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靳程偉 史光彩
“民以食為天”。林語堂在《中國人的飲食》中的描述,道盡了歷史上國人吃飯之難:“出于必要,我們也吃樹皮草根……我們的人口太繁密,而饑荒太普遍,致令我們不得不吃手指所能夾持的任何東西?!闭l能解決幾千年來困擾歷朝歷代統治者的百姓吃飯問題,誰就能贏得民心,彪炳史冊。
中國共產黨非常重視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不管天下發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飽了肚子,一切就好辦了?!编囆∑降脑捈姓宫F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和擔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權,交出了一份讓世界矚目的答卷。
1950年4月12日,毛澤東主席在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擴大的第四次會議上指出:“有三種東西即糧食、棉花、煤油,這是幾十年來入口貨的大宗,中國的外匯主要買這些東西。只有這三種東西靠自己,經濟建設問題才能徹底解決?!奔Z食問題,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從1949年至1953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分別為 11318、13213、14369、16932、16683萬噸,人均420、480、510、570、560 斤左右。迫于形勢,政務院于1953年10月19日發布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采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的命令。1955年,城鎮開始實行糧食定量供應,人們需要借助糧票、油票、補助豆票、糕點票、冰棍票、豆腐票等各種各樣的票證來購買有限的食品。有的人家里還要兼吃玉米面和紅薯之類充饑。
在不少地方,尤其是農村,紅薯以其易植、耐旱、產量高又易儲存的特點,成為人們的主糧。據很多人回憶,那時候,小孩子都盼著過年,因為過年時能吃上一頓全都是白面的餃子。
1958年的“大躍進”和隨之而來的“人民公社化運動”,違背了農業經濟規律,使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導致糧食產量大幅度下降,挨餓成為那一代人抹不去的記憶。其間,“吃飯不花錢”的公共食堂,勉強維持不久即告解散。
隨著1961年七千人大會的召開,黨中央及時糾正了工作中出現的失誤。從1962年開始,我國糧食產量恢復上漲,并于1966年首次邁上4000億斤臺階。然而,糧食逐年增長,人口也在不斷增加。當時實行的人民公社體制嚴重束縛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人均占有的口糧仍比較少?!疤铒柖亲印比允鞘滓獑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猶如一聲春雷喚醒長城內外,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激發了全社會的活力。
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的推廣,中國糧食穩步增產。1978年我國糧食產量為30477萬噸,1984年達40731萬噸,1996年達50454萬噸,幾乎幾年一個臺階,人民的“米袋子”鼓了起來?!笆掷镉屑Z,心里不慌。”糧食持續增產及其總量足夠龐大,讓中國掌握了解決人民吃飯問題的底牌。
1988年年底,農業部提出建設“菜籃子工程”,力圖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產和蔬菜生產基地及良種繁育、飼料加工等服務體系?!安嘶@子工程”解決了市場供應短缺問題,使城鄉副食品供應逐步得到保障,人民的“菜籃子”滿了起來。相應地,人們的餐桌上發生顯著變化,原來只有在重大節日、紅白喜事等特殊場合才能有的“七大盤八大碗”,逐漸成為日常。
20世紀80—90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農業生產面貌發生根本改觀?!半s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從1960年起一直致力于培育水稻超高產育種,他培育的超級雜交水稻,2000年單次產量每公頃超過10.5噸。超級雜交水稻為高產提供了根本保證,改變了中國乃至世界農業歷史。在農耕工具方面,人力、畜力基本上被農業機械取代??萍嫉陌l展進步,使得我國糧食和其他農產品逐步實現供求總量大體平衡,糧食統購統銷政策逐漸被取消,1993年,糧票、油票等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退出歷史舞臺。

1958年,浙江永康的一個人民公社大食堂

2018年12月,江蘇蘇州一社區組織“百家宴”
2005年年底,世界糧食計劃署鑒于“中國政府在解決貧困人口溫飽方面已經取得巨大成果,不再需要聯合國的援助”,宣布停止對華的糧食援助。與此同時,中國由糧食受援國轉身為主要糧食援助捐贈國。從2006年1月1日起,我國正式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在我國延續了2600年的農業稅從此退出歷史舞臺。農業稅的取消,給億萬農民帶來了看得見的物質利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積極性,又一次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在“吃得飽”的基礎上,中國人開始探索如何“吃得好”,主要表現為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吃得健康、吃得有品質,等等。吃得安全,要吃“綠色”“有機”“純天然”“原生態”“無公害”“無添加”的。吃得營養,講究搭配,肉類、蔬菜、瓜果、蛋類、奶都要有。吃得健康,一個是調整飲食習慣,要飲食規律,不暴飲暴食,許多人還信奉“晚飯少吃或不吃”;一個是“管住嘴”,不亂吃,吃卡路里含量低的食物。據調查,當今一半以上的城市居民把水果納入每日健康必備品。吃得有品質,一個是講究“食材要鮮”,即“蔬菜要吃新鮮的,糧食要吃當年的,雞鴨要吃一秒鐘之前的,魚要吃歡蹦亂跳的”;一個是講究用餐環境;再一個是講究補餐,享受“下午茶”等。
民眾對“吃得好”的需求,極大刺激了中國餐飲業的發展,使其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和趨勢。其一,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中國的餐飲業出現“互聯網+飲食”模式,餐飲業與消費者的聯系更為緊密。一個表現是移動支付方便快捷,據調查,2018年,93.2%的消費者外出通常會選擇支付寶、微信支付,移動支付逐漸成為餐飲首選和主要支付方式。另一個表現是,網上下單,快遞到家,“外賣小哥”、網絡代購,民眾足不出戶便可滿足吃的需求。其二,集購物、娛樂、餐飲于一體的綜合商場日益成為一種潮流,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刺激了需求。其三,出現了諸多知名餐飲品牌和平臺。其四,除夕等重大節日的餐飲服務日益發達,形成年夜飯經濟。其五,國外餐飲紛紛進軍中國,不出國門也能吃到日本料理、韓國燒烤、美國快餐等。餐飲業的發展,為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19年,我國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為18040億元。而餐飲業的日益發達,又反過來便利了民眾的飲食生活,極大改變了中國人的餐飲方式。
能夠解決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人民的吃飯問題,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中國在農業基礎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的基礎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不僅成功解決了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而且居民生活質量和營養水平顯著提升,糧食安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我國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近20%的人口,實現了從饑餓到溫飽再到小康的歷史性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