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楠
摘 要:隨著各地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使人們對交通的需求不斷增加,傳統的地面交通方式已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盡管地鐵的運輸能力非常高,但在短時間內仍然會有大量乘客涌入地鐵站。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快速組織客流,為市民創造一個方便舒適的出行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地鐵;客運組織;大客流
以廣州地鐵為例,廣州地鐵作為廣州市主要的公共交通系統,1997 年開通至今,日客運量已經超過 800 萬人次。線路不斷擴展,已鋪成線網,目前開通的線路有一號線、二號線、三號線、四號線、五號線、六號線、七號線、八號線、九號線、十三號線、十四號線、二十一號線、廣佛線、APM 線及有軌電車,總里程達 514.8km。線網里程排行全國第三。
1 地鐵車站客流組織影響因素分析
1.1車站周邊環境
地鐵車站的客流與車站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車站的所在地以及該地區的城市建設和長期規劃直接影響車站的客流量和旅客出行特征。車站附近大多是居民樓,車站的客流主要是附近居民,出行的特點是早晚。鄰近商業區的客流主要面向去商業區工作或購物的人。在正常情況下,將會提早出發和延遲入境。在商務區進行無休止的活動時,人潮涌動,旅客也突然涌入。
1.2車站候車空間
地鐵車站的候車空間可以分為出入口及通道、站廳、站臺三個部分,是客流在車站內活動的主要場所。在地鐵設計階段,設計人員應就站點周邊規劃、居民分布情況、居民出行特征等問題進行考察及資料收集,綜合各方面情況考慮車站候車空間,細化候車空間設計。出入口及通道是進出地鐵車站的通道式建筑物。大小和數量在地鐵設計階段根據車站的預測客流量的多少和方向確定。
出入口及通道是乘客進站出站的密集之處,一般車站根據進出站流線設置引導標識,減少流線交叉,避免客流沖突。站廳具備售檢票、安檢及其他設施相關功能,主要作為疏散乘客或引導乘客換乘的空間。進出站閘機及圍欄將站廳分為付費區、非付費區兩部分,也將進站乘客和出站乘客區分開。
1.3車站通過能力
除地鐵車站的候車空間外,車站的通過能力也是影響客流組織的因素之一。車站通過能力包括通道通過能力、乘降設備通過能力、檢票設備通過能力及列車輸送能力。正常情況下,地鐵車站通過能力較弱的地方就是車站出入口通道、乘降設備。通道需要依據客流流量和區域遠期規劃進行設計。乘降設備主要包括電梯、樓梯以及自動扶梯等,其對乘客的流動速度具有重要的影響。目前,很多城市的地鐵車站設計中,自動扶梯協助乘客乘降成為主要趨勢。
2 地鐵車站大客流運輸組織現狀及組織的重點
第一,車站本身地理位置環境決定了周邊的客流量。市區的不斷拓張,城市的開發、建設,吸引了較多的人在郊區安家在市區上班,交通需求量增加。第二,因上班時間集中,乘客出行時間段集中,早晚高峰時間段的客流高峰明顯。第三,車站的設計規劃較早,很多線路及車站的站廳站臺設計有局限性,所承受的客流量已經遠超預期。第四,線路列車數量有局限性。第五,各線路的運力不同,當兩條線路運力有差距且行車間隔不同時,導致換乘站的換乘客流滯留,不能及時運走。第六,五一、十一等節假日期間,乘客出行需求集中,車站的客流會較正常工作日有所增加。
綜上所述,地鐵車站大客流運輸組織的重點工作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首先,根據歷年的客流量趨勢可以針對工作日高峰期、節假日的出行客流量進行預測,測算客流增長及變化的規律,做好長期的客流預測工作,根據客流預測對現場客流組織提供一定的意見指導。其次,對線網進站客流進行實時監控,對列車滿載率進行監控,顯示實時滿載率高的區段,方便車站對進站客流及換乘客流提前做好準備。也可以通過對外宣傳,提醒乘客迂回換乘避開擁擠區段。最后,對單個車站的乘客行走路徑進行測算,結合車站客流量,分析相應路徑上的乘客最大容納量及實際承受的最大值,衡量車站的客流壓力點,并在相應的客流壓力較大的點采取一定措施緩解客流壓力。
3 地鐵車站現場客流組織管理可采取的措施
第一,適當調整高峰期列車上線數量,可以適當調節某一區段的行車間隔,縮短超高峰時間的實際行車間隔,精準應對車站大客流沖擊,緩解車站乘客聚集的情況。第二,盡量擴大車站空間。在原有車站空間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如調整站廳站臺設備擺放的位置(如垃圾桶、滅火器箱、閘機、客服中心等),擴大車站的有效候乘面積,增加車站客流容納量,緩解車站客流聚集的壓力。第三,采取分級客流控制方法。根據車站特點實施現場客流控制,車站通過將客流分為一、二、三級分別對進站、換乘的乘客進行控制,延緩其到達站臺的速度,控制站臺上的候乘客流數量,有效利用車站其他空間容納乘客。第四,針對節假日等可預測的大客流情況適當增加員工崗位數量,在關鍵位置增加引導人員,確保客流組織順暢。第五,設備維修等人員駐點監控,降低故障帶來的影響。第六,實行線路配合聯控的客流控制方式,連續幾個換乘站或相近區段對幾個換乘站有影響時,幾個站聯合開展線控或網控,最大效率地緩解車站的客流擁堵情況。工作日早晚高峰時間可以固定客流控制方式及時間,方便車站管理及培養乘客習慣。第七,聯合其他運輸方式,如公交等共同緩解客流壓力。
結語
綜上所述,城市內的交通承受的客運強度在逐年遞增,城市軌道交通承受的壓力也與日俱增。因此,車站的管理者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開發新的車站管理方式方法來更好地保障乘客的出行安全,提高軌道交通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彭其淵,羅潔,文雯,文超.區域多制式軌道交通運輸組織協同模式研究[J].交通運輸工程與信息學報,2020,18(04):1-10+22.
[2]梁峰毓,孫婉璐.地鐵綜合監控軟件平臺升級的調試組織方法[J].現代信息科技,2020,4(15):146-148.
[3]陳浩.淺談地鐵軌道工程施工組織管理[J].四川建筑,2020,40(03):314-316.
(昆明地鐵運營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