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蕓蕓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心臟內科 寧夏 銀川 750001)
房顫輕則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重則會出現心力衰竭和動脈栓塞,引起殘疾和死亡率升高。臨床治療效果較好但術后復發的患者也較多。為此,本研究探討了房顫患者射頻消融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為進一步鞏固臨床療效提供參考。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間我院行射頻消融術治療的465 例房顫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有男性352 例、女性113 例;平均年齡(63.71±9.45)歲;平均病程(4.46±3.09)年。所有患者均已經臨床明確房顫診斷,持續性房顫7d 以上,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無法轉復竇性心律,符合射頻消融術指征,排除預期壽命不到1 年者,NYHA 心功能分級≥Ⅲ級者,發生急性心肌梗死者,合并嚴重肺病、血液病、肝腎功能不全者。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患者術前均對抗心律失常藥和抗凝藥物予以停用。采取局部麻醉后,進行右股靜脈穿刺,經鞘管穿刺房間隔并經穿刺孔進入左心房,進行肺靜脈造影,將肺靜脈電位予以記錄,施行逐步消融法。(1)左肺靜脈口施行環形消融;(2)二尖瓣峽部、左心房頂部、三尖瓣峽部施行線性消融;(3)施行冠狀竇消融;(4)復雜心房碎裂電位消融。以上手術后未轉為竇性心律者,需采取100 ~200J 體外同步電復律。術后隨訪1 年,調查房顫復發情況,觀察患者手術前后基本情況,記錄可能影響復發房顫的因素,比較復發者與未復發者之間各項因素的差異,并進行多因素Cox 回歸分析。
SPSS17.0 用于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Cox 回歸分析,P <0.05 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隨訪期間84 例房顫患者出現復發,復發率為18.1%;分析復發患者的臨床特點得知,BMI、房顫病程、左房前后徑、年齡、合并高血壓等因素與射頻消融術后房顫復發有關(P <0.01 或P <0.05);性別、血清C 反應蛋白水平、血肌酐水平、合并糖尿病等因素與射頻消融術后房顫復發無關(P >0.05),詳見表1。

表1 射頻消融術后房顫復發與未復發者臨床特征對比
患者BMI 升高、病程延長、左房前后徑增大、合并高血壓等是射頻消融術后房顫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P <0.01 或P <0.05),詳見表2。

表2 房顫患者射頻消融術后復發相關因素的Cox 回歸分析
射頻消融術是在確定房顫的發生機制、部位或病變病灶,再通過導管向局部發出射頻電流,在電熱效應作用下使病灶組織脫水、干燥、甚至凝固、碳化,達到治療房顫的目的[1]。手術效果較好,但也有部分患者術后復發率高[2],值得引起重視。
本研究對465 名成功經射頻消融術治療的房顫患者進行為期1 年的隨訪,結果表明,BMI、房顫病程、左房前后徑、年齡、合并高血壓等因素與射頻消融術后房顫復發有關(P <0.01 或P<0.05);性別、血清C 反應蛋白水平、血肌酐水平、合并糖尿病等因素與射頻消融術后房顫復發無關(P >0.05)。多因素Cox 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患者BMI 升高、病程延長、左房前后徑增大、合并高血壓等是射頻消融術后房顫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P<0.01 或P <0.05)。
由此可見,房顫患者射頻消融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較多,針對危險因素進行及早干預,例如行早期射頻消融術、控制體重等,有望降低術后復發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