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季
摘 要:基于智慧車站的客流監測系統能夠微觀上了解車站各瓶頸點客流壓力的具體情況,幫助車站進行精細化管理;同時,通過一定的評估規則,建立城軌車站客流壓力分級系統,可以更加精準了解不同客流狀態下的壓力水平,解決了以往車站管理者面對車站大客流時,知道客流擁擠但并不知道擁擠程度的難題,為車站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運營管理水平提供了有效支撐。
關鍵詞:智慧地鐵;客流狀態感知;客流壓力分級;大客流管控
1 智慧地鐵下的車站大客流管控需求和思路
1.1車站大客流的產生原因
車站大客流的產生,既有客流的時空分布不均衡造成高峰客流量超預期的因素,也有區段運輸能力確實偏小造成乘客滯留及站臺擁擠的原因。對車站客運組織影響最大的就是突發事件下的客流集聚。這類突發大客流很難提前預測,但規模大、影響大,一旦發生如果處置不及時容易引發比較嚴重的社會公共安全事故。因此,各地對車站大客流都十分關注,也針對不同車站制定了相應的應急處置預案。
1.2現狀車站客流管控手段
目前,地鐵運營單位一般根據車站客流的變化規律及經驗,采取了多種大客流管控措施,如站內外限流導流、列車跳停、增派臨時人員等。但客流是個動態變化的過程,由于缺少技術手段,無法及時定量掌握客流量及變化趨勢,車站大客流管控往往表現為對突發大客流管控不及時和對常態化大客流過度控制。目前的客流管控手段離運營管理的精細化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而智慧地鐵的發展為實現車站大客流精確管控提供了契機。
1.3智慧地鐵下的車站大客流管控需求
對于發生地點相對固定、持續發生的車站大客流,大客流管控方案建議以預防性措施為主,著力提高運能和容量。在智慧地鐵快速發展大背景下,應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對這些大客流車站進行實時監控,實時掌握車站內的客流分布情況及變化趨勢,根據不同等級的控制目標及時調整、優化管控措施,緩解客運組織壓力,以保障地鐵運營的安全有序。對于突發性的大客流,由于發生的時間、地點都是不確定的,其解決方案應以快速發現、快速處置為原則,盡量將大客流風險控制在較低水平,保障生命財產安全。
1.2智慧地鐵下的車站大客流管控思路
狀態感知、數據管控、自動診斷、業務閉環、持續進化是智慧地鐵的主要特征。對于車站來說,狀態感知主要是做到對車站客流狀態、車站設備運行狀態等進行主動感知,也就是能對車站各部位的客流擁擠情況進行實時監控;數據管控主要是能對實時監控的多源數據進行融合處理,滿足用戶需求;自動診斷就是利用大數據智能分析與決策技術對車站客流壓力進行分析、評估和預判,為決策提供依據。本文主要分析基于智慧地鐵的前兩個特征,提出車站大客流的壓力分級管控技術與管控策略,為智慧地鐵在車站內的推廣應用提供技術支撐。
2 基于智慧車站的客流壓力管控策略
2.1 突發大客流快速響應策略
對于突發性大客流,應在局部或車站客流壓力等級達到三級時,及時啟動大客流預警,并快速發現大客流風險點,快速采取管控措施。需依據先外部后內部、先局部后整體的防控策略進行防控。所謂先外部后內部,即車站客流壓力防控的節點應該盡量前移,盡量避免站臺和樓扶梯出現客流積壓。對以進出站為主的非換乘大客流車站,客流管控應設在出入口和閘機/安檢口,以站外限流為主,同步調整或增加閘機/安檢的位置和數量。對以換乘為主的大客流車站,應在站廳/通道增派人員,同步設置隔離欄進行導流、引流,將大客流風險控制在面積大、疏散方便的站廳區域。若客流壓力持續增加,需及時申請外部支援。所謂先局部后整體,即當車站瓶頸點客流壓力達到三級大客流響應標準時,應先采取局部管控措施;若大客流壓力持續增加,局部措施無效時,需向上級主管部門申請,采取加開備車、列車跳停、限流甚至封站等措施,將大客流風險維持在可控范圍。
2.2 常態化大客流管控優化策略
對于常態化大客流車站,應打破以往簡單限流的粗放做法,根據車站客流實時狀態,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以乘客“少等待、少繞行”為原則,不斷調整限流方案。若車站在持續一周的時間內車站客流壓力發生變化,管理者需根據客流壓力變化情況,合理調整客運組織方案及人力物力等資源配置。對于累計一年客流壓力發生變化的車站,應對車站容納能力與客流需求進行全面評估,必要時啟動車站補短板工程。
2.3 不同類型車站資源協調策略
基于智慧車站的客流壓力分級技術,可以獲得車站在不同時段的客流壓力等級,而對于高、低峰客流差異明顯的車站,需采取高峰、平峰不同策略:高峰以安全優先,平峰以效率優先。在高峰時段,根據車站各個瓶頸點的壓力特征,在重要瓶頸點增派人員進行巡視和引導,從而快速發現和處理可能引發安全事故的事件。同時,應充分挖掘早高峰、晚高峰、平峰車站客流特征互補的車站組團,研究資源共享機制,實現組內人力、物力等資源的靈活配置。
2.4 基于客流壓力管控的智慧車站
建設建議由于突發大客流無法提前預知,時間地點都不固定,而智慧車站建設短期內還無法做到全面實施,因此可先在大客流風險較大的常態大客流車站優先建設智慧車站。從大客流管控的角度對智慧車站建設的先后順序提出如下建議:優先在對外交通樞紐站、大型換乘站以及車站客流壓力等級較大的車站進行先期試點;其次考慮站臺和換乘通道客流壓力等級較大的車站。對于客流壓力較小、近幾年客流發展穩定的車站,從成本角度考慮,不建議進行智慧車站建設。
結語
綜上,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已開始步入智慧化發展的新階段,打造站內站外全息客流監測手段的客流智能監控,即:在地鐵站點的不同的區域,包括站外、站廳、換乘通道等,選擇不同的客流檢測技術,得到不同區域客流指標,并與車站瓶頸點能力進行匹配,從而判斷車站客流壓力水平,為更精細化的采取相應的客流管控措施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何華強,賈建平,陳朝暉,劉志宏.智慧地鐵大腦:華佳Mos[J].城市軌道交通,2020(07):51-56.
[2]吳昊.北京“智慧地鐵”創新發展的探索與實踐[J].鐵路通信信號工程技術,2020,17(03):77-82.
[3]鄒璟萩.5G加速打造“智慧地鐵”[J].上海信息化,2020(03):32-33.
(昆明地鐵運營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