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鄉村水景觀是鄉村景觀的重要組成要素。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化對我國鄉村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出現了許多滿足鄉村居民游賞需求的濱水游憩景觀空間。然而目前對于水景空間的建設尚無系統的評價,蘇南地區水網密集,具有我國典型的水鄉特色。本文以古里鎮蘇家尖村為例,通過對水景觀的分析,探討鄉村水景觀的評價方法與改善策略。
關鍵詞:蘇南;鄉村;水景空間;評價
中圖分類號:TU98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13-0-04
水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依賴于水,人們可以進行游憩、生產、交通等活動。水的重要性促使人類文明多依附于重要的水域環境建立起來。我國的鄉村建設多遵循依山傍水、順應水勢的規律。為了方便農民利用和開發水資源,整個鄉村多沿著河溪的兩岸建立,因此也形成了許多特色的鄉村游憩水景空間。
1 鄉村水景空間的構成要素
1.1 水體
水的形態多依自然環境而定,從抽象上歸納,水主要呈點、線、面3種形態。點形態常常被視為中心,在鄉村的自然水環境中,點形態常常以泉的形式出現,或是人工構筑中的井、池。線形態的水通常是一條小溪或河流,穿越村鎮或是村落的邊緣,或疏或密,聯系著村落內建筑空間與村落外部空間,形成了以線狀形式不斷展開的整體環境。面的形態多指湖、海以及較為寬闊的江河湖面。
1.2 水域地貌、岸線
水岸線可以形成凹、凸的狀態,在不同岸線的界定下,我們可以把水面分為4種形式:第一,凹灣水面,空間收縮,其輪廓向內凹處集中,內聚性較強,空間穩定;第二,凸岸水面,水面空間向外擴展蔓延,使視線得到無限延伸;第三,半島式,空間變化豐富,帶有動感和漂浮感;第四,島式,空間延伸流動,多變豐富,有強烈的漂浮感[1]。
1.3 水景空間
水景空間是在指一定空間范圍內,水體與其他人工或自然元素所營造的空間關系。根據水景的類型,水面的寬幅(H)與水岸旁構筑高度(D)比例、水面形狀與周邊環境空間的聯系等,通過現場拍照、測量、繪制平立面圖進行空間分析。
2 古里鎮蘇家尖村
2.1 鄉村概況
蘇家尖村位于常熟市古里鎮,原本為宋末元初建設的一處年代悠久的集市,后由原來的葑涇村和新蘇村合并而來。幾年前,村內進行了村容村貌整改,使村內的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鄉村的公共設施配套也更加齊全。蘇家尖村在創建康居鄉村時,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結合當地水鄉的特色,營造符合當地特色人文景觀的水鄉景色。蘇家尖村存在少量工業用地,約占10%,而農林用地占64%,所以屬于農業主導型鄉村。
2.2 整體水景觀評價
蘇家尖村內的水域主要為兩條相交的河流組成,而在河流外部,有主要水系供應。水質狀況較差,村民反映雖然村內安有水質凈化裝置,但凈化能力有限,而一些生活廢水也常常直接倒入河流中,致使水質狀況更差。村民與水系的相互作用較少,有部分水域被村民開辟為水禽養殖區域。一些水面上甚至漂浮有生活垃圾,在村中可以看到明顯的污水排水口,主要為生活污水,對水質造成極大的污染,同時影響了水域景觀。村口大水面處修建了親水亭與親水步道,橫跨在水面之上,借景于對岸的楊柳依依。而在村落內部也建有類似親水棧道、景觀亭,但多為擺設,未見村民使用。且一些地方存在道路攔截現象。這些元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水景空間風貌。
2.3 水景空間研究
A、B、C區域為住宅集中區域,其空間形式分為開敞→閉合→開敞。A區域為村口區域(如圖1),DH值>4,空間開敞,失去了相互影響力。給人開闊通透之感,其DL值≈1,游人的視線可以向四周發散,不會單一停留在水面之上。B區域DH值≈1,DL值<1,是半封閉的空間,但視覺引力強,游人視線在此空間中會自然視順應L的方向望去,同時會產生不斷向前行走的心理暗示。C區域在B區域的盡頭,為水域交匯處,水面開闊,封閉感不強。D、E、F區域主要為農田灌溉區的水景空間,并有少量的建筑,但由于水面面積較大,DH值>1,空間視野開闊,但景觀元素單一。詳細情況見圖2、圖3、圖4、圖5。
3 問題與策略
蘇家尖村是典型的農業主導型鄉村,農業用地占用了大部分鄉村土地面積,鄉村受工業影響小,所以水質環境良好。部分鄉村此前進行過規劃整治,多具有良好的濱水空間。鄉村還筑有濱水廊架、濱水棧道等活動設施,但實際使用效率較低,造成了景觀資源的浪費。農業主導型鄉村是我國傳統的鄉村類型,一些鄉村特有的文化生活大多沿襲至今,營造出了特有的鄉村水景畫面。政府的改造規劃雖然讓鄉村變得整齊劃一,卻使鄉村喪失了它原有的民風畫面,鄉村自然生長的印記被抹去,徒留下一些現代化的景觀設施。這種景觀改造的“后遺癥”不僅僅出現在我國鄉村,在一些城市的規劃改造中同樣出現了這種問題。如何在改造中保護和利用好當地民俗文化,又能夠使其擁有現代化的使用功能是我國景觀規劃改造亟待解決的問題。
經過研究分析,游憩水景空間的改善主要涵蓋3個方面:
在水體與護岸方面,雖然交界處做了緩沖處理,但卻不能達到生態護岸具有的防洪效應及河水自凈功能。因此,在今后的鄉村景觀設計中,應著重注意對生態護岸的設計與保護,使鄉村水景具有功能性的同時還具備生態效應。
在水景構筑方面,應當尊重當地村民的生活習俗,不能僅從美觀角度進行規劃設計,需以人為本,將生活融入景觀設計中。在植物選擇上,在功能活動組織方面,鄉村中的濱水區人與水之間的互動較城市濱水區更加頻繁和密切,產生的活動也不盡相同,同時在景觀形象塑造、植被選取方面與城市濱水區設計有較大的區別[2]。應進行選擇性保護,同時結合鄉土樹種的特征類型進行合理性添加,豐富植物種類,以滿足景觀的多樣性特點。利用植物的季相變化進行造景設計,以使濱水植物帶在一年中呈現出不同的景觀變化。水域植物同樣是鄉村水景觀營造的重點,通過水域植物的搭配處理,不僅能夠提供良好的景觀視覺效果,也可以利用一些水生植物的特性達到凈化水質的作用。
在水景空間的類型營造方面,需要結合現有的水鄉建筑格局及植物群落情況進行搭配構建,從而起到引導游人視線、營造空間氛圍的作用。
4 結語
隨著我國對于生態環境問題的愈加重視,政府也越來越關心鄉村的生態發展。鄉村水景是鄉村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3],所以關于鄉村水景的研究必然會逐漸增多,這將為鄉村水景設計提供更多優質的借鑒。蘇南地區具有我國最典型的鄉村水景風貌,希望未來對于鄉村水景風貌的保護不是僅停留在一些理論研究中,而是能夠更多地實施在現實的鄉村水景中,從而能夠在實踐研究中汲取更多寶貴的水景營造經驗,以便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水景觀營造。
參考文獻:
[1] 李嘉華.四川傳統城鎮的人居環境[J].四川建筑,2001(01):18-19+32.
[2] 李俊妮.鄉村濱水景觀設計初探[J].小城鎮建設,2013(12):56-60.
[3] 趙偉韜,岳天明,高玉俠,等.滿族民居文化與鄉村景觀規劃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6):95-99.
作者簡介:季心蕙(1994—),女,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