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紅
2020年1月23日,這個本應充盈著春節喜樂與團聚的日子,卻猝不及防因新型冠狀病毒襲擊而進入“全民抗役”狀態。由此,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奮起共渡難關。教育部提出“停課不停學”,深圳各中小學積極響應。自2月17日如期進入線上授課至今的一個月里,空中課堂便成為這片南國改革熱土上活躍而美麗的“教學場”。筆者作為既參與學生疫情防控,又兼任線上教學實操一線的小學教師,不禁因身邊教育見聞有感而發,聊表粗淺認知,權作疫情防控當下個人教育思緒的小小拙筆。
一、潛能無限,師生共同體驗
無論你在哪里,學校都能找到你,確知你是否健康,確保你看到新書的模樣,這個心愿的達成太不容易。而“互聯網+”手段普及之廣度,每個人對此手段運用之程度,卻可以告訴你“完全可以”。
僅以筆者所在學校近乎1600名學生,約120位教職員工的規模,自1月23日起持續至今每日上報數據沒有一人錯漏的學生疫情防控,以及每位師生均順利收到新學期書籍的結果,便可見一斑而窺全豹。姑且不說每位教育人在此項工作中的身形勞碌,就只看每天企業微信中記錄的至少百次有余的工作會話,普通微信里留下“一人對話五十”的家校互聯足跡,以及班級QQ群里分享出的各學科每節精美講義……都無不隱含著在這“足不出戶,躺著在家,就是為國做貢獻”的時間里,人們的活動竟可以在應急中倏然順利實現空間轉換。
準時,空中課堂正式開放。第一天“求穩”,教師精心設計,近似演講,鮮有“露臉”之想,學生反復調試,上線匆忙;第二天“求進”,師生彼此都想看到對方,于是,“舉手”功能開啟,“畫中畫”里出現了老師的頭像;第三天“求新”,“畫板、答題卡”隨機調取,更有個人互動界面得到分享……越來越多的功能被“同時并舉”,越來越多的想法被逐漸點亮……如果說,疫情防控下,沒有一個冬天無法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那么,在這2020年春季的深圳“校園”里,更是在不斷印證著人的潛能無限。
二、應用實踐,技術與教學整合的關鍵
當今疫情下,迫于“停課未停教,停課不停學”的現實需求,信息技術的價值被大大挖掘并充分顯現。
這一現象真實印證了互聯網預言大師凱文·凱利曾如是描述的“未來已來”之狀態。事實上,這種情況已正在此刻深圳南山的空中課堂里鮮活呈現。每位教師,不管年紀多大,不論處于人生哪個階段,都在秉持強化著開放、接納的心態,踐行著混合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真切體驗著自己越來越無知,永遠需要處于一個新人、學習的狀態;所有東西在變得越來越不確定,而技術正時刻令新東西不斷出現,越來越液態式流動。
疫情防控下的線上教學,在用一個如鐵般的事實告訴教育人乃至每一個現代人:技術之于教育的價值,需要的是“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應用和實踐,如果沒有做就去思考,必如隔靴搔癢,亦會“紙上得來終覺淺”。
三、新的備課邏輯與方式,必將陸續涌現
記得何克抗教授曾在《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一文中提出:對于中國的現實來說,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包括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實現新型教與學方式,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而實施“深度融合”的途徑方法,包括深刻認識課堂教學結構的具體內容,實施能有效變革傳統課堂教學結構的創新“教學模式”,開發出相關學科的豐富學習資源(如外語學科,應重點開發與社會現實或大自然密切相關的“擴展聽,讀材料”的資源)。
再看今日疫情防控下空中課堂教學的整個運行,作為參與其中實操的一線教學人員,難免心中嘆服何老此言是那么切中要害,一語中的。可以說,若沒有2020年春節的這場疫情,就不會發生持續至今關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全民求索;若不是在教育部“停課不停學”果斷號召下,不得不放棄原有傳統課堂教學結構的依賴,就沒有現在如火如荼探求“技術與教學有機融合”的徹底純粹。
現在,我們正在疫情倒逼中漸漸自發改變著教與學的方式,變革著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謀求著教與學的效益提升。走過抗疫“冬季”的人們,接受過空中課堂洗禮的師生,又怎會不擁抱成長的春天,而允許自己完全退回原點,止步不前?
責任編輯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