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7月2日文章,原題:新冠疫情加快中國政治經濟轉變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沖擊往往被認為是全球政治經濟發生重大轉變的關鍵時刻。但這場危機更有可能加速、加劇當前態勢。一個突出例子就是中國。
中國政治經濟正在經歷的最深刻轉變,是從20世紀90年代的出口導向型增長戰略轉向基于國內消費、本土技術開發和城市化的新增長模式。中國從2010年開始強調增強經濟自立,在此次疫情驅動下,這種轉變實施得更加堅決、果斷,加速了中國經濟的根本性轉型。
由于最初的經濟活動停擺以及隨后的全球需求下滑,此次疫情給中國經濟造成巨大損害。出口仍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令其不可能免受來自外部的沖擊。但中國的國內消費也上升了,如今已是最重要的增長推動力。
向內需型經濟增長的轉變已持續近10年。新冠疫情正加速這一趨勢。疫情造成的經濟沖擊對全球商業造成的破壞如此嚴重,以至于中國出口的外部需求可能兩三年內都無法恢復。與美國的貿易和科技戰,也造成長期風險。這些因素都加強了中國對全球經濟將分化以及去全球化的預期。
對依賴貿易的中國經濟來說,擺脫困境的出路是尋求一種更加自給自足的發展模式。最近的政策反映出這種軌跡。也許最突出的是一攬子刺激計劃,其重點是推進新技術能力,目標是在技術上獲得獨立于美國的地位。該計劃支持推出從無線網絡到大型數據中心——能為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提供動力。該計劃旨在推動一系列領域創新,包括特高壓輸電、生物技術、高速鐵路、自動駕駛和智慧城市等。與(中國)以往聚焦橋梁、高速路等老式基礎設施的計劃不同,新的數字基礎設施計劃旨在支持國內領先企業開發尖端技術,進一步提高全球競爭力。
不久前中國提出的另一項計劃則非常注重老式基礎設施。北京新的“西部大開發”藍圖要求加大對中西部省份投資。與數字技術計劃一樣,它旨在使中國在核心技術、糧食生產和消費需求方面更加自立自主。它可以為中國抵消地緣政治孤立的風險提供回旋余地。西部位于“一帶一路”東端,其自身發展能為在更可預測的國內環境下擴大與歐洲和東南亞的交通聯系提供途徑。
新冠疫情以及與美國日益激烈的競爭,正加快中國政經轉型。通過尋求更大程度的經濟和技術自主,這些轉變可能會深刻地改變全球政經。▲
(作者克里斯托弗·麥克納利,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