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寶康
摘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公共體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公共體育設施是指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大眾可用于開展運動休閑、體育健身、教學訓練與比賽的固定設施、器材場地。場地設施建設后的管理直接影響群眾對設施的使用。影響設施管理的主要因素有管理條例的制定實施、設施維護、設施種類數量、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根據以上因素提出相應對策,為推動周口市太康縣室外公共健身設施管理提高參考依據。
關鍵詞:室外公共體育設施 ?管理 ?對策
中圖分類號:G806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5(b)-0191-02
Abstract: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poses new challenges to public sports.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are open to the public, which can be used for sports leisure, physical fitness, teaching and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of fixed facilities, equipment and venues. The management of site facilities directly affects the use of facilities by the masses.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facility management are: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anagement regulations, facility maintenance, number of facility types, and guidance of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According to the above factor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management of outdoor public fitness facilities in Taikang County, Zhoukou City.
Key Words: Outdoor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1 ?周口市太康縣室外公共健身設施管理現狀
1.1 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管理條例
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的管理必須以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管理條例為保障,以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管理條例為可靠依據管理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為更好地管理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應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管理條例。根據調查得知,大部分行政村沒有制定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管理條例,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首先不能保證維持群眾健身活動有條不紊的進行,其次不能保證公共體育設施的管理和維護順利進行。所以,制定出符合自己情況的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管理條例,并且嚴格執行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管理條例是必須的。
1.2 室外公共體育設施維護
根據走訪調查,公共體育設施管理員通常每天早、中、晚3次去健身場地巡查,管理員巡查場地的任務主要是查看場地設施是否被侵占或人為損壞,發現損壞設施及時上報、維護。大部分群眾表示室外公共體育設施損壞后無人修理。這表明管理者對器材保養、維護不重視,很多器材沒有進行定期保養,器材損壞后無人進行及時修理,導致器材損壞嚴重,部分器材因為維護不及時而無法維修,嚴重阻礙群眾體育的發展,影響群眾進行正常的體育鍛煉。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很大程度因為管理者沒有制定公共體育設施后續服務體系,公共體育設施維護經費短缺,管理人員缺乏管理意識,群眾在發現器材有損壞現象后,沒有途徑保修,器材損壞后無法及時發現并進行修理。
1.3 社會指導員情況
社會體育指導員在公共體育活動中擔負著組織管理者的責任,是群眾體育活動的直接組織者,也是群眾進行體育活動的指導者,負責傳授給群眾健身知識、運動技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下,群眾體育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國群眾體育開展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就是群眾缺少專業的社會體育指導,社會體育指導決定群眾體育開展的效果如何。通過調查,很少有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群眾體育指導。群眾體育的順利開展離不開社會體育指導員,社會指導員的匱乏嚴重制約群眾體育的開展。
2 ?室外公共體育設施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 法規制度不夠完善,缺乏地方性法規
政策法規的健全與否也是制約室外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因素。在促進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過程中,體育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需要政府運用法律的手段保障。基層單位主要存在著管理重視不夠、地方立法滯后等問題,導致政府職能難以充分發揮,方針政策不能有效貫徹落實。制定、實施公共體育設施政策法規能保障群眾體育的順利組織和發展,河南省省市級政府相繼出臺了有關的文件、規則和地方性法規,積極地促進群眾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廣泛開展。但是,地方政府對工程實施具體的規則制度還不完善,沒有切實可行的活動細則,地方體育法規數量不足,覆蓋面不廣,可操作性不強。
2.2 場地設施的管理不完善,后期維護等相關配套服務工作滯后
在維修和管理方面不夠完善,群眾在使用中發現器材損壞后無法及時反應情況,第一時間器材管理部門和器材管理者不知道器材受損情況,延誤維修時間,在享受室外公共體育設施使用的權利時忘記維護保器材的義務,對損壞器材置之不理,嚴重減少器材的使用壽命器材。器材管理者多為兼職,缺乏責任心和使命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群眾室外公共體育設施的管理維護工作中。
2.3 健身指導員人才素質亟待提高,在群眾參與體育鍛煉時缺乏專業的科學指導
社會體育指導員對群眾參加健身活動的起著重要指導的作用,要組織管理群眾體育活動,傳授運動技能還要負責指導群眾科學健身。這就要求群眾社會體育指導員有專業的技術能力、豐富的體育知識。群眾的健身情況多為自發式,缺乏科學鍛煉的知識,群眾參與體育活動時,通過社會體育指導員科學指導,避免由于不規范的錯誤動作而導致的意外損傷。目前,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有限且大多身兼多職,由體育愛好者擔任,專職的管理人才缺乏。
3 ?室外公共體育設施管理發展對策
3.1 構建室外公共體育設施的管理運行機制
在推進室外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同時,雙管齊下,管理工作不放松,建設長效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室外公共體育設施的社會效益。為更好發揮室外公共體育設施的功能,聽取群眾對設施管理、使用情況的意見,多方結合,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群眾的健身需求進行合理布局,構建室外公共體育設施場地設施長效管理的運行機制,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屬地化管理。明確室外公共體育設施管理者責任,按照工作職責細化分工,加強器材的保養和維修工作。政府管理體系深化改革,完善健全室外公共體育設施管理法規制度,具體說明設施工程組織管理辦法、建成后續管理體系,以法規制度為保障,做到有法可依,明確各級管理部門的具體職責,增強管理者工作效率意識。設施建成后,對群眾進行健身指導宣傳落到實處,重視器材的管理、保養和維修的配套工作,設施管理者定期保養、維護器材,排除使用安全隱患,延長器材使用年限。做好器材管理的溝通工作,逐級分配,明確每個管理者的任務和責任,確保自群眾到管理者的信息反饋通道暢通。各級政府主管部門促進開展各個工程后續管理服務體系,不定期抽查各室外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情況,并通報檢查結果,加強聯系,做到獎罰分明,突出優秀管理者引領示范效益,對群眾體育開展較好,建設工作積極主動地給予重點支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3.2 建立和完善群眾體育組織
一個健全的體育組織體系是發展群眾體育的基礎。以健身社團為紐帶的構建體育組織網絡,組織網絡范圍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貫徹落實到群眾身邊。利用行政村村委的組織作用,組建和完善各種健身社團,爭取每個行政村有最少一個群眾體育協會,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積極建立體育俱樂部,充分調動群眾體育健身的積極性,發揮各級體育組織的促進作用。重視體育骨干培養,培養群眾體育管理人才。對健身社團給予鼓勵和支持,各級體育部門對健身組織給予指導和扶持,并制定體育組織管理辦法,幫助制定組織規范,安排活動計劃,指導活動組織,做到有章可循、科學管理、民主決議、執法應嚴。
3.3 面向基層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指各類體育活動中從事傳授技能、知識傳播、指導鍛煉和組織管理的綜合高素質體育工作人員。普遍存在社會體育指導員匱乏的問題,在現階段全覆蓋配備專職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很難實現的。這就要求各級教體局要有計劃、有步驟、有目標地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為群眾服務。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要面向基礎,廣泛吸納社會體育人才,持續壯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努力完成全覆蓋到的目標,實現全民健身。同時與各高校聯合,借鑒高?!绊攳弻嵙暋蹦J剑膭罡咝:蛯W生深入農村進行實踐實習,建立社會指導員實訓基地,指導群眾進行科學鍛煉。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場地設施的管理不完善,后期維護等相關配套服務工作滯后。部分室外公共體育設施閑置、老化。大部分室外公共體育設施主要是由村委會負責維護,維護管理不到位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經費。法規制度不夠完善,缺乏地方性法規,有待健全和提高。缺乏專人指導,健身指導員人才素質亟待提高,在群眾參與體育鍛煉時缺乏專業的科學指導。
4.2 建議
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規,將工程設施建設納入城市建設總體發展規劃。加強對設施的后期維護管理工作,落實維護金的到位,嚴把質量關。以組織健全健身社團為紐帶,組織各式健身社團,促進形成網絡化體育組織。探索健身社團長效機制、開展體育活動作用發揮到位。以科學健身為指導。面向基層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建立高校社會體育指導員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科學指導體育鍛煉。社會體育指導員從培訓數量向培訓質量轉變。結合科技、信息創新服務,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示范、組織作用,帶動群眾參與健身活動,共建和諧新農村。
參考文獻
[1] 馬飛.環巢湖農村公共體育場地設施供給服務發展路徑[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9,40(10):67-71.
[2] 金睿.新時代鄉村全民健身治理現代化:困境與路徑[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9,35(5):38-42.
[3] 沈圳,胡孝乾.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現實困境與多維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19(7):55-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