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橋明
花卉產業本質上主要由種植者(grower)、批發商 (wholesalers)和零售商(retailers)3個部分組成[1]。在我國,花卉產業既是新興的綠色朝陽產業,又是美麗的公益事業。發展花卉產業對于綠化美化環境、調整產業結構、擴大社會就業、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2]。
我國花卉產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生產基本以傳統的栽培技術和品種為主[3]。90年代中后期,花卉產業得到快速發展,花卉的生產和銷售呈直線上升。1994—2003年,我國花卉生產面積的平均年增長速率為24%,花卉總產值的平均年增長速率為38.8%,其增長速率遠遠高于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4]。2008—2017年,全國花卉年銷售總額總體不斷爬升,2017年的銷售總額超過2008年銷售總額的2倍(圖1)[5]。
隨著產業發展,我國的花卉營銷手段呈現多樣化發展,如超級花卉市場、連鎖店、網絡線上花店等多種銷售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北京世紀奧橋園藝中心、浙江虹越園藝超級花卉市場、長沙都市花鄉連鎖店、成都春天坊花卉連鎖店、淘寶線上花店等。多種花卉銷售模式拓寬了花卉的消費市場,促使國內的花卉消費市場日趨成熟,花卉生產結構不斷優化,花卉產品質量明顯提高,花卉交易方式多樣快捷,使得花卉產業步入新的臺階[6]。
值得關注的是,近幾年網絡線上銷售發展快速。2017年我國花卉園藝類產品線上銷售額約為235億元,2018年達到366億元[5]。2018—2019年淘寶平臺上的鮮花園藝類目銷售量大大提高,其他電商平臺如天貓、京東、美團等,花卉銷售平臺逐步開發完善;根據2019年宜花EPS系統初步統計,全國109個城市的花店線上線下年總成交額高達605億元[5]。

圖1 2008—2017年全國花卉銷售總額
花卉產業從小到大,由傳統單一的花卉種植業向加工業和服務業延伸,形成了較完整的現代花卉產業鏈[2]。盡管我國的花卉產業在過去幾十年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問題。相比于國內,歐洲具有完善的花卉產業鏈,目前是世界最大花卉生產中心,也是世界主要的花卉消費市場,其發展模式值得學習與借鑒。
二戰以后,伴隨著經濟的復蘇和快速發展,花卉產業迅速崛起,成為當今世界最有活力的產業之一[7]。歐洲是全球主要的花卉供應商,其中荷蘭是歐洲花卉的生產中心與銷售中心。據統計,在花卉供應方面,歐洲國家在2018年花卉出貨量達到50億美元,占全球總量的55.4%;在花卉消費方面,其每年的鮮花消費約92億美元,人均年消費約30美元,其中德國是鮮花消費最多的國家,全年花卉消費量達到30億美元[8]。
為了更好地學習歐洲成熟的花卉產業的成功經驗,基于對歐洲多個大型企業、花卉交易市場和花卉應用場所的實地調研,本文從育種研發、花卉生產、市場營銷、主題園區和物流運輸5個主要的環節分析與研究歐洲花卉產業模式。
歐洲花卉產業大部分由大型家族企業經營,重視高水平研發團隊建設,持續研發出優良的花卉品種,以支持花卉產業的良性發展,是花卉種植企業成功的基石。例如法國玫昂月季公司(Meilland)是世界最知名的月季Rosa chinensis育種家族企業,其育種研發超過百年,擁有1 000多個月季專利品種和超過500個商標保護品種(圖2)。德國鐵線蓮育種公司(Clematiskulturen F.M.Westphal)注重鐵線蓮屬Clematis品種研發,聘請育種專職人員,每年進行的雜交組合超過2 000個,目前擁有品種超過500種(圖3)。這些企業將研發作為企業的能源,為花卉的生產提供穩定來源。
歐洲大規模的花卉生產企業大都具備先進的技術,采用工廠化流水線生產,實現花卉生產的規?;⒆詣踊?、機械化、專業化以及設施化。設施栽培規?;菄H上一項重要的產業模式,種植效率高,有利于企業管理。如荷蘭的宿根花卉公司Heemskerk Vaste Planten的設施現代化程度高,包括溫室設備、灌溉設備、盆栽及包裝機械、園林機械、保鮮技術及設備等(圖4),提高了花卉生產的運作效率。又如德國漢堡洛倫茲大型苗圃(Lorenz Von Ehren)的附屬苗圃數量已達到1 875個,已形成規模化生產,不僅生產各種草本花卉,還生產多種大型喬木如針葉樹、果樹、竹類等。大型喬木生產中使用了自動噴灌設施,采用多種不同類型的先進機械進行種植、轉移、修剪等(圖5)。

圖2 月季品種

圖3 鐵線蓮品種
歐洲作為世界花卉的生產和消費中心,花卉產品產出量及流出量大,穩定的銷售渠道是實現花卉產業良好運轉的保障。歐洲多國建有專業的花卉銷售市場,例如荷蘭的伊姆斯花園中心(EMS Flower,圖6)、法國SICA Marche Aux Fleursd' hyeres(西卡馬歇爾)花卉交易市場等。其中全球最大的鮮花交易中心—阿斯米爾鮮花拍賣市場(Flower Auction Aalsmeer)位于荷蘭,采用會員制經營,由5 000多家園藝公司共同持股,以提高花卉生產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據統計,阿斯米爾鮮花拍賣市場每天平均交易5萬筆,銷售1 400萬枝花和100萬株盆栽,其中80%花卉用于出口,每年出口額約50億荷蘭盾①數據為筆者實地考察所得。。
花卉為鮮活易腐的產品,在物流過程中容易發生變質和出現污染、損耗的情況。歐洲的冷鏈物流起步于19世紀中期,隨著花卉產業的持續發展,現已形成了成熟的花卉冷鏈物流運輸系統。歐洲的花卉物流體系不僅包含專業的花卉運輸車輛系統,還有完善的軟件管理系統為花卉物流保駕護航[9]。歐洲花卉運輸系統的“成熟”體現在:1)為花卉運輸“量身定做”專用貨車,具有密封性好、空間大、節能、安全性高等特點;2)強化專業搬運隊伍建設,采用機械化裝卸,最大限度地減少花卉損傷;3)花卉物流公司可利用軟件系統,精確計算車輛花卉的裝載量,并進行成本核算,計劃出最佳運輸路線;4)采用GPS定位系統,實時更新花卉的運輸情況,便以客戶查詢。

圖4 荷蘭Heemskerk Vaste Planten公司的現代設備

圖5 德國漢堡洛倫茲苗圃

圖7 庫肯霍夫公園春景
歐洲多地都建有不同規模的以花卉為主題的公園,為花卉產業提供了重要的展示平臺。其中享負盛名的荷蘭近郊利瑟鎮庫肯霍夫公園(Keukenhof Park)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郁金香Tulipa gesneriana公園、歐洲最美麗的春季花園(圖7)。其占地32 hm2,暖房面積5 000 m2左右,園中各類花卉達600萬株以上,主要包括郁金香、風信子Hyacinthus orientalis、歐洲水仙Narcissus tazetta、 百 合Lilium browniivar.viridulum等。每年春天,庫肯霍夫公園都會舉行為期8周左右的花卉主題展覽,活動形式包括新品種展示、園藝應用示范、插花活動、工作坊等,平均每年吸引80多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參觀游覽。
目前世界花卉產業以每年8%~10%的速度快速增長[3]。有研究數據表明,花卉產業對產業鏈的帶動效應明顯,1元花卉產值可帶動6元的相關產業[10],是城市競爭的新領域。近年國內出臺了一系列的花卉產業支持政策,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2013—2020)》建議將花卉苗木產業作為著力發展的一項綠色富民產業[11]。但相比于歐洲的花卉產業,我國花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還存在許多問題。在科研上,我國花卉產業主要的缺點表現為育種規模小、水平低、持續性差等。在生產上,我國的花卉生產規模化、機械化、自動化和專業化水平普遍偏低。在銷售上,國內還有很大一部分花卉銷售商的銷售模式沒有轉變[12~14]。在運輸上,花卉運輸與冷鏈物流的發展緊密相關,據統計,2015年我國冷鏈利用率為19%,東歐國家為50%,日本、美國以及荷蘭等西歐國家則高達85%,可見我國冷鏈發展空間較大[15]。綜上,我國花卉產業整體還處于發展中狀態。因此,我國花卉產業應借鑒歐洲地區的花卉產業運轉模式,完善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才能更好、更快地發展。
從企業研發歷史看,歐洲大多大型企業基本上為家族經營,歷史悠久,有團結穩定的科研隊伍,育種的規模化和流程化程度較高,其品種研發歷史甚至就代表了某個花卉作物的育種史。據報道,在我國廣東、云南、福建、山東、江蘇、浙江、四川等地,已有不少年輕人從父輩手中接過旗幟,扛起了延續家族花卉產業的重任,這是我國花卉產業傳承與發展的良好開端[16]。從企業研發特點看,相比歐洲地區,我國花卉企業主要的缺點為育種規模小、水平低和持續性差[12~14];不同育種者之間缺乏交流共享,限制了本土育種的發展,使得花卉產業對國外品種的種質來源有著高度的依賴性。此外,我國花卉產業科研與生產分離,成果轉化率低。因此,組建穩定的研究團隊,加強院校、研發機構與生產企業的聯系與合作,整合資源以加快產業鏈的融合,和執行持續性的育種計劃是當務之急。
從發展規模來說,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產基地,但花卉的出口額僅占1.3%[8,17]。我國的花卉生產主要有2種類型:一是生產規模較大,機械化、自動化水平較高,但運營成本也較高,經營情況堪憂;二是傳統的小戶種植,表現為規模小,機械化、自動化和專業化水平低,生產效率低下,產品品質不穩定,產品價格低廉。隨著花卉需求的不斷增加,花卉生產急需升級,要實現栽培規模化、設施化、機械化、自動化和專業化,提高花卉的生產效率以及國內花卉產品的出口比率。
我國已建成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斗南花卉電子交易中心等專業交易平臺,但交易中心的網絡系統和運轉模式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以提高運作效率。目前網絡是花卉銷售的重要渠道,從近幾年我國的花卉年銷售總額變化情況可以看出,網絡平臺為花卉產業的發展帶了新的機遇。然而,國內還有很大一部分的花卉銷售商的銷售模式沒有轉變,仍然只采用傳統實體經營模式;花卉市場的商業、盈利、管理和服務模式多年來基本上沒有變化,跟不上國家政策和城市高質量發展需求。因此,花卉產業管理者要完善交易中心的運轉模式和網絡系統,重視電商和網絡大數據,發展多樣化的銷售模式,注重消費者的消費趨勢和體驗,以提高銷售的質量和數量,從而讓我國的花卉產業進一步發展。
隨著我國花卉產業的不斷發展,花卉物流產業逐步從傳統的物流行業中分離出來,成為了一項獨立的物流產業。我國的冷鏈物流體系還不夠完善,依賴于冷鏈物流的花卉物流體系也在不斷開發。目前國內的花卉運輸沒有大量應用專用的花卉運輸車輛和與之相配的軟件系統,花卉搬運工也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種種因素增加了花卉的損壞風險。歐洲先進的花卉物流系統、專業的搬運隊伍建設等經驗值得在中國推廣和應用。
我國云南省已成為全球花卉面積、產值增長最快的地區,和最大的鮮切花生產地,其鮮切花生產面積、產量全球第一,產值全球第二,為全球三大新興花卉產區之一和全球第二的鮮切花交易中心[17]。云南花卉產業的發展預示著未來我國花卉產業的發展是非常具有前景的。由于我國疆土遼闊,在未來花卉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可結合各地區地理氣候特點,因地制宜地發展適合各地區種植的優良花卉種類[18]。如廣東地區可發展綠植、盆花,云南地區發展鮮切花、蘭科Orchidaceae植物等,福建以盆栽生產為主,江浙一帶可發展觀賞苗木、盆景等,發揮各地優勢。目前花卉消費呈現出家庭化、日?;奶攸c,未來十年將是我國花卉產業的快速發展期[17]。在深入研究和借鑒歐洲花卉產業發展模式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抓住機遇,才有可能使我國的花卉產業得到全新、快速、高水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