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夢姍
合肥市委黨校,安徽 合肥 230031
我國生活垃圾呈現出數量大且增長快的特點。過去無分選性填埋是主要的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形成多個城市垃圾環帶,帶來各種環境污染問題。目前,焚燒和衛生填埋仍占較大比例。面對已被填滿的城市老舊垃圾填埋場,需要探索科學合理的修復方式,避免潛在環境問題發生。
國外垃圾分類推動時間較早,生態環保意識較強。關于垃圾填埋場修復的環境管理體系已經完善,填埋廠封地后有標準化規劃,同時提出了長期環境監測的要求[1]。德國通過添加密封的表面覆蓋層把垃圾填埋場改造成封閉、表面占地最小的形式;減少滲瀝液產生同時整治排水,多個檢查井截排滲瀝液;后期維護種植扎根不深的樹種和灌木種類[2]。美國提出滲瀝液、垃圾填埋氣體、地下水及終覆蓋膜等四方面的系統分級評估[3],只有達到規定的標準級別才可再次開發使用。國內對于垃圾填埋場修復的探索起步較晚,主要研究植物對污染物的吸收和分解;針對其他小型垃圾填埋場的后期整治提出植被恢復技術[4],整改方案也涉及到前期滲瀝液的導排、填埋庫區劃分為若干子填埋區等[5]。植被修復根系受到土壤中填埋氣體有機物厭氧分解的CO2和CH4限制,還受滲瀝液土壤酸堿性、高溫缺氧的制約[6]。
安徽省合肥市龍泉山垃圾填埋場面積約100 萬m2,位于肥東縣橋頭集鎮。一期工程2002 年開工,2004 年6 月投入使用,2013 年底,一期填埋場庫區飽和后進行過渡性封場,比原計劃使用縮短半年時間,提前填滿。二期工程于2010 年開工建設,在2013 年12月投入使用,采用水平防滲工藝,現在正在使用中。(見表1)龍泉山已填埋15 年時間,填埋量超過1000 萬t,目前每天處理2000t 左右垃圾。
龍泉山垃圾填埋場環境質量較差,負面外部效應較大。大量的垃圾填埋,產生了酸腐臭味。有機物腐爛變質,產生易燃易爆的甲烷氣體,目前在填埋場內設有防火安全指示牌、霧炮噴灑、滅火器材、臭霧墻等防護設備。龍泉山目前開始進入封場過渡到停止運行,同時啟動生態修復工程。
2.2.1 垃圾污染與安全隱患
生活垃圾過去以老舊填埋處理為主,填埋場體量大,問題多。中國統計年鑒記載:2018 年中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處理情況衛生填埋占52%,焚燒處理占45%。老舊填埋場建設標準相對較低,由于厭氧發酵、有機物分解、降水淋溶沖刷、地表水和地下水浸泡等,垃圾填埋場產生多種代謝物質、滲濾液和填埋氣等給土體、水體和周邊環境帶來污染,還有填埋氣的爆炸隱患等。

表1:合肥市龍泉山垃圾填埋場發展情況
2.2.2 工作環境惡劣
填埋場內職工分為運輸工、卸料工、覆蓋工、環衛工、安檢員等不同工種,普遍反應場內氣味難聞、容易孳生蚊蠅。一線工人必須配備必要的防護裝備,包括口罩、手套、防護面罩、防護衣等。
2.2.3 缺少封場前規劃
垃圾填埋場封場前沒有進行模擬研究和系統評估,封場后缺少專門的環境監測部門做長期監測[7],封場后還面臨著長期污染外泄問題。必須對庫存滲瀝液、填埋氣體進行減存處理,對土壤酸堿性作綜合分析,對修復后植被和動物生長情況進行長期監測、處理[8],才能保證生活垃圾填埋場封場后生態修復有效。
建設焚燒發電和處于垃圾處理項目。2019 年6 月龍泉山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啟動,占地94666m2,總投資約18.3億元。因疫情影響焚燒發電項目在倒排工期,搶2020 年底建成運行的節點,預計年處理垃圾約109.5萬t。該項目和已建成的中節能、上半年將投入運行的肥西、廬江焚燒發電,實現年底焚燒發電達8000 t/d,加上蜀山小廟和肥西廚余垃圾項目,基本實現生活垃圾“全焚燒、零填埋”目標,龍泉山垃圾填埋場將停止運行。
龍泉山垃圾填埋場實行庫區雨污分流管理和改造,從源頭減少滲濾液。在覆蓋層建設水平防滲層,一層防滲膜一層膨潤土毯一層防滲膜,阻斷滲濾液地下滲流進地下水。建設雨污分流管網截留地表徑流:垃圾主壩、邊坡錨固溝、滲濾液收集管網、地下水導排,同時降低調節池和應急池水位,確保汛期地表徑流安全。啟動滲濾液應急處理項目服務外包,企業參與滲濾液處理系統運營,通過低溫蒸發濃縮處理、混凝沉淀、CEAB 等工藝設施后進入生活污水同步的生化處理。
龍泉山垃圾填埋場現在建有三臺1064KW 燃氣發電機組,填埋氣體(沼氣)收集采用“垃圾填埋場滲濾液導排及填埋氣體收集系統”技術,垃圾填埋場庫區內布設網絡狀碎石導流收集系統,年均穩定利用垃圾填埋氣約1000 萬m3、發電約2400 萬度,減排二氧化碳10 萬t,促進了資源再生利用。
后期植物生態修復工程,要綜合恢復龍泉山垃圾填埋場地區生態環境,還原本地區原貌。修復植被可選擇當地、抗污染性能強大的植物,通過淺草夯實土壤改變土質,再種植矮生抗酸堿性的植被多重保障土壤肥力,最后種植淺表根系的多層次植物。改善環境的同時,引進微生物、昆蟲、動物,逐漸形成適宜的自然生態循環圈。學習杭州天子嶺生態公園建設成生態環保教育文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