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艷霞 段文嬌 白育花 薛云珠 季爾麗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普通外科 陜西 西安 710004)
粘連性腸梗阻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一種胃腸道疾病,以炎性滲出后的纖維素機化使腸管之間相互粘連為主要病理表現,好發于既往腹部手術史的患者。粘連性腸梗阻臨床上常表現為腹痛、腹脹、排便排氣受阻,一旦治療不及時則可導致腸道壞死、穿孔,甚至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針對粘連性腸梗阻臨床上首選手術的方式來解除梗阻,緩解其臨床癥狀,但作為一種創傷性操作,對機體的應激反應強烈,有效的虎離配合可促進患者術后恢復[2]。本研究旨在探討加速康復護理在粘連性腸梗阻術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以我院2017 年8 月—2018 年8 月收治的90 例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臨床檢查均確診為粘連性腸梗阻,伴有明顯的手術指征,自愿在《手術知情同意書》上簽字,且排除伴有嚴重的器官功能障礙、合并其他胃腸道疾病、惡性腫瘤、手術禁忌癥、意識障礙、認知障礙、精神病史及臨床資料不全者。其中男47例,女43例,年齡20~74歲,平均(46.25±3.62)歲,癥狀持續時間8d ~35d,平均(22.15±3.47)個月;腸粘連分級:2 級42 例,3 級48 例。根據手術順序將受試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圍手術期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速康復護理,具體為:術前主動溝通,詳細講解疾病及手術相關知識,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對版友緊張、恐懼情緒的患者應及時找出原因并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消除其心理顧慮。快速康復外科理論證實固體食物及液體的排空時間分別為6h 及2h,因此患者僅需在術前6h 禁食、2h 禁飲,同時可在術前3h飲300mL 糖水以緩解術前饑餓、口渴等癥狀,以提高機體對手術的耐受性。加速康復外科理念認為在胃腸道手術中應用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更有利于保證手術效果,促進術后恢復[3]。術后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連續3d 給予40mg 帕瑞昔布鈉肌肉注射進行預防性鎮痛,每日2 次,以緩解患者術后疼痛。向其講解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防治措施,指導患者早期進行床上及下床活動,促進胃腸功能恢復,術后第1d 可進行簡單的翻身、坐起等床上運動,第2 ~3d 鼓勵患者下床活動。待排氣后可給予少量流質飲食,注意應少量多次,逐漸刺激胃腸道功能恢復。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疼痛持續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
研究組患者首次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疼痛持續時間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更短,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 <0.05),見表1。
表1 術后恢復情況(±s)

表1 術后恢復情況(±s)
注:與對照組比較, *P <0.05。
組別 例數 首次排氣時間(h)首次進食時間(d)疼痛持續時間(d)住院時間(d)研究組 45 27.85±3.38* 3.46±0.54* 3.46±1.28* 5.43±1.26*對照組 45 52.46±4.63 4.35±0.76 5.03±1.62 7.52±1.73
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 <0.05),見表2。

表2 并發癥發生率[n(%)]
手術是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有效手段,但手術難度大,風險高,并發癥多,均不利于術后恢復,因此良好的護理干預對促進患者術后康復至關重要[4]。加速康復護理是在不增加患者風險的條件下通過術前心理護理、健康教育、麻醉方式的選擇以及術后的病情監測、預防并發癥及康復護理等干預措施消除影響麻醉、情緒、飲食等術后康復的不利因素,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身心舒適度,加快術后康復進程[3]。
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首次排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疼痛持續時間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更短,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更少,兩組比較差異性顯著(P <0.05)。
綜上所述,加速康復護理可有效緩解術后疼痛,預防及減少并發癥,促進患者快速康復,在粘連性腸梗阻術后護理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