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燕
摘要: 馬克思提出的“異化勞動”概念首次出現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其中強調,勞動教育是我國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必須將其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貫穿于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的全過程,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為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目標,大學生勞動價值觀的養成尤為重要,在此過程中,避免異化勞動,養成社會主義接班人應有的勞動生活觀。
關鍵詞:勞動異化 大學生 勞動 勞動價值觀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主要是為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中出現的生產資料私有制下資本家壓榨、控制工人和凌駕于勞動人民之上從而統治勞動者等問題,進而闡釋了勞動異化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之間的矛盾。本文主要根據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談大學生勞動價值觀的養成。世界是由勞動人民創造的,人類的生存延續也離不開勞動,因此尊重人本身必須尊重人的勞動。新時代,為了使各種勞動形式有機的統一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中,全國上下必須全方位、全過程強調尊重勞動,這不僅要重視具有創新性高端技術的復雜腦力勞動,又不能忽視一些在基礎又平凡的崗位上默默付出的簡單勞動。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大學生勞動價值觀的養成有助于我國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
1.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內涵及規定
馬克思在批判前人非科學形態的異化理論基礎上創造性的提出了決定異化外部現象的本質異化,即異化勞動或勞動異化。從馬克思主義觀點看,異化作為社會現象同階級一起產生,其含義是作為主體的人創造了一種異己的客體如虛構出來的神或者上帝,最終這個客體有了超人的異己的力量可以統治、主宰、壓制主體,讓主體匍匐于客體之下。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主要講述了四種異化關系。
1.1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相異化
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相異化,屬于物的異化,異化表現在勞動結果上。馬克思提出勞動是人的本質屬性,人通過自覺自愿的能動行為來體現自己的價值活動,勞動也是人最本質的活動。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生產資料私有制,工人勞動對象化的產物即商品都歸資本家所有,因此勞動產品就成為了一種“異己”的東西,工人生產的商品越多,資本家越富有,剝削越嚴重,貧富差距越大,因而工人越貧困。這種情況下,人的勞動不是“為己”的行為,更談不上自覺自愿。
1.2勞動者與勞動過程相異化
勞動者與勞動過程相異化,異化表現在勞動者的生產活動中。在資強勞弱的社會環境中,人的勞動是外在的,不屬于勞動者本身,其勞動和勞動過程不是主動自愿的,而是依附于剝削階級被動被迫的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資本家完全決定著勞動行為,在這種奴役和壓迫之下,工人不可能創造自己的人生價值,也沒有一種自己作為人的存在感。這說明了異化不僅會表現在勞動結果上,而且還存在于勞動過程中。因而,勞動者不再熱愛勞動,而是像逃避瘟疫一樣地逃避它、害怕它。人與動物最本質的區別是勞動,但工人在生產勞動的過程中,他們并未感覺到自己作為一個人的機體本能,而覺得似動物一般,終日辛勤勞作,疲憊不堪。
1.3人與人的類本質相異化
人類是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一種類存在物,人通過勞動能動的改變世界。人作為主體進行有自主意識的能動的勞動是人的本質活動,這也是人與其他生物相區別的關鍵之處。異化勞動使得人們對于自身、他人或者大自然之間的關系變得本末倒置,勞動者把自己的生產實踐活動作為一種工具和手段,認為要維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不得已才選擇被動地辛勤勞作。異化勞動使人的具有生命體征的身體,使人類之外的自然世界,使人的精神生活本質,和人的類本質都同人自己相異化。
1.4人與人相異化
人類同自己生產實踐出的勞動產品、生命本質的活動、類本質相異化,最終結果就是人同人的相異化。異化勞動的前三點屬于人的自我異化,而人與人的異化體現在人與人的關系,階級的關系之中。勞動者的勞動成果不屬于自己,卻屬于一些未參與生產活動的資本家和富人,此時勞動者與自己的勞動活動相異化,這表明與勞動者相異的人占有了實際參與了生產的勞動群體的勞動;勞動者與自己本身相異化,表明勞動者的身心也被資本家們控制和占有了。人與人的關系應該是互幫互助,共同促進人類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不應該是壓榨與被壓榨,剝削與被剝削的畸形關系。
2 .異化勞動與勞動價值觀
2.1異化勞動的現實思考
從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中,不難看出,由于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的私有制,人的勞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勞動,人們的勞動過程就是簡單的動物的生存過程。在這種制度下,勞動為資本家、富人創造了一些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勞苦工人生產了赤貧。 勞動創造出了宮殿,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棚舍。勞動創造出美,但是使工人變成越來越畸形丑陋。勞動創造了智慧,但是使工人越發愚昧和無知。因而,馬克思講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互相支持,捍衛共同利益,為獲得自身的徹底解放而奮斗。只有實現共產主義,才能徹底消除異化勞動帶來的諸多問題。在那里,每個人都能自由的全面地發展,這是其他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但現實情況卻是,人們將勞動與生活完全割裂開來,把勞動視為一種負擔,或將其簡單等同于工作,覺得生活是悠閑自在的是享受的,給人一種無法逃離勞動異化的錯覺。
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教育政策從未中斷過,經過了探索、發展、調整、再探索、在加強等多個階段,其核心都是培養學生的“勞動即是生活”的勞動觀,促進學生學會勞動,發現勞動的美和快樂,保持身心健康。這足以說明我國一直都是一個崇尚勞動、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國度。崇尚勞動、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勞動思想的必然要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實現,一靠黨的正確領導,二靠全體人民的辛勤勞動。勤勞方可致富。人民富裕、國家繁榮富強離不開全體人民的勞動和創造。一切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的勞動,都是值得贊揚和推崇的,都應該得到認可、認同和尊重。同樣,大學生也應養成正確的勞動觀,這不僅能讓社會主義發展的欣欣向榮,更能為共產主義的勞動觀做好鋪墊。
2.2勞動價值觀的內涵
從哲學的觀點來看,勞動是主體、客體和意義的內涵集合體。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勞動的過程主要是指生產物質資料的過程,一般指能給人的生存發展和社會的發展進步帶來價值的生產活動,勞動是人維持自我存在、自我成才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勞動就是人們勞動力的支出和使用。經濟活動、政治活動和文化活動等一切人類的活動,在本質上都是價值的運動,都是各種不同形式的價值在人們的勞動中不斷轉化和增值的循環過程。人類在勞動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存在,體驗到作為一個人的機體本質的運動。
首先,認識、認同勞動是勞動價值觀養成的基本前提。價值觀是人們在一定的自我思維考量之上對一件事情、一個物體、一個人或者某個觀點和思想作出的評判和選擇,從而體現出自己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勞動的主體是人,作為主體的人認同自己自主自覺地生產創造,認同勞動及其意義。避免勞動異化,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全社會都應該形成“我愛勞動,勞動最光榮”的思想。不輕視勞動,正確認知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簡單勞動和高技術復雜勞動。
其次,人的勞動是作為自己的身體機能、自由的個體生命的活動。人在勞動的過程中不僅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是有價值的、有尊嚴的存在,而且在精神上更能體會到愉悅、滿足和享受。
最后,人不是每天被動被迫地去工作和生產實踐,而是心身愉悅、自在放松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參與實踐活動。尊重勞動,把勞動當做生活,讓其成為我們每天生活都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尊重勞動價值、彰顯人性關懷,人人愛勞動,勞動也是一種休閑,同樣會使我們身心舒暢。
3.大學生養成勞動價值觀面臨的困境
3.1 自身對辛勤勞動存在認知偏差
勞動的表現形式各異,其不同的表現形式在一個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影響。但不論是哪種表現形式,在人類的發展史上都具有不可磨滅的巨大作用,其地位一直舉足輕重,不容忽視,因此勞動必須得到人類的認可、保護和尊重。但在實際生活中,一些人在思想上對勞動認知存在各種偏差,多數人都表現出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觀點持一種與我無關、相隔遙遠的狀態,很少人主動地去關心和學習它,這是馬克思、馬克思主義學說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矛盾和隔閡的重要原因。因此,近年來我國學術界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普及化,使馬克思主義從書齋里、書本上、文件中走出來,讓其走近人民的生活最終化為物質力量。多數大學生對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相當陌生。對自己的學習和完成學業后步入社會求職沒有清晰地認知,認為勞動就是為了謀生活,為了某些利益自己不得不勞動,勞動是極其痛苦的,不是快樂享受的。他們這些錯誤的想法使他們忍受了勞動的異化,因而不覺得勞動最美、最光榮,對勞動的真正意義何在及辛勤勞動才是創造美好生活的基礎等渾然不知。厭倦勞動、好逸惡勞、夢想著一夜暴富是許多人的內心真實寫照,這顯然不符合社會主義接班人應有的思想狀態,這樣也無法齊心協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3.2自身定位及心態的挑戰
大學生應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刻苦鉆研、嚴謹求實、積極實踐、勇于創新是大學生的行為準則。許多高校的大學生不認真學習,認為大學就是自由的,隨意揮霍自己的大好年華,求職后對自己的工作怨聲載道,好高騖遠卻不踏實勞動。大學生對于自身定位的不準確,沒有認清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關系。無論是簡單勞動還是復雜勞動,都是有益于社會主義的建設,相比較于簡單勞動,復雜勞動能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和社會財富,可以將其認為是多個簡單勞動的疊加。大學生是今后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接班人,要學會做人、學會勞動、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尊重知識,全面協調發展,有豐富的知識和文化修養。認清自己的身份,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不能急功近利,一味地追求物質利益,如此很難達到內心的平靜和滿足。我們應當在實際生活的勞動中感受到我們作為人,作為一個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如此才能感受到生命是頑強奮進的,生活是絢麗多彩的。
3.3教育層面的困境
教育層面上的困境不單指學校的教育,還包括家庭以及社會的教育。第一,教育要與人的生產勞動相結合,這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中的重要觀點,這也是我國歷來堅持的教育方針。但勞動教育在學校里仍然是弱化的,勞動教育不全面,雖然學校開設有社團實踐、專業實踐、實習實踐、創新實踐等等勞動實踐活動,但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表現出的精神狀態都是為了拿學分,考證書等不良現象。學校沒有做好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引領,這脫離了勞動育人的本質,體現出變相的功利主義。第二,“勞動最光榮”是社會主義社會所倡導的勞動觀念,其目的是形成一種“人人愛勞動,人人爭著勞動”活潑生動的社會局面,勞動在社會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存在著物質資料的占有及收入分配不均衡等現象,使部分學生有踏實勞動沒有出息的認知偏差,進而也影響了專業和職業的選擇。第三,獨生子女家庭中,由于父母過度的呵護溺愛,孩子的勞動能力極弱,更談不上會有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甚至還有大學生入學后生活不能自理,父母辭職陪讀的現象。無疑是家庭的勞動教育缺失助長了孩子不會勞動、輕視勞動的壞習慣。
4.大學生勞動價值觀養成的對策
4.1 價值引領:傳播馬克思的勞動思想
大學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首先,高校教師自身必須做到真學習、真懂得、真信仰、真實用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認真學習和懂得真理是信仰真理并在生活中實踐的前提,認同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并親力親為的踐行,是最好的言傳身教。教育工作者要刻苦鉆研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感受其真理魅力,明白人民群眾和人民大眾的勞動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揮的巨大作用。高校教師可以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引導學生崇尚勞動、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學會用樸實而又生動的教學語言給大學生傳播馬克思的勞動觀,用真切的實際行動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的魅力,勞動是愉悅的、享受的,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引領大學生勞動價值觀的養成。
4.2 榜樣示范:讓“勞模精神”促使大學生的勞動認同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人類要存在和發展,就必須解決衣食住行等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進行勞動。新時代需要更多的榜樣和勞模,社會也需要弘揚勞模精神。勞模在工作和其他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工作創新的精神、為國為民的高尚品德都值得大學生學習,他們勞動的價值遠遠超過了他們取得成績本身。傳播勞動模范的事跡,邀請勞動模范給學生開講座或者現場教學,在現場教學中學生很容易受到鼓舞從而產生共鳴,內化到心,如此學生會用一顆敬畏之心對待自己和他人的勞動,也會尊重愛戴勞動者,勞動人民最可愛。學習勞模,爭做勞模,形成我愛勞動、我會勞動、愛一行干一行行一行的良好社會風氣,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對勞動的認同和勞動價值觀的養成。
4.3 知行合一:精準勞動教育政策下自覺自愿勞動
各大高校應根據自己學校的基本情況,堅持精準勞動教育方針,緊抓新時代高校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制定適合本校學生的生動多樣的勞動教育課程和活動。習近平指出“要堅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煉、增長本領。”第一,充分考量學生勞動教育的學科差異、勞動的健康和勞動的安全等問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教學和活動實施過程中發現問題、重視問題并及時改善和解決。第二,高度重視學生勞動教育的主體性問題。在學校教師的有效引導下激發學生勞動的自主性、自發性、創新性。同時,也要注重學生勞動過程中與同學之間的團結協作關系,鼓勵學生通過互幫互助達到共同進步。第三,處理好勞動教育的目的與手段之間的關系。勞動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養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做一個全面而自由發展的人。勞動教育的過程中不能過多的強調勞動中的工具性,防止學生在勞動中失去自我,無法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從而淪為一種勞動的工具。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4
[2]寧本濤.以“五育融合”執“新勞動教育”之事 [N].光明日報,2020-4-21.
[3]宋喜斌.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對人的本質的探討[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 2009.
[4]習近平.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及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講話[N].人民日報,2015-04-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