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嘯天
摘要:運動有利于身體健康,讓人心情愉悅,而舞蹈不僅能讓人身心愉悅,亦能刷新人們對生活的態度,提高免疫力,促進人的身心健康。
關鍵詞:舞蹈 身心健康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水平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品質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從哲學意義上來說,“物質決定意識”。隨著物質條件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當代社會由于過分的追求經濟發展而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往往使人們產生了一定的身體健康問題。
在我國古代的舞蹈中,稱上肢體的動為“舞”,下肢體的動為“蹈”,配合起來即稱為“舞蹈”,在古代是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以表現音樂的外在形象。
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于良好的狀態。傳統的健康觀是“無病即健康”, 而現在人們的健康觀較以往發生了變化,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觀的定義是:不僅僅體現在人們的身體方面不出現疾病或呈現出亞健康狀態,同時也要求人的心理與精神狀態能保持一個穩定的狀態。就心理健康的定義來說,它具體指個人在生活過程中心理方面處于一個平穩的正常狀態,主要表現為:性格上的完整,心智上的正常,在行為和情感方面能夠有效地控制,在面對外界的各種事物時,也能產生正確的反應。
從古至今,舞蹈一直是通過外在肢體表達內心各種情感,從而促進內在身心健康的藝術,是促進人身心健康的一種有效途徑。無論是古典舞、芭蕾舞、民族舞、機械舞還是鬼步舞,都蘊含著人們宣泄情與意的訴求、提高身心素質、追求更高思想境界的功能,與此同時,舞蹈也能夠通過一定的運動增強人們的身體素質,加強自身的抵抗力,持續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
一、舞蹈對人身體健康的影響。
(一)對心臟功能的影響。 舞蹈能調動人的全身運動,表演者在進行舞蹈表演時,要調動身體的各個部位進行運動。例如:旋轉、跳躍、翻轉、彎腰、屈膝等,可以使身體不同位置的骨骼與肌肉得到鍛煉。同時,在表演過程中,各類舞蹈動作在表演時的運動量相當于有氧活動,自身的心率也會相應加速。這樣,可以使心臟得到一定的鍛煉,對于心臟的供血功能與心肌的力量的提高都有一定幫助,可以更好的預防各類心臟疾病。增強血管彈性,減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促使靜脈血流回心臟,預防靜脈內血栓形成,會消除心臟缺血性癥狀或降低血壓,減少患冠心病、高血壓的機會。堅持跳舞,能增強心臟功能,使心臟跳動慢而有力,會讓你有顆強大的心臟及心血管系統功能。美國《自然》雜志的最新報道稱一周跳舞7小時以上,可以降低20%的乳腺癌罹患率,對II型糖尿病有50%的療效。
(二)對肺部及呼吸系統的影響。舞蹈使其呼吸加快,長期進行規律性的跳舞可使肺部呼吸肌更加發達,增大肺活量,每次換氣量變大,舞蹈者在表演時身體處于運動的狀態,心臟和肺部會向身體的各個器官輸送氧氣,提高表演者的血氧含量,進而加強身體各個器官的功能,促使肺功能變強,呼吸系統更加健康。
(三)對消化系統的影響。跳舞可以增強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促進胃腸有規律的蠕動,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出,增加食欲,對于防治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癥、習慣性便秘等都有良好的作用。
(四)對骨骼的影響。舞蹈表演較其他運動方式的區別是:需要舞蹈表演者的動作具有連貫性和節奏性,這兩點結合舞蹈的韻律,可以更好的拉伸舞蹈者的肌肉,提高其韌帶的柔韌度以及骨骼的靈活度,提高關節的靈活性,舞蹈動作多以繞環小關節的運動為主,大多數堅持跳舞的人,關節部位都變得越來越結實,柔軟,靈活,從而使舞者強健骨骼,減低患上骨質疏松的機會。
(五)對記憶力具有顯著的提高。舞蹈的表演形式,是音樂與舞蹈表演者身體動作的結合體,通過二者的結合,可以不斷的鍛煉大腦的思維,提高自身靈活度。大腦通過不斷的鍛煉,可以有效的消除平日的疲勞,加強其興奮度,進而在其它方面的學習和工作中不斷提高效率。據有關專家調查顯示,如果舞蹈者能夠每周進行三到四次舞蹈表演,每次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之間,能夠連續堅持三個月以上的人,可以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反應度。同時,這樣也能增加自身的記憶力。相關的健康雜志提出,如果60歲以上的老年人能夠每周堅持三到五次舞蹈類運動,并跟隨著音樂旋律進行四十分鐘左右的運動,能很好的預防老年癡呆,同時提高老年的生活質量。
(六)對視覺功能的影響。舞蹈要求身、心、眼、手的協調、配合,做到動作到位、眼睛到位,表情到位,長期堅持跳舞,對預防眼睛近視有效果。
(七)對神經功能的影響。“舞蹈對神經系統的改善作用比其他形式的人體運動更為有效。”舞者在舞臺上的每一個肢體動作由自身的骨骼關節等神經系統的支配下完成,能通過關節和各類神經的配合,更好的刺激到中樞神經,而中樞神經的控制可以使大腦的皮層增加活躍度,使表演者的反應力變得更加靈敏,也可以增加其專注度,提高神經的反射頻率,讓舞蹈者的神經保持長時間的興奮,這樣也能夠預防各類的慢性病,促進心腦血管的健康。此外,這種神經遞質的傳遞,也能夠消除平時用腦過度的腦疲勞,緩解平時的精神壓力。
(八)對形體的影響。舞蹈訓練要求舞蹈者在形態上要保持專業的姿勢,例如挺胸、抬頭、收腹和保持肌肉緊繃等,讓身體各個部位要相互配合,身、法、手、眼、步需要共同協調才能完成優美的舞蹈動作,它的動作兼顧到頭、頸、胸、腿、髖等部位。對肌肉的刺激則是全面性、綜合性的,長期練習能增加肌肉的橫切面,減少肌肉上覆蓋的脂肪,使其勻稱而有線條,有益于肌肉、骨骼、關節的勻稱和發展,使人的身體機能更加柔軟和靈活,動作協調性增強,舞步輕盈,姿態優美,使舞蹈者具有舒展、挺拔、剛健、優美、端莊、典雅的形態,增加美感,從而形成正確的體態和健美的形體。
此外,舞蹈能夠更好的增加血液中的血氧含量,讓舞蹈者消除身體的疲憊感,增加心肺功能。
二、舞蹈對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
(一)舞蹈有利于人的情感的釋放。舞蹈是一種人們內在精神通過肢體動作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健康活動,這種活動通過凝練、抽象、各種的內在精神通過身體的形式結合情感和思維表現出來,能夠反映社會各方面的一種藝術,在整個表演過程中,舞蹈者通過自身情緒的投入,情緒的釋放,可以使身心更加愉悅,使舞蹈動作變得更加自如。例如,在拉丁舞表演過程中,表演者就可以做到收放自如,培養自己的自信心,使自己不怯場,完善自身的性格。
(二)舞蹈能提高人自身修養。舞蹈稱為“帶著笑容去訓練的項目”,使舞者增強體質,性格變得開朗,身體變得柔軟。舞蹈是一種極具表現力的運動,一定程度的舞蹈訓練能夠較好地塑造形體,使舞蹈者在表現自己的同時培養了自信和氣質,使人的形態較為優美,也能使其社會習慣更加健康,改善其形體和體制,使其更有氣質,更加自信。
(三)舞蹈能陶冶人的性情。人的性情一般是提高對人對事的態度體現出來的,通常體現在行為當中,對性情懦弱的人來說,單憑通過語言,對他說“不能這樣下去,你要堅強起來”,即使說上千遍萬遍,三年五載也不一定起作用。如果通過舞蹈,使其通過自己掌握可操作的實際技術訓練,切實感受到其心理變化,實現自己主動改變性情。
三、舞蹈能促進幾種能力的提高
(一)舞蹈有利于提高人的協調能力。要想做好舞蹈表演,就要讓自身的舞蹈具有一定的技術性。相關的運動者要通過專業的跳躍動作、旋轉動作來控制身體,而這種動作主要以小關節和小部位的肌肉拉伸為主,能夠鍛煉舞蹈者的小腦,提高其自身的身體平衡和協調能力。
(二)舞蹈藝術能夠加強集體協作意識,構建合作交流能力。舞蹈在表演的形式方面多種多樣,不僅具有個人的表演項目,同時也具有團隊協作的模式,如雙人舞、多人舞、歌伴舞等等。當多人共同完成舞蹈動作時,能夠通過團隊配合不斷變化隊形,一整套動作連貫而流暢,整齊而有韻律感,對樂感、靈巧度的鍛煉要求很高,需要舞蹈者之間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配合、相互溝通,這些都在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舞蹈者之間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舞蹈有利于增強記憶能力。舞蹈動作具有很強的模仿性、連貫性,需要舞者集中精力認真學習,反復練習,使舞蹈者的思維靈活程度更高,進而促進舞蹈表演者在其它生活和工作方面的效率提升。
(四)舞蹈有利于提高審美能力。舞蹈是人類審美活動的大家族之一,通過各類肢體動作來體現出人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審美情趣。舞蹈可以對生活的各類情感進行更好的凝練和升華,通過這種獨特的藝術性來提高舞臺的表演效果和節奏、造型和表情美、性格美,舞蹈動作剛柔并濟,輕松自如的舞步抒發了舞者的內心情感,使舞者精神凈化、心靈愉悅、情感升華,在美的旋律中達到最佳心理狀態,從而更加深切地體味生命之美、人性之美,達到舞者實現心理與肢體語言的高度統一,完美結合。音樂、舞美和舞蹈三者是相輔相成的,情緒的飽滿,動人的表情和優美的舞姿融合在一起能夠表現出舞蹈優美的韻律感和畫面感,能夠使觀眾體會到詩情畫意,使觀眾身臨其境,陶醉其中。
運動有利于身體健康,讓人心情愉悅,而舞蹈不僅能讓人身心愉悅,亦能刷新人對生活的態度。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生產力的不斷進步,人們對自身的生活水平也就有了更多的要求,在注重身體健康的同時,也越來越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而舞蹈作為既能夠鍛煉身體,也能夠鍛煉心理的運動,越來越被社會各個階層認同。舞蹈的進一步推廣,能夠更好的促進社會大眾身體的健康素質水平。
參考文獻:
[1]郭寶風.淺談舞蹈藝術中的身心問題[J],時代文學,2008.
[2]孫中英,孫偉.體育舞蹈隊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J],哈爾濱體育學院報,2010.
[3]溫柔.促進身心健康,提升生命質量——論舞蹈美育的生理學作用[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