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進
(那坡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廣西 百色市 533900)
黑木耳(Auriculaia auricmlae)在我國生產栽培歷史悠久,傳統普遍采用雜木林段木栽培技術,生物轉化率不高,產量很低,每年消耗很多的雜木林源,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近年來雖然經過栽培技術改造,采用段木切片粉碎代料栽培,產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降低了雜木林源的使用量,但每年還要消耗大量的雜木林源,比如:2017 年全國黑木耳總產量為638.84 萬t,按照轉化率60%計算,需要雜木林源1065萬t以上[1],對環境生態保護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2017年,那坡縣桑園投產面積約2333hm2,年產鮮桑技3 萬t,可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資源豐富。桑枝中含量有較多的粗蛋白、木質素、多戊糖、纖維素等營養物質,是種植藥用菌與食用菌的天然基質材料[2]。但每年利用栽培黑木耳只有50 萬棒,利用桑枝0.05萬t,利用率只有1.67%,同時,在由于未完全掌握最佳配方技術,平均產量只有6.52t/hm2,產量不高、經濟效益不顯著。本研究于2018年秋季進行了桑枝屑不同配方栽培試驗,探索利用桑枝屑作為主料、麥麩作為輔料在栽培生產黑木耳的應用效果,以期為黑木耳生產提供適合栽培基質配方。
1.1.1 試驗栽培品種 黑木耳AP01
1.1.2 試驗栽培材料 主料:桑枝;輔料:麥麩;添加料:石灰、石膏、過磷酸鈣。
1.1.3 試驗栽培袋規格 16.2cm×35cm的聚乙烯料袋
母種由生產供應商培養好后提供,原種為常規培養基:各處理配方見表1。

表1 桑枝袋料栽培黑木耳試驗配方表
試驗在那坡縣者兵桑蠶專業合作社進行,設計7個處理和1個對照,設置三個重復。接種后移入培菌室,每個100袋(5m2)為一個處理,隨機區組設計,各處理多余菌袋作保護行,不計產。統一菌種,統一主料及輔料種類,統一培養,統一進棚時間,統一放置在大棚同一層。
栽培場地選擇在水源充足、通風向陽區域,并在栽培場地建設有符合無菌生產環境的消毒室、接菌室、培養室,栽培棚多以鐵架水泥地板為主,為防止動物破壞,需在網圍欄,同時避免場地過于干燥,建議四周圍有遮陽網等降溫物品。
1.5.1 原料預處理 桑枝采購回來后,及時進行粉碎和曬干備用,裝袋及滅菌前按試驗處理設計配方所需的桑枝、麥麩、石灰、石膏、過磷酸鈣等原材料,進行過秤收取在干凈地板用人工充分混合。
1.5.2 裝袋及滅菌 選規格為17cm×33cm的聚乙烯料袋,機器裝袋、每袋干料凈重0.6kg。高壓(1kg/cm2)滅菌2h,冷卻后接種。
1.5.3 接種 待培養料袋內的溫度降至25℃以下時,放入經藥物滅菌好的接種箱內,在無菌操作下,每個處理各接500袋。將接好種的培養料袋放入黑暗通風良好經消毒處理的培菌室內進行菌絲培養。
1.5.4 暗室培養菌包 接種后7d 內室溫需要控制在27~28℃,菌絲迅速成活定植,7d后室溫可調低溫度,可控制在24~25℃[3]。為減少二次感染導致感染率提高,前期建議不要翻袋。一般40~45d 后,菌絲可走滿袋。
1.5.5 出耳管理 當菌絲走滿菌筒時,將菌筒搬入棚內,排上培養架,讓菌絲恢復2~3d 后開穴。穴間距5~6cm。開穴時用鋒利刀片將薄膜割約1cm 的“/”型刀口。一般每袋開2到4穴,開穴后噴水蓋薄膜保濕催蕾,應避免高溫時開穴催蕾。
1.5.6 采收與采后管理 耳片充分展開,變軟,腹面出現白粉層(孢子粉)時停水1~2d 后采收。采收時要留下少量耳芽,以利第2 潮出耳,一般可收3~4潮。
1.5.7 生產記錄及產量統計 木耳接種后,從進入培養室開始,各處理隨機抽取10 袋定期,進行生長情況觀測及記錄,觀測及記錄內容:菌絲潔白情況(濃白、較白或灰白),粗壯程度(粗、較粗、細),菌絲萌動吃料期,菌絲滿袋期,第一潮菇開始采收時間,第一潮出菇時各處理所占包數及產量,最后一潮開始采收時間,最后一潮出菇時各處理所占包數及產量,各處理每潮菇的產量,各處理的總產,平均生物轉化率,單個菌包平均產量等。產量統計:在采收時按各處理采收到的鮮木耳過秤重量記錄。
發菌階段各處理菌絲長勢見表2。

表2 各處理配方菌絲生長情況及鮮耳產量
從表2看出,從菌絲生長情況看,A、B、C、D處理菌絲長勢良好,速度較快,潔白,粗壯濃密,生長整齊均勻,滿袋天數為37d,與對照相比快8d,E處理菌絲雖然潔白,但長勢一般,滿袋天數為40 d,比對照快5d,F處理菌絲較白,長勢一般,滿袋天數為42 d,比對照快3d,H 處理菌絲灰白,長勢比較差,滿袋天數為44d,比對照快1d??梢?,利用桑枝作為主料,麥麩作為輔料,添加石灰、石膏、過磷酸鈣作為調劑料配制的木耳栽培料,以桑枝占78%~87%、麥麩占10%~19%、石灰、石膏、過磷酸鈣各占1%的配方比較適合,這可能是桑枝和麥麩各占的比例比較適合,其基質堅固性好、顆粒粗長,裝袋后透氣性好、利于菌絲蔓延,黑木耳菌絲生長良好。
桑枝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纖維素和天然生物堿、多酚、多糖和黃酮類等物質,是栽培食用菌的好材料;麥麩含一定淀粉對桑枝栽培木耳基質固性形成有良好的配合作用。
從表3 看出,各處理中以A、B、C、D 為好,各處理平均鮮耳產量分別為37.06kg、37.94kg、39.17kg、40.63kg,比 對 照 產 量 分 別 高23.5kg、24.38kg、25.61kg、27.07kg,生物轉化率達61.7%~67.2%,以桑枝和麥麩為主要原料栽培木耳,利用麥麩中含有的一定淀粉,其基質堅固性好、顆粒粗長,利用麥麩中的麥皮,裝袋后透氣性好、利于菌絲蔓延,黑木耳菌絲生長良好。處理E、F、H,平均鮮耳產量分別為31.96kg、26.3kg、16.6kg,只 比 對 照 產 量 分 別 高18.4kg、12.74 kg、3.04 kg,生物轉化率低于53.27%??赡芤陨V望滬煘橹饕显耘嗄径?,桑枝比例過大,麥麩比例過低,利用麥麩中含有的一定淀粉使其基質堅固性不好、顆粒松散,難以固形,不利菌絲萌發定植和生長。

表3 桑枝袋料栽培木耳不同配方處理產量對比表
那坡縣桑枝栽培食用菌資源豐富,成本比較低,在利用桑枝作為主料栽培黑木耳生產上,以桑枝粉占78%~87%、麥麩占10%~19%的、石灰、石膏、過磷酸鈣各占1%的配方比較適合,經濟效益比較高。如果麥麩占的比例在20%以上,由于南方麥麩本地貨源少,大部分必須從北方調入,加上運費等相關費用價格比較高,將增加栽培料的生產成本,經濟效益不顯著[4];同時麥麩中含有一定的淀粉,栽培料中占的比例過高容易變質霉爛,也不利黑木耳的正常生長。
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作為農業產業開發,對增培加農民經濟收入,加快農民脫貧致富,保護種桑養蠶地區生態環境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