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寶珍 周忠琴
(1.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1;2.大連醫科大學,遼寧 大連 116044)
筆者既往研究針刺聯合口服潑尼松治療鼓索處急性面神經炎,發現針刺聯合激素治療效果肯定[1]。為繼續探討針刺治療急性面癱是否必須聯用激素,筆者收集了莖乳孔處等節段的急性面癱患者數據,比較單用針刺與針刺聯用強的松片的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診斷標準[2]:發病突然,患病前多有面部受涼或外感史;癱瘓側不能正常吹口哨、露齒或抬眉、閉眼等,可伴有癱瘓側耳后乳突區域內輕度疼痛。查體見患側顴肌、頰肌、下唇諸肌、額肌、眼輪匝肌等肌肉部分或全部癱瘓;癱瘓側的角膜反射減弱或消失;患側耳廓無帶狀皰疹、患側眼睛不干、患側耳朵聽力及舌前味覺正常。2)納入標準:年齡16~65歲;單側面癱患者;符合上述疾病診斷標準;首次發病,病程在5 d以內;知情并自愿參加本課題研究,依從性好。3)排除標準:雙側面癱者,或單側面癱伴有帶狀皰疹、刺耳、眼睛發干或/和舌前味覺消失之一者,核上性或核性面癱者;合并有面肌痙攣、消化性潰瘍者、骨折、糖尿病者;合并其他嚴重原發性疾病而影響方案的實施者;繼發于周圍器質性病變使面神經循行部位受壓迫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不愿接受本試驗者或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理通過,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
1.2 臨床資料 選擇2013年3月至2018年7月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科門診初診的莖乳孔處急性面癱患者60例。所有入組病例治療觀察2~4周,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16~65歲,平均(37.03±14.93)歲;面部患病部位:左側13例,右側17例;平均病程(4.37±1.52)d。對照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18~63歲,平均(38.23±13.43)歲;面部患病部位:左側19例,右側11例;平均病程(4.63±1.30)d。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1)對照組:主穴巨髎、陽白、夾承漿、迎香、顴髎、地倉、合谷。配穴:眼睛不能完全閉合者加攢竹、絲竹空;口角下垂者加頰車;抬眉困難者加魚腰、眉沖;耳后疼痛者加完骨。以上穴位中合谷穴為雙側取穴,其他穴位均為患處單側取穴。操作方法:針具選擇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1.5寸針(規格:直徑0.30 mm,長40 mm)。患側常規取穴,采用平補平瀉的手法。針刺部位加用TDP(重慶中芝醫用有限公司生產,型號:CQ:13S6)照射。治療時間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針刺6次,每周休息1次,連續治療2周。2)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口服強的松片(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7020647,規格5 mg/片)。初劑量1 mg/(kg·d),分3次口服,連續3 d后逐漸減量(以體質量60 kg的患者為例,初服強的松為60 mg,一般分3次飯后服,每次4片,連服3 d。3 d后改為每次3片,每日3次,再連服3 d;第7到10天,每次2片,每日3次,連服4 d,停用),口服療程為10 d[3]。兩組患者均治療2周后統計臨床療效,若2周后未治愈,繼續治療2周,第4周結束統計療效。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觀察并記錄各組患者首次就診的主要癥狀和體征,以及治療療程結束后的主要癥狀和體征變化。2)選用2009年美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會面神經疾病委員提出的面神經分級量表(FNGS2.0)[3,4]評定療效:以局部癥狀(眉區、眼區、鼻唇溝區和嘴角區)評分和整體面部運動評分之和評級。總分由低到高分為Ⅰ~Ⅵ級,分數越低,恢復越好。
1.5 療效標準 根據《臨床常見疾病診療標準》[5]并結合實際臨床經驗,療效標準制定如下。治愈:治療后,面部表情肌運動完全恢復正常。水溝居中,兩側鼻唇溝、口角、額紋完全均對稱;兩眼瞼完全閉合、兩眼輪匝肌力量對稱。顯效:治療后,面部表情肌運動基本恢復正常。雙側鼻唇溝與額紋基本對稱,眼瞼需用力閉合;鼓腮時口角不漏氣,口角在靜止狀態不歪斜,但講話或做笑動作時仍輕度偏歪。有效:治療后,面肌運動功能有所好轉,但鼓腮時口角仍漏氣,口角在靜止狀態仍歪斜;額紋、閉目均未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后,面癱癥狀和體征均無改善。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單變量樣本均數的比較均采用t檢驗或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檢驗或非參數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2周后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兩組總有效率、治愈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2周后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FNGS2.0評分分級比較 見表2。兩組治療前評分差異不明顯,治療后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治療2周后FNGS2.0評分分級比較(n)
2.3 兩組治療4周后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3。兩組總有效率、治愈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治療4周后臨床療效比較(n)
2.4 兩組治療前后FNGS2.0評分分級比較 見表4。兩組治療前評分差異不明顯,治療后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治療4周后FNGS2.0評分分級比較(n)
針灸臨床中,針對急性面癱是否應用激素這一問題,至今爭論不休[6-11]。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部分針灸臨床研究分組科學性待商榷,以及激素用量精準度欠缺[1]。
本課題選取莖乳孔處急性面癱患者進行針刺,比較口服強的松與不使用強的松的療效。本課題研究結果顯示,當治療2周或4周后,從治愈率、FNGS2.0評分來看,兩組治療方法結果均無明顯差異。由此可見治療莖乳孔處急性面癱服用強的松意義不大。治療莖乳孔處急性面癱沒必要服用激素。
筆者認為,面神經由膝狀神經節開始進入面神經管,然后由莖乳孔出顱[12]。面癱急性期時,如果病位在莖乳孔以內,那么行走在面神經管內的分支如鼓索、巖大神經、鐙骨肌神經、膝狀神經節等處發生水腫。由于面神經管內缺少代償空間,當這些面神經管內的神經發生水腫腫脹導致血液循環障礙、缺血,從而進一步加重水腫,形成惡性循環,使面癱程度加重。如果用激素后,勢必能減輕水腫,提高臨床治愈率。對莖乳孔節段而言,從該處出顱的面神經組成的顱外分支,雖然處于急性期,然而沒有狹窄面神經管的限制,所以水腫程度要比面神經管內的分支水腫程度要輕得多。本研究顯示,莖乳孔處面癱是否服用強的松治療,兩者差異不大。既往研究表明,鼓索處以內的急性面癱必須服用強的松。面癱療效與面癱定位密切相關[13]。面癱患者所以是否服用強的松治療急性面癱,要根據其疾病病位和病情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