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朝歡
(中國貴航集團三0 二醫院 貴州 安順 561000)
剖宮產為產科常見手術,也是臨床解決異常分娩的重要方案。隨著經濟的發展,二胎政策開放,剖宮產率呈現增加趨勢,因術前和術中應用麻醉藥物,可影響產婦的胃腸蠕動,影響產婦產后進食。腹脹、便秘為剖宮產圍術期常見并發癥,影響產婦圍產期健康,大部分產婦產后仍有腹脹、便秘,影響產后生理功能恢復[1]。文獻報道[2],剖宮產后早期進食可有效促進腸道功能恢復。本文通過對我院收治的剖宮產產婦臨床資料分析,討論護理方案,現報告如下。
通過對2018 年1 月—2019 年11 月我院治療142 例剖宮產產婦隨機分組,其中實驗組產婦年齡21 歲~36 歲,平均年齡為(28.31±4.02)歲,孕周37 周~42 周,平均孕周(39.52±1.47)周;對照組產婦年齡22 歲~37 歲,平均年齡為(28.77±4.32)歲,孕周37 周~41 周,平均孕周(39.96±1.79)周。納入標準:產婦均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產婦均應用剖宮產術。排除標準:消化不良、高血壓、腹部手術史、糖尿病、冠心病等。兩組產婦的上述條件均無顯著差異(P>0.05)。
兩組產婦術前禁食,禁水6h,實驗組術后6h 開始半流食,逐漸過渡至普食,對照組術后6h 開始少量飲水,排氣后半流食,逐漸向普食過渡。
記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術后6h 后開始測定產婦是否恢復腸鳴音。每小時對左右上腹、左右下腹和臍周進行1min 聽診,每分鐘腸鳴音3 次及以上表示腸鳴音恢復。記錄輕度腹脹、腸梗阻發生率。應用調查問卷評價產婦滿意度,得分包括:滿意、較滿意、不滿意。
實驗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較對照組顯著縮短(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h)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h)
組別 例數 腸鳴音恢復時間 首次肛門排氣時間 首次排便時間實驗組 71 12.58±1.61 18.25±1.36 19.72±2.56對照組 71 15.71±1.95 19.96±1.77 23.31±3.72 t - 7.392 4.241 6.079 P - <0.05 <0.05 <0.05
實驗組輕度腹脹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輕度腹脹、腸梗阻發生率比較[n(%)]
實驗組滿意度同對照組比較顯著提高(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滿意度比較[n(%)]
剖宮產對胎盤早剝、產程進展不順利、骨盆狹窄等產婦,可降低分娩風險,提高胎兒成活率,同時剖宮產可較快恢復體形,被越來越多產婦選擇[3]。剖宮產產婦受術前用藥和手術麻醉等因素影響,術后不能進食,傳統觀念認為術后6h 應禁食禁水,后少量飲水,肛門排氣可半流食向普食逐漸過渡。妊娠、剖宮產增加患者機體負擔,患者處于應激狀態,機體處于負氮平衡,產婦的營養需求和進食相互矛盾[4]。高消耗狀態營養攝入不足,引起電解質紊亂,同時抵抗能力下降可引起切口感染等并發癥。
孕婦較易出現便秘,產后便秘影響產婦胃腸功能,出現吸收不良、腹脹等癥狀,影響產后生理機能恢復,降低產后生活質量[5]。剖宮產產后早期進食可促進胃腸功能恢復,促進產婦康復,降低術后便秘發生率,提供產婦生活質量,同時早期進食可提高產婦對醫療的認可,提高護理質量及患者對醫護人員的滿意度。
本研究顯示,實驗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同對照組比較明顯縮短,腹脹發生率降低,滿意度顯著提高(P <0.05)。綜上所述,剖宮產術后早期進食可促進產婦胃腸功能恢復,降低腹脹等發生率,提高產婦滿意度,促進產婦術后恢復,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