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公共文化的發展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它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之一,對鄉村振興戰略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但就現階段情況來看,農村公共文化的發展受到鄉村民俗文化自身內容、文化建設人才缺乏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完備等方面的限制,陷入了一定的困境。因此,需要從將傳統鄉村文化與當代文化部分因素適當結合、培養農村文化發展專業人才隊伍以及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幾個方面著手,以更好地推動農村公共文化發展,為鄉村振興取得更好的成效。
關鍵詞:農村;公共文化;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13-000-04
0 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建設美麗中國,抓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為此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觀點。經濟、文化要兩手同時抓,精神文明方面同樣重要,尤其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國要美麗,鄉村要振興,農村必須美,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印發的“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提升農民精神風貌”通知里,同樣強調要準確落實好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任務和要求,大力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努力提高農民精神風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定的思想保證、豐富的精神力量、較高的道德水平以及優秀的文化條件。
1 發展農村公共文化對鄉村振興的價值
2019年全國政協在北京召開了“加強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專題的協商會議,會議強調,進一步推動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關鍵環節。我們必須要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堅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持之以恒地建設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弘揚鄉風文明,為鄉村創造一個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圍。由此可以看出,發展農村公共文化對鄉村振興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
1.1 農村民俗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它增強了民族認同感,堅定了民族精神,造就了民族品格。民俗涉及的內容很多,例如日常生活民俗、歲時節日民俗、民間文學及婚喪嫁娶等。著名學者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提到,中國的社會是鄉土性的,鄉土社會中生活與泥土緊密相關,鄉土意識濃厚。鄉土藝術是中國傳統藝術的最重要組成部分[1]。鄉村的振興需要有著悠久歷史民俗、傳統的鄉土氣息,因為任何一個鄉村,文化都是抹不去的印記,是振興的根基。農村公共文化便是基層鄉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存在方式,是農民在公共領域的精神依托,農村公共文化的發展必須建立在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利益、需求和主體地位的基礎之上。從鄉村振興視域來看,促進農村公共文化的發展,是發展鄉土文化的關鍵手段,是豐富鄉村文化內涵、推動全局發展的主要途徑。
1.2 農村公共文化發展有助于鄉風文明建設
首先,鄉村振興是多維度的全面振興,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在內的多種方面。“鄉風文明”便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之一[2]。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促進鄉風文明,是為了優化農民的精神風貌,也是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的有效方法。其次,加強農村公共文化發展,有助于挖掘鄉土文化專業人才、調動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市場、鼓勵多種個體參與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等,對弘揚農村公共文化、促進鄉風文明建設具有重大作用。再次,農村公共文化是在農村范圍里發動農民群體共同加入文化活動與文化建設中來,尊重農民的個人與集體對文化的認同感與滿足感[3]。發展農村公共文化可以提高參與者自身文化素養,繼承與發展傳統文化,提升思想道德水平,還有利于更好地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發展農村公共文化是促進農村鄉風文明的重要手段。
1.3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可以很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助推該戰略實施。要想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不僅要做到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對鄉村進行產業升級和轉型,營造良好的鄉風文明,提供高品質、多種類的文化活動也是必不可少的。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可以豐富鄉村文化形式,使文化活動的開展更加規范,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高質量的精神文明活動,更好地滿足農民更高標準的文化需求[2]。通過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改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提高農民文化素養,有利于提高整體農民素質水平,從而更好地推動鄉村發展。因此,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2 農村公共文化發展中的困境研究
2019年,全國政協在北京召開的“加強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專題協商會議上,指出了基層文化服務資源不足、供求對接不精準、文化人才斷層等問題。在此基礎上,還有一些其他困境成為農村公共文化發展路上的絆腳石。
2.1 農村傳統文化大眾接納度不高
有一句古話叫“入鄉隨俗”,我國國土幅員遼闊,加上古代交通不便,于是每一個地方都有根據自身地理環境影響而發展起來的文化、民俗或是特定節日的習慣。也就是說,中國的農村文化依附于土地而誕生,具有非常強的自給自足性,這樣就造成不同區域的人也許文化習慣大不相同。每個人都有自己家鄉的風俗,那么對于其他地區的傳統文化自然接受度不高。除此之外,現代鄉村社會有很大一部分村民選擇進入城鎮工作,隨著生存環境的變化,加上原本所接受的傳統文化具有很強的保守性,在受到新鮮文化洗禮后所剩無幾,從而導致只有留守在村里的老年人們還在繼續堅守和傳承農村傳統習俗[4]。
2.2 農村公共文化發展專業人才缺失
缺乏專業性人才對農村公共文化發展有著很大的負面影響。從當前背景來看,在一些政策的鼓勵下,短期內農村建設人才數量會擴大,但這些人才留在基層的時間有限,并不是長期穩定的人才資源。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工程,短時間很難取得顯著的成效,因此,短期人才由于追求能夠較快見到政績,往往不考慮持續時間長的項目。頻繁的人才交替極其不利于文化活動的開展,更加無法推動農村公共文化發展。另外,專業性發展公共文化的人才更是稀缺。目前,鄉村并不具備專業的文化發展人才隊伍,鄉村主要的人才干部現階段的主要精力大部分還集中于抓農村經濟發展,鮮有涉足農村文化服務方面的主要人才。加之農村的人才很容易躋身城市,導致精英流失,專業人才隊伍難以建設,呈現出無人組織農村公共文化活動,農村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落后的局面[5]。
2.3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完善
首先,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總量不夠。國家對農村的供給主要集中于資金和基礎設施方面,關于農民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投入并不是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勢必會影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同時造成農村經濟發展與精神發展不同步。其次,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結構不平衡。農民的需求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而發生變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農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對于生活需求也有了新的變化,對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渴望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主要是由政府構建,因此難免出現供需失調的情況。最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績效評估碎片化[6]。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績效評估標準制定得不是非常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好壞與否具有很大的主觀判斷成分,由此針對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績效評估指標存在碎片化,想要制定出完善的體系存在一定難度,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3 農村公共文化發展路徑相關建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農村文化建設提出一系列創新性的思想和要求。強調要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著力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惠民工程覆蓋面實用性,著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文明鄉風,著力補齊農村精神文化短板,使廣大農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為農民群眾帶來多種多樣、保質保量的公共文化服務。
3.1 將傳統鄉村文化與當代文化部分因素適當結合
要想擴大傳統鄉村文化的受眾度,首先,要保留本地特色,保護好當地民風民俗。基層政府應當發揮保護鄉村文化的核心主體作用,鼓勵弘揚先進文化,根據實際情況恰當引導鄉村文化的宣傳方式和特色鄉村產品的生產與推廣;適當利用和開發與鄉村文化相關的產業,提供更多體現當地農村特色、富有鄉土味道、緊貼群眾生活的文化產品和活動[7]。深入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文化,繼承本土文化,是對當地傳統文化的一種保護。要想提高當地特色的知名度,需要充分提煉出本土民俗文化與遺產的特別魅力。其次,要合理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有害文化,需要在“原汁原味”的民俗里注入新鮮血液,加入現代大眾文化的成分,推陳出新,與流行因素相結合,擴大文化習俗的受眾面。
3.2 培養農村文化,發展專業人才隊伍
目前,基層農村地區的優秀文化人才干部十分稀少,培養鄉土文化人才和農村文化干部,組建一支推動鄉村文化發展的專業人才隊伍十分有必要。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措施入手:首先,為鄉賢創造優良的工作條件和環境。鄉村人才工作待遇和農村生活水平是農村人才流失的主要誘因。收入和居住水平的限制,導致大批基層人才干部通過遴選等方式追求更加能夠滿足自身追求的生活條件,躋身城市。為此,政府要考慮適當改變資金分配方式,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盡量提高基層人才的福利和待遇。從長遠角度看,只有把人才留住,才能為農村發展創造有利條件[8]。其次,拓寬基層人才引進方式。文化建設作為一種持續性較長的工作,需要一批穩定的相關人才,而當前農村人才招聘途徑主要是通過選拔考試或是政府扶持的人才政策。利用這種方式引進的人才不具有長期穩定性。基層政府可以創新人才招聘方式和條件,與持有當地戶口的高校畢業生加強交流與合作,引進能夠長期留在當地的人才,有效提升農村的公共文化建設水平。
3.3 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政府要發揮出引領作用,既要增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總量,又要兼顧創新機制,適當調整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結構,鼓勵社會組織參與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中來[9]。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農村群眾的文化層次普遍不高,對精神文化的追求類別較為單一。而農民對文化自主接納度的水平,決定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僅需要政府發揮好指引功能,合理有效地配置各地文化資源,創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方式,吸納多方社會力量加持其中,更需要培養農民群體的精神文明追求意識,提高群眾文化素養。另外,還要盡早制定出符合實際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績效評估體制,讓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水平有標準可依。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鄉土中國[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77-80,87,68.
[2] 李國新.關于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思考[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9,45(04):4-11.
[3] 嚴火其,劉暢.鄉村文化振興:基層軟治理與公共性建構的契合邏輯[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6(02):46-51.
[4] 祁述裕.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五個著力點[J].行政管理改革,2019(05):21-23.
[5] 劉玉堂,李少多.論新鄉賢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功能——基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現狀[J].理論月刊,2019(04):125-131.
[6] 陳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碎片化問題研究——以整體性治理為視角[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7(08):5-10.
[7] 韓鵬云.鄉村公共文化的實踐邏輯及其治理[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8(03):103-111.
[8] 閆小斌,段小虎,賈守軍,荊皓.超越結構性失衡: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驅動與需求引導的結合[J].圖書館論壇,2018,38(06):31-36.
[9] 劉建榮,冀景.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公共文化發展策略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41(04):47-51.
作者簡介:琚琪琪(1995—),女,安徽安慶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農村發展,農村社會治理。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農村產業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統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KYCX20_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