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麗 殷雪莉 馮治昌 徐玲玲 劉生霞
(蘭州大學第一醫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口腔頜面外科是臨床重要科室,近年來隨著口腔頜面部外傷及腫瘤的增多,口腔頜面外科手術量也逐步增多。如何提高患者療效及滿意度已成為醫護人員面臨的共同難題[1]。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比傳統護理更加規范化,遵循護理循證理念,能夠顯著提升護理質量[2]。我們擬研究臨床護理路徑對口腔頜面外科圍手術期的臨床療效及護理滿意度情況,對臨床應用提供數據支持。具體如下。
選取2018 年5 月—2019 年4 月間在我院口腔頜面外科進行手術的患者共76 例,排除合并其他器官嚴重疾病者,排除治療不合作患者,排除麻醉藥物過敏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38 例,其中男22 例,女16 例,年齡21 ~57 歲,平均年齡為(39.4±6.3)歲。路徑組38 例,其中男23 例,女15 例,年齡22 ~56 歲,平均年齡為(39.5±6.1)歲。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一般常規護理模式,包括基本生命體征監測、用藥指導、健康宣教和病情觀察等。路徑組除了開展對照組的護理措施外,在護士長的帶領下,成立科室臨床護理路徑小組,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經專家指導分析科室的不足,提出整改建議,科室討論指導適合本科室的最佳護理方式,以時間節點為縱軸建立臨床護理路徑表單,主要包括入院宣教、心理輔導、術前準備、術中配合、術后護理及出院宣教等內容,充分掌握患者病情,針對患者個體化病情采取必要的護理措施,經科室培訓讓每位護理人員掌握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入院宣教重點介紹本科室技術特色及手術注意事項,加強心理護理,讓患者樹立治療信心。術前護理主要做好術前準備,向患者講解手術方案,提高患者手術配合度。手術過程中保持患者處于正確體位,與醫師進行密切配合,保證手術順利進行,術中注意無菌原則,注意觀察生命體征變化。術后指導患者正確排痰,加強口腔護理, 注意保持傷口清潔,避免感染。出院后定期回訪,了解患者病情變化,指導患者康復鍛煉。科室成立臨床護理路徑督查小組,確保臨床護理路徑有效實施。
護理路徑實施完畢后對每位患者進行臨床效果評價如下:顯效:口腔功能顯著恢復,無明顯臨床癥狀,切口完全愈合;有效:口腔功能基本恢復,臨床癥狀不明顯,不影響正?;顒?,切口基本愈合;無效:口腔功能情況差,仍有明顯臨床癥狀,影響進食,切口愈合差。護理滿意度評分由專人進行分析統計,讓每位患者對我科室護理質量進行評分,采用口頭調查及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使用評分制,滿分為100 分,作好記錄。
運用SPSS20.0 分析,計數資料使用(%)表示,行χ2 檢驗;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行t 檢驗,差異以P <0.05 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路徑組臨床有效率為94.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3%,兩組差異顯著(P <0.05),詳見表。

表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路徑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7.04±8.25)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78±6.3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交通外傷及生活意外是造成口腔頜面外傷的主要原因,不但給患者造成巨大痛苦,患者生活質量也大幅降低[3]。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新型高效的護理模式,更加注重循證護理學證據,在臨床各個科室都得到廣泛開展[4]。我們通過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掌握最新的口腔頜面圍手術期護理知識,經專家指導分析科室的不足,科室討論以時間節點為縱軸建立臨床護理路徑表單,充分掌握患者病情,針對患者個體化病情采取必要的護理措施,經科室培訓讓每位護理人員掌握臨床護理路徑模式。科室成立臨床護理路徑督查小組,確保臨床護理路徑有效實施。通過一系列臨床護理循證措施,改善護理細節最終達到提高患者療效和滿意度的目的[5]。本實驗研究顯示,路徑組臨床有效率為94.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3%(P <0.05)。路徑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7.04±8.25)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78±6.32)分(P<0.05)。說明臨床護理路徑在口腔頜面外科患者中效果良好,不但提高了臨床療效,而且提高護理質量,患者比較滿意,因此推薦作為一種高效的護理模式,值得在口腔頜面外科深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