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經濟》雜志、經濟網 張麗萍 秦貴云 曹玉平
太行南麓,濁漳河畔,紅旗渠源,有一個古老而又美麗的村落——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石城鎮王家莊村。這個千年古村傍山依水,風光秀美,可以說是守著“金山銀山”,但是由于黨組織不健全、山高溝深、坡多地少、交通閉塞等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貧窮都是這里的底色。
而改變這一切的是一位生于此、長于此,外出經商之后又情歸故里的女書記——王翠萍。2017年,她以人才引進的方式高票當選王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從此帶領家鄉人民走上脫貧致富的小康路。
年輕時外出創業,從普通員工一路做到董事長,獲得一系列榮譽頭銜——山西省長治市女企業家協會會長、山西省“三八紅旗手”、“三晉最美軍嫂”、“山西省十大女杰”、“全國雙擁年度人物”。之所以下定決心回到家鄉,是因為2015年的那個重陽節,她購買了100多套保暖衣回村慰問60歲以上的老人,在這里她切身感受到鄉親們收入很低,自己有責任帶領父老鄉親盡快脫貧致富。
王翠萍當選王家莊村書記后,勇于擔當、善于創新、敢于開拓,充分發揮自身企業管理經驗,謀求鄉村發展思路,拓寬招商引資渠道,明確“黨建促脫貧、旅游奔小康”的發展目標,實現向旅游要小康的脫貧夢想。在她的帶領下,王家莊村堅持黨建引領,發展旅游、保護古村、培植文化、拓展產業,農民的人均收入由3000元提高到了8000元,偏遠的小山村也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村,村里有了產業,百姓有了增收渠道,安裝了路燈,整修了河道,添置了“電子眼”,一幅山清水秀、古韻留長、產業興旺、綠色生態、和諧宜人的畫卷逐漸展現在人們面前。
火車快不快,全靠車頭帶。王翠萍上任以來,從抓班子、帶隊伍、抓載體、促創新、抓制度、建機制幾個方面著手,落實黨建主體責任、夯實基層組織基礎,加強黨組織規范化建設,重新樹立起村黨支部的形象。
“我剛來的時候,全村600多人口,50多個黨員,村委開會從最開始一個都不來,到現在分秒不差沒人遲到,開會積極發言,獻言獻策,真的有了質的改變。”王翠萍如是說道。
她的到來讓王家莊村黨組織有了“主心骨”和“領頭雁”,在她的帶領下,王家莊村黨支部把抓大事(脫貧攻堅)、議中心(美麗鄉村建設)列入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深挖王家莊村生態優勢、資源優勢、文化優勢,針對王家莊村處在太行水鄉依山傍水,是千年古村,又有紅旗渠從村中穿過的自然資源,黨支部研究決定,通過招商引資,大力開展鄉村旅游事業,帶動鄉親們脫貧致富,把王家莊村建成美麗鄉村。
王翠萍請來了山西省旅游協會會長毛小童一行,對王家莊村發展旅游事業進行了總體設計,制定出了《王家莊園景區建設的總體規劃》。3年多來,對王家莊園景區已投入9000多萬元建設資金,完成了第一期建設,旅游景區初具規模,于2018年4月22日正式營業。旅游景區的建設和發展,帶動了村民就業,使鄉親們增加收入300多萬元,在王翠萍的積極努力下,為村里安裝了100多盞路燈、安全監控62處,拓寬了進村的道路,噴繪書寫了文化墻,解決了村民的吃水問題和旱廁改水沖廁所問題。在王翠萍的帶領下,以及王家莊村脫貧攻堅定點幫扶單位長治市國家稅務局第一分局的鼎力支持下,王家莊村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善,群眾的精神面貌也發生很大變化,2018年王家莊村實現了全村脫貧。

“山西省脫貧攻堅獎”獲得者合影留念
對于王家莊村的未來,王翠萍有著成熟而長遠的規劃,她認為,真正的鄉村振興,不僅僅是“涂脂抹粉”“穿衣戴帽”,要真正地點亮鄉村,需要讓鄉村更有內涵,更有魅力,更具韻味。旅游產業,不僅要有山有水,更要有景,在接下來的規劃中,在保留王家莊村昔日淳樸和靜謐的同時,還要繼續加大投資,蓋100間民宿,再搞一些特色的民俗表演,讓來到這里的人,一走進這里,就仿佛走進時空的隧道,讓王家莊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出城市里難以體會的鄉村韻味。
王翠萍帶領黨員干部把開發、發展鄉村旅游業作為王家莊村脫貧發展的方向,引龍頭企業入村,采取“招商+引資+股份”的發展模式,拓寬和增加村民收入的渠道,還創辦王家莊村農業合作社,探索“公司+農戶+合作社”的運行模式,解決了廣大村民的就業問題,大幅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帶動周邊村紛紛加入脫貧致富行列。王家莊村的萬畝花椒林,3年完成種植花椒樹10萬棵,與此同時,還幫助貧困群眾學習技術技能、開闊視野、拓寬就業增收渠道,不斷提高自身“造血”功能;結合鄉村工作站點建設需要,將村中的婦女集中起來進行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貧困群眾的致富技能和本領,并根據崗位所需將他們納入到王家莊旅游開發公司中。
夕陽西下,落日余暉里,古樸的王家莊村顯得更加寧和靜好,泛著金色光芒的濁漳河繞著村莊汩汩流淌,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變遷,也見證著這方熱土上勤勞善良的人們對建設美好家園的信心和希望。
而他們的“主心骨”“領頭雁”王翠萍,盡管已過耳順之年,依然胸中有丘壑、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此刻的她,結束了一天的忙碌工作,靜靜地站在濁漳河畔,盡情地讓自己沉醉在這一份青山綠水的詩情畫意里,炯炯有神的目光卻始終望向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