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煒,朱炫霖,吳章康,華曉瓊 Su Yanwei & Zhu Xuanlin & Wu Zhangkang & Hua Xiaoqiong
(西南林業大學,云南昆明 650224)
以劍川木雕為代表的滇西北傳統木雕可謂云南民間手工藝的一絕,它是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技藝,也是中國八大雕刻藝術的瑰寶之一[1]。經過近千年的歷史沉淀和文化傳承,其雕刻題材、雕刻技藝、審美價值等蘊含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技術內涵[2]。國內對云南木雕技藝的研究主要以劍川白族木雕技藝為研究對象,且相關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歷史淵源、審美特點、雕刻手法、生產模式、裝飾藝術等方面[3-5],關于滇西北傳統木雕技藝的研究還停留在探索階段,因此亟需對其進行挖掘、保護和再創作。習傳統木雕手工藝。因此,探索滇西北傳統木雕的藝術特征和技術特征,是保護與傳承滇西北傳統木雕民間手工技藝的必要前提。
滇西北木雕源于南詔大理國時期的宮廷建筑裝飾,后隨著白族民居的發展,又衍生出木雕家具和木雕工藝品。據歷史記載,滇西北傳統木雕在宋、元、明朝得到迅速發展,并在清朝盛行[6]。滇西北木雕充分展示了白族和中原文化的交融,兼南北之長,把原有的粗獷、豪放的風格和江南木雕細膩、精巧等揉為一體,具有濃郁的建筑風情和民族地域特色[7]。通過實地調研及與技藝傳承人深度訪談發現:當前木雕手工傳承藝人越來越少。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先進的制造技術對傳統手工藝的沖擊;二是木雕技藝學習周期長,加之社會認可度低,很多年輕人甚至不愿意花太多時間去學
研究滇西北傳統木雕的藝術特征,需要從其雕刻題材圖案入手。滇西北傳統木雕的圖案是現實生活與藝術的抽象表達,同時也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白族的傳統藝術文化。
植物類圖案是滇西北木雕中最為常見的圖樣,大多來源于自然界中的各類花卉、草木以及水果圖樣,包括牡丹、蓮花、卷草紋、如意紋、梅蘭竹菊“四君子”、佛手、桃子、葡萄、荔枝、石榴等。主要以寫實手法來表現,通過對其自然形態的細致觀察,進行寫生式的描繪形成圖案,有時單獨出現,但大多時候與其它圖案紋樣組合在一起,使其具有更豐富的寓意。水果紋樣中的佛手和桃子是長壽的象征,石榴寓意“多子多福”[8],葡萄和荔枝“一株多子”和石榴的“一果多子”表達的寓意相同,都有著子嗣繁衍、家族興盛之寓意。
動物類圖案也是滇西北傳統木雕雕刻題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龍紋、鳳紋、鰲魚、十二生肖”等都是極為常見的圖案。龍紋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云龍紋、香草云龍紋等圖案[9],其主要有龍紋、白族云紋、香草紋三種元素共同構成(圖1)。鳳紋的運用又有白族自己獨特的裝飾方法,通常將龍、鳳和香草紋裝飾紋樣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變成龍鳳頭、香草紋身體的裝飾紋樣,便于在建筑的不同構件上構圖使用。十二生肖來源于古代十二屬相的傳說,通過木雕藝人的細致雕刻,將各個動物的形態刻畫得栩栩如生。此外,還有獅紋、麒麟、蝙蝠、象紋、仙鶴、鹿紋、邪馬圖案等。邪馬圖案是當地民族特色的傳統圖案,該圖案的意象與龍有著密切聯系。
在滇西北木雕中,除了對于動植物的單獨表現以外,更多的其實是將動植物共同組合在一起,使得圖案更加美觀,表現更加豐富,整體造型生動傳神,寓意豐富,表現更加獨特。“草龍”與“草鳳”是滇西北木雕文化中的典型性裝飾圖案,它們源自于劍川木匠的審美創造,也是中原地區“龍鳳”文化信仰在大理白族地區“龍變”與“鳳變”的傳承。此外還有福壽三多、連年有余、鶴鹿同春、一路連科、龍鳳呈祥、喜鵲登梅、兔含靈草、象鼻卷草等。
對于人物形象的雕刻表現,并非是滇西北木雕的傳統,在傳統的滇西北木雕中很少會以人物作為雕刻對象。目前所取得的成就,更多的是在近年的雕刻過程中木雕師傅不斷地探索和發展,逐漸走向成熟,才逐步取得的成果。最初的人物形象雕刻,只是對人物的大致輪廓進行表現,面部表現得并不清晰,但在不斷地探索和發展中,對于人物表現,現今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人物的面部五官表現更加清晰靈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見的題材有八仙過海、漁樵耕讀、竹林七賢、西游記故事等。

■圖1 龍紋

■圖2 馬蹄紋在格扇門中的應用

■圖3 祥云紋

■圖4 人文風情類圖案

■圖5 創新圖案

■圖6 枯木雕刻

■圖7 圓雕

■圖8 透漏雕

■圖9 不同材質色彩搭配的木雕
在滇西北木雕中,博古類圖案主要是以文房之物、水果的靜物組合以及暗八仙為主要元素。暗八仙的來源是八仙過海中八仙手中的法器,該類圖案大多是將物品置于桌子或博古架上進行組合繪畫,故稱“博古圖案”。此類圖案主要通過博古圖案來展現主人的文物,進而反映他們對文化的追求。通過這樣的方法呈現文化,其寓意傾向于對功名的追求和期盼,以及對于詩書文化的尊重,內容豐富多樣,每個圖案都有其獨特的寓意。常見的有琴棋書畫、文房四寶、八吉祥、暗八仙、狀元及第等。
幾何類圖案源于人們對于生活的觀察,在此基礎上抽象、提煉,概括出幾何圖案,主要包括冰裂紋、回紋、云紋等。幾何紋樣常常是用線條構成,常見的主要有直線、折線、曲線、多邊形圖案等線條構成[10]。大多時候是單獨出現,采用連續構圖的形式布局,整體特點簡潔大方,富有韻律感和強有力的造型美。文字類圖案主要是源于文字本身的形體,常見的有福壽囍,以及卍字符,除了單獨構圖以外,常常還會與動植物圖案一起組合構圖,常用于建筑裝飾之中,最常見的是隔窗和格子門中。馬蹄紋在滇西北傳統木雕中極為常見,是白族常見的傳統圖案,該圖案來源于茶馬古道上馬蹄的印記,將其提煉為一種圖案,多采用鏤空雕,常用于窗戶和格扇門(圖2)。七彩祥云是云南特有的一道風景,充分體現了古人將自然現象提升為文化和藝術現象的創造力量(圖3)。
近年來,滇西北傳統木雕還涌現出新的表現題材,常見的主要有對于山水景觀、人文風俗的表現[11]。雕刻題材和對象更加接近現實生活,著重于表現人們的日常生活,農家小院的場景,以及本土的山水景觀,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直接反映(圖4)。
在現代滇西北木雕中,還有一些創新題材,圖案上大膽創新,構圖上多有留白,表現方式極具特色,提取自然中的植物,在此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表現,使圖案具有更多的趣味性(圖5)。此外,還有一種特殊的創新方式,在枯木上進行創作雕刻,變廢為寶,最常見的是在枯樹根上進行雕刻,根據枯樹根的原有形狀,在其基礎上創作,使其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或實用價值(圖6)。
滇西北木雕的雕刻用材主要分為硬木和軟木兩類。硬木質地堅硬,木質堅韌,紋理細密,色澤也較為光亮,雕刻起來具有很多的優勢,是雕刻的優質材料,可用來雕刻結構復雜,要求較高,造型繁瑣,較為精密的作品。常用于雕刻的硬木有黑檀木、黃楊木、花梨木、云木(青皮木)等。軟木則材質松軟,易于雕刻,色澤較弱,需要進行上色處理,從而加強體量感,常用來雕刻造型結構簡單,形象較為概括,細節較少的作品。常見的軟木主要有椴木、松木、楸木、杉木等。
滇西北木雕雕刻技法極具特色,常見技法有平雕、圓雕(圖7)、透雕、透漏雕(圖8)等,其中以“透漏雕”最具地域特色,也是滇西北木雕與浙江、福建等地木雕最明顯的區別所在。滇西北木雕大多都進行分層雕刻,三四層的透漏雕極為常見,有些技藝精湛的雕刻師傅可將木雕做到七八層的鏤空,使雕刻作品看起來更具立體感和層次感。同時,在雕刻完后有時還會采用很多的裝飾手法,用特制的土漆和天然植物漆作原料,運用貼金、鋪綠、鋪藍等手法對木雕作品進行裝飾,使其擁有獨特的質感和精湛的工藝,形成獨特的藝術魅力。
滇西北傳統木雕結構形式有三種,第一種是用整塊木料進行雕刻。第二種是多塊木料采用榫卯結構形式拼接而成一整塊后再進行雕刻,盡管是拼接而成,但我們連接節點處幾乎都看不到縫隙。第三種是采用兩種或三種不同的木材通過色彩上的深淺搭配,最終形成組合作品,通常構件間也采用榫卯結構完成連接[12-13]。圖9所示為采用深淺不同顏色的木材搭配,可使木雕作品顯得生動活潑,富有生機。
滇西北傳統木雕技藝作為“非遺”經典,是云南民族民間技藝的優秀代表之一,也是中國傳統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滇西北木雕雕刻題材繁多,大多源于自然生活,有生活化和世俗化的傾向。雕刻圖案內涵豐富,多采用諧音方式隱喻,寓意大多吉祥美好,充分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構圖來看,大多采用滿屏雕刻,多為對稱構圖,有一種動態平衡感。因此,我們需要挖掘其文化內涵,將其創新應用于現代家居設計,只有這樣才能使滇西北傳統木雕文化得以繼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