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實誼 向家勇( 通訊作者) 王兆彬
( 廣元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胸外科 四川 廣元 628017)
食管癌是人類常見的惡性消化道腫瘤,惡性度很高,1 年生存率為75%,而5 年生存率僅為5%~10%[3],其死亡率位居總惡性腫瘤的第3 位。我國是食管癌的高發地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前列[4],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2],社會經濟發展及居民的健康水平受到了嚴重影響[7]。生活習慣及地理自然環境等因素極大影響了食管癌的發生與流行[3],例如飲水污染是食管癌高發區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5],食管炎史可使患食管癌的風險增加9.32 倍[6],但病因迄今不明。食管癌高發地區的預防及治療研究對于惡性腫瘤防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1]。研究成果對惡性腫瘤的防控有巨大影響,而且在世界惡性腫瘤防治研究中也產生了巨大影響[1]。四川廣元和河南林州為我國食管癌高發地區,兩地區距離相距甚遠,兩地生活環境、居民飲食結構、生活方式和習慣有很大差異,其發生與環境、年齡、家族史、營養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8]。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對兩地發病影響因素予以對比,找出兩地食管癌高發因素及保護因素的共同點及差異,為降低食管癌發生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有著重要意義。
選取2016 年6 月—2018 年6 月于廣元第一人民醫院、廣元中心醫院經胃鏡檢查并經病理組織學確診的食管癌患者及非食管癌病人。同期選取2016 年6 月—2018 年6 月在林州人民醫院、林州腫瘤醫院經胃鏡檢查并經病理組織學確診的食管癌患者及非食管癌病人。
本次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兩地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家庭收入、居住環境、飲食習慣、膳食結構、吸煙、飲酒、飲茶及腫瘤家族史等,分別將兩地患者食管癌影響因素進行對比分析。
采用SPSS18.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回顧調研2016 年6 月—2018 年6 月,本次調研形式主要是于兩地醫院調取經病理學確診食管癌病例,然后對兩地食管癌患者食管癌影響因素,如居住環境、飲食習慣、膳食結構等進行電話及實地調查,結果:廣元食管癌危險因素為:喜煙熏食品、喜酸菜、喜燙食、農村人口、家庭年收入<5 萬、居住山區、吸煙、飲酒、有腫瘤家族史,食管癌保護因素為:城鎮人口、飲茶習慣、年收入≥5 萬。林州地區食管癌危險因素為:喜煙熏食品、喜酸菜、喜燙食、喜干硬食物、食窖藏蔬菜、農村人口、家庭年收入<5 萬、居住山區、吸煙、飲酒、有腫瘤家族史。食管癌保護因素為:城鎮人口、飲茶習慣、年收入≥5萬,見表1 ~表4。

表1 廣元地區食管癌與非食癌調研資料

表2 林州地區食管癌與非食癌調研資料

表3 廣元地區食管癌高發因素的相關獨立因素分析

表4 林州地區食管癌高發因素的相關獨立因素分析
河南省林州市、四川廣元市是我國食管癌高發地區,也是我國食管癌發病率和死亡較高的地區[9]。多種因素可導致食管癌的發生,如環境污染、油煙;常吃腌曬食品、臨近腐敗蔬菜、臘味食品、喜熱食、吸煙、飲酒、有腫瘤家族史,居住山區等因素增加了發病的危險性;如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以飲食相對精細、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酸醋食品以及飲茶則則可降低食管癌的發生。吸煙與飲酒在國外相關研究中認為是引起食管癌的主要危險因素,而國內目前尚無相關報道[10]。
首先膳食結構與食管癌發生密切相關。相關文獻報道,食管癌的發生與居民的進食大米、水果以及血中抗壞血酸水平呈負相關[11]。林州居民的主食是小麥、玉米等谷物,很少人有進食大米的習慣,而鎂、鋅、維生素C 和核黃素在小麥、谷類等含量較少[12],已通過人體和動物實驗證明維生索C 和E 可以抑制亞硝基化合物在體內的合成,從而阻止腫瘤的發生[13]。維生索A 有維持動物體內上皮細胞結構完整與健全及促進分化的功能,并能激活譏體免疫機制,在免疫監視中起重要作用。四川廣元地處秦嶺以南,雨水充沛,盛產大米,故居民飲食以大米為主,而這種飲食習慣兩地有顯著差異。
食管癌病人多有喜燙熱飲食和進食快的習慣[14],林州當地居民,尤其農村居民,喜食燙食,當地進食時不喜采用餐桌,既起鍋盛碗后立即進食,食物還未來得及冷卻既進入食道,造成食道黏膜燙傷,粘膜上皮細胞壞死,粘膜上皮細胞反復壞死增生既發生癌變。四川廣元居民就餐習慣圍餐桌而食,就餐時間相對河南林州較長,食物冷卻時間較長,但四川廣元居民喜吃火鍋,食物剛從鍋中撈起既進食,故進食燙食兩地無顯著差異。
有相關文獻報道,吸煙飲酒,在國外為食管癌較為肯定的危險因素,但國內尚存在爭議[15]。廣元與林州兩地吸煙、飲酒人數比例無明顯差異。但河南林州地處北方,氣候嚴寒,所飲酒一般為烈酒,酒精濃度較高,經過食管時對粘膜上皮損傷大。四川廣元地處南方,氣候較溫和,所飲酒含酒精濃度較低,對食管黏膜損傷相對輕一些,故河南林州因飲酒所致食管癌比例大一些,故限制飲酒對于降低食管癌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飲茶與食管癌的關系近年有不少研究報道,但是飲茶對于降低食管癌風險目前尚未得到完全肯定[16]。茶葉中成分單寧可致癌,又有成分茶多酚抗癌。茶葉的加工制作工藝(紅茶、綠茶等),沖泡的方法、程序、條件,飲用的習慣、濃度、量等可決定其最終效果;相關動物實驗研究發現無論是綠茶還是紅茶都可降低甲基芐基亞硝胺(NMBzA)和甲基烷基亞硝胺(MANA)的動物腫瘤發生[17]。但喝熱茶、沖后即飲會降低其的抗癌效果[18],因進食燙食本身就是食管癌的高發因素。四川廣元與河南兩地均有飲茶習慣,但整個四川地區飲茶文化相對濃厚一些,飲茶人口比例相對多一些。
有相關文獻報道示常吃新鮮蔬菜可降低患食管癌的危險性,是食管癌的保護因素[19]。本次發現農村居民進食新鮮蔬菜比例人數相對城鎮人口高一些,因農村居民很多本身就是菜農,所進食蔬菜基本都是于菜地現采摘。而城鎮居民進食新鮮蔬菜量與經濟條件有關,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進食新鮮蔬菜比例較高,而經濟條件較差的居民比例相對低一些。四川廣元地處南方,氣候較溫和,四季蔬菜供應充分,而河南林州北方,太行山區,氣候嚴寒,冬季新鮮蔬菜供應相對欠缺一些,尤其農村,一般使用窖藏蔬菜,故四川廣元總的來說進食新鮮蔬菜比例相對高一些。
流行病學研究提示食管癌發生的重要流行病學因素之一為進食泡菜、酸菜等[20]。四川廣元和河南林州均有進食酸菜的習慣,而河南林州經過多年的健康教育及生活方式干預,目前林州居民進食酸菜的比例明顯下降,目前已低于四川廣元。而食用泡菜的習慣四川廣元居民的比例明顯高于河南林州,目前尚無有效干預措施降低當地食用泡菜及酸菜的比例,故此種高發因素四川廣元所占比例明顯較高。
同時兩地發現食管癌病人其家族中腫瘤好發比例較高,具有腫瘤家族聚集現象。相關文獻報道與食管癌孩子血緣關系越近,其食管癌發病率越高,患者I、Ⅱ級親屬的食管癌發病率分別為12.32%和4.84%[21]。腫瘤的家族聚集現象一方面在于遺傳因素,另一方面在于共同生活時間長,具有共同的不良生活習慣,如食用酸菜,霉變食品等,本次的意義在于改變腫瘤家族的生活習慣,從而降低食管癌的發病率。
職業、文化程度等社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食管癌的發病率,不同職業及文化程度所處社會地位不同,經濟條件不同,從而影響他們的生活習慣。一般公務員、工人相對農民來說接受新的知識、新的觀點能力較強,生活方式改善也較快,故食管癌的發生率相對農民低一些。
對于居住環境來說,兩地居住山區人口比例無明顯差異,因四川廣元與河南林州都位于山區,山區人口比例較多,而居住山區與居住地勢平坦地區食管癌的發病率無明顯差異,此次未發現地形對食管癌的發生有明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