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羽詩
摘 要:評課的終極目的是什么?我們為什么害怕并且不想上公開課、比賽課?結合新一輪課改《課標》要求與溫儒敏老師、王寧教授等教育部高中語文課表修訂組核心成員對新課標的解讀,筆者試著從自己二十多年的一線從教經歷中管窺評課。一堂好課應該是既有教學方法的共性,又有授課教師的個性的——著眼于這樣的評課,才能贏來語文教學教研未來“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局面。
關鍵詞:評課終極目的;獨立思考;美美與共
對于評課的理論、概念、方法、意義,2015年上半年結束的高中教師遠程培訓課程《評好課》里闡述得很清楚、系統而又專業!但筆者二十多年來一直工作在語文教學一線,聽課評課是常事,還是想從一線教師的角度管窺評課。
評課的終極目的是什么?
因為年齡關系,我以評委身份參加了一些賽課評課活動,每次評課心里總是惴惴,擔心自己的淺陋評價傷害了為上公開課和比賽課脫了一層兩層皮的老師,我和很多年輕的老師一樣,不喜歡也不想上公開課。
我為什么不想并害怕上公開課?一是自己的教學遠沒有達到游刃有余的地步;二是如果名次不好,難堪,面子上掛不住;三是不想太累,尤其是比賽課,反復打磨得讓人虛脫。學校常規要求的公開課評課,大多時候流于形式,同行之間的評課在評價表上往往說上兩個明顯的常規優點,缺點略去,實在必須寫,就蜻蜓點水地劃上兩筆。比賽課評課,評委對參賽老師的評分,盡管有評分細則,有時候爭議還很大。公開課、比賽課、評課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面子?是為了決出比賽者的名次?當然,好名次對老師晉級是有幫助的。我想,為了面子、名譽、晉級,都無可厚非,在現世繁花和紅塵紛擾中,能努力做好功利境界的事也是不太容易的,但教師這個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們當初不管是主動或被動選擇這個職業,我們的人生底色上都應該有一些馮友蘭先生說的道德境界的追求。我們終究得想想公開課、比賽課、評課的終極目的是什么?
黃厚江老師在《教師如何聽課評課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中講道:“學會評課,對語文教師專業提升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會評課,才真正會上課。”一言概之,評課目的是為了教師的專業提升。那教師專業提升的目的又是什么?我想,應該是用更好更有效的方式培養一個個符合國家、民族、社會,乃至整個人類發展需要的充滿正能量的人才。既如此,做為一線教師,就得明白國家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課標的要求。
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特點——從雙基到語文素養的變化。《課標》提到:“語文學科素養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指語文素養的核心要素和關鍵內容,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
溫儒敏老師就改革后的高考命題方向闡釋如下:“考查學生利用語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調研究性學習和綜合性學習”,“現代文閱讀,更加注重邏輯思辨能力的考查”,“讓高考作文回歸理性,強化思辨”。
透過這些新一輪課改的理念與高考命題方向的改革趨勢,我看到的只有一句話:高中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能夠立足于現實社會,懂得運用語用語理知識,能獨立思考的有個性、有靈魂的人。那么,我們教師公開課、比賽課、評課的目的是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盡可能最好地幫助學生實現這一目標的人。那教師自己就必須是一個能獨立思考的有個性、有靈魂的人!
首先,有個性、有靈魂的老師才能培養有個性、有靈魂的學生!
魏書生的民主管理語文,于漪知如泉涌語文,王崧舟的詩意語文,黃厚江的本色語文,他們打造了語文教育界的傳奇,他們是成功的,但他們的風格是如此不同。他們也一直在培養年輕的教師,那么多年過去了,沒有出現第二個于漪、第二個魏書生,原因就是經驗是不可以復制的,成功了,也只是另一個于漪、魏書生。我個人一直以為,沒有任何一堂課能把《課堂教學評價量表》的要求都做好,能把《課堂教學評價量表》要求面面俱到做好的是未來的數據,是電腦,不是人。
我評課的準則是只要授課教師完成了本課教學目標,有一個點亮學生思維的突破點,這堂課就是成功的。所以對于年輕老師急切的追問:“老師,這里應該怎么上?那里應該怎么上?”我常常無言以對。我可以說我是怎么上的,但這種處理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磨課時,面對聽課同行提出的各種好的建議,常常讓授課老師六神無主地問:到底要怎么處理是最好的?我覺得這是每一個上課老師自己應該確定的問題,什么好的方法能夠適合我的個性我就用,這種在甄別中拿來的能力是我們需要自我培養的。沒有任何一種方法與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因為除了教師自身的性格不同,每一個老師面對的學生、所處的時代環境不同,每一堂課都是有遺憾的。我們在汲取前人優秀經驗與方法的同時應該有所創新,于權威中借鑒,又不迷信權威,有所超越與創新,這恰恰又是我們老師成長必須去思考的問題。只有在這樣的思考中,每一名教師才能成長為未來不可以復制的自己。只有在這樣的思考中,教學才能百花齊放,欣欣向榮。
我曾經教過的一個學生因文理分科到另一個班級,這個學生來找我談心,我問她適應得怎樣?談話的其他內容我忘了,但我記得她說《說木葉》這課聽我上過后還是懵懵懂懂的,到新班級小周老師上完后就明白了。這個學生的感受至少說明一個問題,這篇課文,僅從教兩年的小周老師比我上得好,這就是小周老師的優勢,只要把這個優勢堅持做好,就會成為他的教學個性。
其次,就新課改課標導向、教育趨向、語文方向上說,語文課更需要能獨立思考的有個性、有靈魂的教師導航。
我們面臨的整個社會的閱讀狀況是“娛樂至死”的社會文化現狀,在浮躁的碎片化閱讀氛圍中,立足經典與傳統文化的傳承的確是不容易的。教師教學情況:一是高考重壓,學科擠壓;二是領導急功,教師近利;三是鼠目寸光,孤陋平庸。學生學情:一是負擔繁重,時間極少;二是興趣淡泊,沒有計劃;三是欠缺深度,缺乏指導。
我們不能繞過的地區實情是:西雙版納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和平解放的,由原始社會跨越了三個社會意識形態直接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之前幾乎是中原文明遺忘的蠻荒之地、“瘴癘之鄉”。我生于斯,長于斯,除了大學幾年,我所有的生命痕跡都烙印在這片土地上,我未來的歲月也將行走于這片美麗的土地,我愛這土地,愛這里的人們,愛我的一批批來了又走的學生。但二十年來一線語文教學的生活,我心里常常充滿了一種無助的悲傷——這是一片沒有閱讀氛圍的土地!家長說:“老師,只要他(她)在學校平平安安,不到社會上瞎混就行了。”學生說:“我要當小三小四,我要嫁有錢人(娶富婆)。”
雖然是高中生,很多學生的閱讀水平僅停留在初中或小學高段水平。我帶的所謂理科小尖班,對于初中教材上推薦的課外閱讀篇目,鮮有學生讀過。很多學生竟然看不懂《讀者》雜志上的文章,其他再深入一點的文章就更不用說了。我常常感慨:“改作文是對我們精神的一種戕害。”且不說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文長得一個樣,也不說內容的低幼化,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是文句不通,錯別字常見,基本沒有自己的思想。當然,好的學生偶爾也會有。
這樣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學生狀況,在夾縫中生存的一個高中語文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多么的微弱!即便再微弱,即便成不了名師,我們依然要把做一個能獨立思考的有個性、有靈魂的教師當作自己努力的方向。我想,我們的語文教育不能把學生培養成像孔乙己一樣只能向酒店小伙計炫耀回字有四種寫法的人。
我有幸聽了教育部高中語文課標修訂組核心成員溫儒敏老師、王寧教授、漆永祥教授、梁捷老師、程翔老師等專家有關新課改的講座,每一個課改前沿的專家都反復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尤其是讀整部書、讀經典的重要性!
這意味著新一輪的課改,我們西雙版納語文教師與學生將面臨著更為嚴峻殘酷的高考現實。如何把新一輪高中語文教學改革中“讀整本的書,讀經典的書”在未來教學中落到實處,更需要語文教師做一個能獨立思考的有個性、有靈魂的教師。
因為年齡漸長,我忝列學校教研組長,并提出了語文團隊發展目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十六個字出自1990年12月,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國——個人的經歷”主題進行演講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的處理不同文化關系的十六字“箴言”。要懂得各自欣賞自己創造的美,還要包容地欣賞別人創造的美,發現自身之美,然后是發現、欣賞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賞、贊美,最后達到一致和融合。這樣將各自之美和別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會實現理想中的大同美。我以為理想的語文教學教研境界也應該是這樣,理想的評課也應該是這樣。明白了評課的意義與終極目的,我想,不想或害怕上公開課、比賽課的老師應該會越來越少吧?評課或流于形式,或以一張《課堂教學評價量表》裁定衣服再量身的現象也會越來越少吧?
對于教材,葉瀾教授說“教材只是例子”,于漪老師說“教材不僅僅是例子”。葉瀾教授著眼的是教材的共性,于漪老師著眼的是教材的個性。對于評課,我想說一堂好課是有教學方法的共性,又有授課教師的個性的。著眼于這樣的評課,才能贏來語文教學教研未來“天下大同”的局面,才能讓我們的教師跳出生存、發展的界面,達到魏書生老師享受教師職業生涯的層面。柏拉圖《理想國》里說“教育的目標是教會我們愛美”,我想,評課的目的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