭腦謹慎判斷,審時度勢。該沖鋒時縱情馳騁,盡顯風采,該收手時沉著冷靜,靈活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