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曦
摘?要: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使網絡直播作為一種新興娛樂方式蓬勃發展,其互動、開放、草根等特性也吸引了網民極大的參與熱情,然而由于配套的法律法規建設未能及時跟上,網絡直播中存在著一些倫理失范問題,影響了網絡直播的健康發展。本文在厘清概念后,闡述了當前網絡直播中倫理失范現象的具體表現,包括涉黃涉暴內容充斥、隱私侵權現象嚴重、網絡詐騙問題突出;從用戶和媒介兩方面剖析了背后的原因并嘗試提出了三條法律規制措施。
關鍵詞:網絡直播;倫理失范;法律規制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6-0037-03
網絡直播的全民、互動等特征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其娛樂性、開放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讓傳播內容變得更加隨意,并由此產生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倫理失范問題。如知名網絡直播平臺“斗魚TV”的“直播造人”事件,又如知名游戲主播陳一發兒在個人直播中調侃“南京大屠殺”事件都造成了負面的社會影響。
作為虛擬的線上空間,網絡直播所承載的功能除了娛樂消遣,還有信息共享,盡管諸如上述的直播行為在海量網絡直播內容中并非主流,但一次次類似事件的發生也不得不引起我們對網絡直播中倫理失范問題的思考,其具體表現在哪幾方面?產生這種現象背后原因是什么?相關部門又該如何利用法律對網絡直播中倫理失范問題進行規制?下文筆者將作以探討。
一、 網絡直播倫理失范概述
美國社會學家默頓認為“倫理失范”是指在社會生活中道德價值及其倫理原則體系的缺失、不能對社會生活和人們的個人生活發揮正常的調節和引導作用,從而表現為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亂。網絡直播的傳播內容既可以是娛樂性質,也可以是非娛樂性質,同時傳受雙方的互動方式主要是文字彈幕交流、語音連麥對話、道具金錢打賞等。在這樣一種傳播者借助互聯網與在線用戶進行實時互動的新興傳播形式之下,很容易產生一系列網絡直播倫理失范問題,造成網絡秩序甚至社會倫理的混亂。換言之,“網絡直播倫理失范”就是指在直播中出現不符合網絡直播所應該遵循的倫理規范,導致網絡直播喪失應有意義,并造成社會倫理、社會秩序破壞的現象。
二、 網絡直播倫理失范表現
(一)涉性涉暴內容充斥
網絡直播的打賞機制是網絡主播最直接最主要的經濟利益來源,這導致從網絡直播興起之初涉性涉暴內容便存在于許多直播間中,因為這類內容更容易吸引受眾眼球,網絡主播所擁有的關注度越高其所能獲得的金錢打賞也就越多。
涉性直播如2016年的“直播造人”事件,一位男士在直播平臺“斗魚TV”公然直播其與一女子的性行為,該直播在短時間內觀看人數持續增加,數據顯示有數百萬人觀看了直播。涉暴直播如2016年在直播平臺“虎牙直播”中,兩位主播由于小沖突引發打架斗毆,隨后周圍其他在場人員也參與進來,事后據報道,當時直播間的實時觀看人數有近萬名。
涉性涉暴直播不僅沒有遵守社會倫理規范,同時也觸犯了相關的法律法規,更重要的是,觀看網絡直播的人群中,很大一部分是處于成長階段的青少年,網絡直播中的涉性涉暴內容可能會引起他們的不當模仿。同時,根據研究顯示,暴力內容通過直播得到放大,其傳播范圍和影響程度也更廣,容易引起線下的群體事件[1]。
(二)隱私侵害現象多發
公開、快速、廣泛是網絡直播的特點,這也使得網絡直播成為隱私侵害現象的多發地,這種對個人隱私的侵害也是倫理失范的重要表現。因為個人隱私信息關系到一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直播方式泄露出去的個人信息,短時間內會得到廣泛的傳播和擴散,進一步影響到當事人正常的個人生活。
由于網絡直播缺乏嚴格的準入門檻,加之互聯網的匿名性,近年因為網絡直播侵犯個人隱私的案例也有很多。如2016年,一位滴滴司機以偷拍的方式,對乘車的空姐進行了網絡直播,短短幾分鐘空姐的隱私信息就被在直播間的觀眾全部知悉,并迅速流傳開來。滴滴司機這種偷拍并直播的行為明顯侵犯了對方的隱私。
此外,除了對個人的隱私侵權,網絡直播中也存在部分商業侵權行為。同時,如果直播內容觸及特殊領域,還可能對國家安全產生消極影響。
(三)網絡詐騙問題突出
開放的網絡實現了地理空間上的跨越,犯罪分子可以借此進行低成本、高效率的犯罪活動。隨著網絡直播的火爆,各類直播平臺也給不法分子們實施違法犯罪活動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手段。
如西安的丁女士在“快手”平臺觀看直播時,基于信任按照主播推薦下載了只要投資三十元就能日賺百元的APP“中彩”,2019年4月短短半個月丁女士陸續在該平臺投資26萬元,當她嘗試提現時卻次次失敗,丁女士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不難看出,網絡直播的詐騙手段多樣。例如,利用短視頻直播平臺傳播快、傳播范圍廣等特點,在取得信任后將受騙者引流到其他社交平臺,進一步實施詐騙;或是盜取主播及用戶的賬號數據,惡意泄漏隱私,侵害人身安全。
三、 網絡直播倫理失范原因
(一)用戶層面的原因
1.受眾過度的娛樂性消費
在以娛樂性質為主的網絡直播里,網民對于觀看內容的選擇是基于相貌的娛樂性圍觀。同時,直播打賞金額的低標準使用戶有能力進行消費,這種消費行為讓他們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在日常生活中因為價格因素無力購買的一些實物商品,如高級跑車,在網絡直播中只需要幾百元就可以給自己喜歡的主播送出一輛虛擬高級跑車[2]。為了獲得更多的“打賞”,部分主播們會刻意打擦邊球、衣著暴露或是做出挑逗性的動作來“誘惑”觀眾。這種過度的娛樂性消費是色情、暴力直播內容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2.從眾心理的驅使
網絡直播中,從眾心理廣泛存在。對觀眾而言,目前各大視頻直播平臺的主播成千上萬,面對海量的直播間內容,觀眾大多無法通過短時間的理性判斷從中選擇有內涵、有價值的直播,這個時候“從眾”便是一種簡單高效的選擇方式。也就是當某個直播間的人數較多時,從眾心理和好奇心理會讓他們產生一種自己也應該去看看的心態,這就驅使他們紛紛點開直播間進行觀看。
(二)媒介層面的原因
1.傳播者與把關者身份的重合
由于網絡直播準入門檻低,任何人都能成為網絡直播的主體,主播既作為內容的傳播者,又是內容的把關者,兩個身份得到重合。把關人的缺位導致網絡直播內容良莠不齊,兩極分化明顯,評判直播成功與否的標準便僅剩最直觀的觀看人數。對于個人修養水平參差不齊的網絡主播而言,為了快速獲得點擊量、賺取更多經濟利益,很多人往往不是選擇提升自我,而是模仿那些通過低俗內容廣泛獲得關注的其他主播的做法,網絡直播倫理失范現象因此持續存在[3]。
2.直播平臺的監管疏忽
互聯網技術使得海量內容可以同時共存,對于網絡直播而言,同一時間可以有許多主播不受條件制約進行直播。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網絡直播中來,網絡直播間的數量得到了爆發式的增長,這是造成監管難度加大的原因之一。此外,突破時空界限、實時互動的網絡直播,在內容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這就導致平臺方面對低質量內容監管的難度更大、成本更高。最后,由于一些低俗直播能夠帶來較大的流量,平臺方面也能夠因此間接獲利,所以對一些打擦邊球的直播,平臺往往會疏于監管。
四、 網絡直播倫理失范的法律規制
(一)提高網絡直播的準入門檻
解決網絡直播中的倫理失范問題,首先要提高網絡直播的準入門檻。這里的門檻包括兩方面,一是要提高行業門檻,也就是行業的準入機制和標準要升級,對于存在違法行為的平臺依法懲處,對從事相關直播行業的平臺進行行業考核,對于考核未通過的予以清退等;二是要提高主播的從業門檻,嚴格管理網絡主播人員,如建立一套完整的網絡主播培訓體系,嚴格把握主播的上崗審批手續,對于在直播過程中進行不當活動的主播采取禁播處理等。
(二)明確網絡直播主體的刑事責任范圍
目前,我國涉及網絡直播主體的相關法律法規中對其刑事責任范圍界定并不清晰。如《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當中雖然有提及,但只是做出了非常寬泛的描述,具體如何界定尚無明確標準。相關部門應該盡快對網絡直播主體刑事責任范圍進行立法,確保各個主體的權利義務,對于責任范圍的界定越清晰,越有助于網絡直播主體了解其權利和義務,也有利于人們自覺遵法守法地進行網絡直播活動的參與[4]。
(三)完善網絡直播平臺的法定監督職責
我國現行有關網絡直播的法律法規中都表示,網絡直播平臺對于平臺上的直播內容有法定的監管義務,然而在具體實踐層面的效果并不樂觀,平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情況屢見不鮮[5]。因此,在法律制定過程中,對于平臺的監管范圍要有直接明細的表述,讓網絡直播平臺明白什么是它們應該且必須防范的。在法律的執行過程中則要嚴格執法,對于那些疏于監管的平臺要及時給予相應的處罰甚至退出措施,倒逼網絡直播平臺對內部內容進行嚴格把控。
五、結?語
網絡直播為人們釋放日常生活的壓力提供了全新的選擇,并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傳播形態,網絡直播行業也蓬勃生長。盡管在其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倫理失范現象,但只要抓住問題根源,形成積極向上的內容標準和價值導向,并加以法律規制,如提高主播的準入門檻、明確刑事責任范圍、完善平臺法定監督職責等,內容質量優、配套管理好、受眾參與高的網絡直播業,也將成為中國特色文化產業的重要力量,為“互聯網+經濟”提供新的增長點。
參考文獻:
[1]曲濤,臧海平.當前網絡直播存在的問題及監管建議[J].青年記者,2016,26(9):15-17.
[2]賈毅.網絡視頻直播的公民賦權與沖突[J].現代傳播,2017,39(10):20-24.
[3]楊霞.網絡直播倫理失范成因與對策[J].傳播與版權,2017,39(7):94-95+98.
[4]孫道萃.網絡直播刑事風險的制裁邏輯[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9(11):60-70+131.
[5]崔明軒.論網絡直播中的違法犯罪及其法律規制[J].政法學刊,2018,35(4):31-37.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