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德聲
(核工業鷹潭工程勘察院,江西 鷹潭 335000)
我國黨中央領導多次積極倡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為了提升國土空間上的利用。國土資源部與國家的測繪地理信息局決定將國土的現有空間數據進行依托,并建立起國土空間的基礎信息管理平臺,這些信息對相關部門進行審批、規劃、劃分提供數據服務,同時,也可以加大國土的空間管理能力。為此,2017年7月10日,國土資源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發布《國土資源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關于推進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設的通知》(國土資發〔2017〕83號)文件。現在大部分省份已經完成了省級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的建設,至少也是在完善過程中。
土地空間基礎信息平臺以“土地資源云”的總體框架為基礎,以土地、地質、礦產資源、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房地產登記、測繪、地理、海洋等領域的各種數據為基礎,深度融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提供資源共享、應用構建、流程定制、大數據分析、二次開發等能力,為政府和相關部門提供內容全面、及時更新、權威準確的數據資源體系、云門戶系統、云門戶管理系統,為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行政審批等業務,提供有利的數據支撐,全面提升自然資源三維動態監測保障的同時,對政務的“一網通辦”服務進行共享開放,優化國土空間格局,為”數字中國”建設提供基礎支撐。
(1)平臺實際上就是地方政府的自然資源大數據中心。
a.涉及的行業有原國土部、海洋局、測繪局以及發改委、住建部的城鄉規劃管理職能和農、林、水三部的部分調查與確權等職能。
b.涉及的數據類型:基礎地理數據、自然資源數據(山水林湖田草)、空間規劃數據(城市規劃、鄉村規劃、國土規劃等)、城市服務數據(基礎設施、環境監測、地質災害、交通服務等)、社會經濟數據。
c.涉及的層級:市、縣區(同一個平臺)。
d.時間跨度有:歷史數據、實時的監測及工作數據。
(2)管理系統實際上就是政府自然資源部門日常業務管理工作系統。從國土空間規劃的一張圖、分析評價、成果審查管理、評估預警、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到規劃指標管理,涵蓋規劃、實施、檢查各階段。
圍繞自然資源“兩統一”職責和業務需求,立足已有基礎,運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自然資源“-張網”“--張圖”“-平臺”和自然資源監管決策、“互聯網+”一體化政務服務、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等多個應用。
a.形成統一的國土空間工作“底圖”,為基礎地理、國土資源、礦產資源、基礎地質、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國情調查、自然資源產權等各部門提供數據支持與服務。
b.形成統一的國土空間工作“底線”,制定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市發展邊界和土地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規劃、地質災害防治等空間管控制度。
c.形成統一的國土空間工作“底板”,是為了為各個部門提供規劃方案,從而對項目的實施工作,日常監督更加精確。
縱向互聯互通,橫向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
縱向:實現上與省級主節點、下與各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的互聯互通。
橫向:實現與市測繪、環保、交通、農業等空間基礎數據生產和管理部門實現跨部門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

圖1 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規劃圖
(1)統一門戶資源、統一展示、靈活共享。

圖2 國土空間資源目錄展示
(2)在線智圖滿足多樣化數據產品需求。①提供專業的制圖工具。②豐富的制圖方式,支持圖表展示和個性符號化。③靈活的底圖配置。④支持專題出圖和發布共享。
(3)智能規劃應用,將單個項目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總體規劃等規劃數據進行疊加分析,綜合判斷項目用地是否符合規劃。
(4)智能行政審批應用,嚴格控制項目用地符合規劃和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市擴展邊界三條紅線要求,進行有效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為行政審批項目空間落地提供參考依據。
(5)決策分析應用,輔助決策分析,提供地政、礦政、地質環境相關的統計信息、業務信息,頁面效果設計美觀,可從不同維度分析相關業務,助于領導決策和分析。
(1)現有的建設成果,集成到空間平臺,包括數據、服務和應用成果,原始的空間數據可以直接導入空間平臺,原有各類應用系統里的服務和應用,可以注冊到空間平臺
(2)對未來應用系統,空間平臺中的各類資源,包括數據資源、通用應用組件等可以提供給現有的各類應用系統使用,也可以支撐新系統的建設,可提供數據服務、接口服務、工作流引擎等。
現在大數據等技術發展良好,在很多領域都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所以,需要通過大數據完善國土的空間管理。才能在實際工作中發揮應有的價值。 國土的空間管控,主要是對資源的協調,及綜合控制,以多元素的角度出發,合理的推進國土空間治理,并優化空間結構,依托國土空間的基本信息,建立一個統一的數據管理平臺,并對平臺進行數據存儲與修復,確保國土科學合理的管控及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