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圓
摘?要:國內學術界在“媒介批評”領域開展學術研究至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但對媒介批評的基本核心問題如媒介批評的起源、概念仍無定論。本文沿著“發生學”研究路徑,對西方媒介批評的起源進行分析。研究發現,西方媒介批評的“發生”經歷“孕育”“萌芽”“成熟”三個時期,最終呈現出一個專業化、系統化的媒介批評體系。同時,媒介批評觀念也呈現一個由他律到自律、由自發到自覺的過程。
關鍵詞:西方媒介批評起源;發生學;媒介批評觀念
中圖分類號:G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6-0074-03
一、研究背景及分歧
2001年,中國內地兩本媒介批評相關專著問世,隨后大批論著和學術論文涌現,學界從不同角度探討媒介批評,逐步完備媒介批評的理論體系。但對于西方媒介批評的起源問題,學界莫衷一是,觀點對立也不在少數。歸結起來,當下關于西方媒介批評起源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兩類。
第一,媒介批評與媒介相伴相生。媒介批評的起源從認識論角度可以追溯到新聞媒介的起源,經歷了從口頭自發批評到文字批評再到自覺的系統理論批評的發展歷程[1]。
第二,媒介批評是媒介產生之后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有的。王君超等學者認為西方媒介批評起源于馬克思寫于1842年,發表于1843年的《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一文。陳龍、謝靜等認為媒介批評是在19世紀30年代商業報刊出現以后。
學界對西方媒介批評的起源問題分歧不斷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學界對媒介批評的內涵、展開層面、判斷標準界定不一致,一些學者認為早期作家小說集對報刊零散的批評屬于最早的媒介批評,而一些學者認為只有媒介批評成為一種風潮,具有一定影響力,才可稱之為媒介批評的開端;另一方面,當前學界主要是以起源學的范式在史料中尋找具體的某個事件作為媒介批評的開端,受第一方面因素的影響,通過這種方法研究很難達成共識。
皮亞杰在《發生認識論原理》中指出,“從研究起源引出來的重要教訓是:從來沒有什么絕對的開端”[2]。這恰如其分地揭示了通過起源學范式尋找某個絕對的時間點作為起源的局限性。研究媒介批評的起源需摒棄靜態觀察,把媒介批評的“發生”看作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并透過事件的表象分析與“發生”相聯系的因素。
何謂“發生學”?它原是指地球歷史發展過程中生物種系的發生和發展。盡管發生學發源于自然科學,但人文社會科學尤其是哲學、法學等領域對發生學已逐漸得以運用,作為一種方法論研究聯系、起源和發展。發生學在新聞傳播學領域運用已有成果。按發生學的方法,對于媒介批評起源的研究,其實是充分地占有材料的基礎上,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3]。本文將在充分搜集西方媒介批評起源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對歷史起源進行真實地還原和解釋。
二、西方現代媒介批評實踐的三個重要階段
筆者先嘗試將學界尚未明晰的兩個問題——媒介批評的內涵及標準加以明確。媒介批評,即指根據一定的批評標準,對媒介進行價值判斷與理性反思,以達到促進媒介進步乃至社會進步的目的[4]。具體可以從文化層面、現象層面、制度層面、行為層面、文本層面展開。媒介批評標準主要涉及的是媒介批評的對象問題,即媒介批評的媒介到底是何種媒介?本文媒介批評的媒介指的是大眾媒介,媒介批評的直接對象應該是媒介及其運作體系,官報、黨報時期的媒介批評基本屬于“新聞自由”的言論斗爭。
(一)開始孕育:19世紀初散現于文學作品的“媒介批評”
18世紀末19世紀初,西方文學作品中出現少量關于媒介的批評和議論。這一時期的媒介批評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媒介批評。這些關于媒介的議論是零散的、不成體系的,多為有感而發的議論,缺乏專業的調查,批評對象主要集中在媒介文本、媒介現象、媒介行為上且影響力微弱。雖然這些早期對媒介的議論尚未成熟,但可以看出社會對媒介問題的關注,事物的發展總是經歷著由小到大,由弱及強的過程,媒介批評也正是由這些散現于文學作品中的批判精神所醞釀的。
(二)出現萌芽:20世紀初“揭丑運動”時期
20世紀初,美國爆發了一場以揭露社會黑暗、喚醒社會良知、促進社會改革的黑幕揭發運動,美國總統羅斯福稱他們為“揭丑者”。揭丑運動中后期,報道中出現煽情作風以及夸大不實之詞,使得揭丑者受到批評,出現一種“飛去來器”的媒介批評效應。這一時期的媒介批評已經初具雛形。一是媒介批評的內容客觀、真實。“揭丑運動”是以不惜工本的詳盡調查為基礎的,因此,媒介批評以事實為依據,批評目標集中、明確,批評內容客觀真實。二是媒介批評形式的實證理性。報刊批評引用數據和具體事實證明觀點的正確性。相比19世紀初的媒介批評,“揭丑運動”時期的批評除了更具專業性、客觀性之外,“揭丑運動”中涌現的一批致力于挖掘社會痼疾的作家、刊物,使媒介批評初具規模,成為一種風潮。
(三)走向成熟:20世紀30年代以后“黃色新聞潮”時期
20世紀30年代,大眾報刊黃色新聞泛濫,普利策和赫斯特便是“黃色新聞潮”代表性人物。普利策是率先刊發黃色新聞的報人之一,他經營的《世界報》因黃色新聞銷量大增,也因此頗受詬病。
1895年,赫斯特購買《紐約新聞報》,在與普利策的競爭中他把黃色新聞發展到極致,導致黃色新聞泛濫成為批評家所抨擊的靶子,被稱為“黃色新聞大王”。批評家們對赫斯特的批評主要圍繞以下內容展開:以煽情手段誘發美西戰爭;教唆刺殺麥金萊總統。赫斯特的教唆殺人引起了社會公憤,讀者紛紛抵制《紐約新聞報》。媒介批評在這一時期趨漸成熟。媒介批評不僅體現出批判意識,而且媒介批評真正地發揮了作用,批評家們的批評迫使媒體摒棄“黃色新聞”而向高雅發展。
三、西方現代媒介批評觀念的發展
縱觀西方媒介批評,媒介批評實踐大致呈現由點到線,再由線到面的發展趨勢。隨著媒介批評實踐日趨成熟,媒介批評觀念也開始由感性向理性發展,由自發走向自覺,由業余化向專業化轉變,最終新聞評議會的建立,意味著西方媒介批評觀念進一步完備、規范化,媒介批評成為一種能獨立言說的系統。
(一) 由“他律”向“自覺”發展
“揭丑運動”以前,對媒介的批評是新聞傳播領域以外的知識分子對媒介進行批評,如狄更斯在小說中對媒介的批評。這種媒介批評從觀念上來說屬于一種他律,媒體稱為被監督的對象。
媒介批評與新聞專業規范在歷史維度上有密切聯系。隨著媒介批評發展不斷成熟,媒介批評成為一種能獨立言說的話語,成為催生新聞專業主義的外部因素,新聞專業主義亦反作用于媒介批評,敦促媒體人反思自身行為。20世紀40年代末,大眾傳媒社會責任論誕生,社會批評媒介的商業主義,責任概念成為社會對媒介的要求。這一時期,出現專業化刊物、媒體監督人、新聞評議會,報業自律機制建立。
(二) 專業化機構的出現和新聞評議體系的成熟 ?20世紀60年代后期專業媒介批評刊物、職業媒介批評人、新聞評議會等自律機構紛紛建立,媒介批評開始常態化,標志著職業化、專業化媒介批評的興起。1944年,哈欽斯委員會成立,又稱美國報刊自由委員會。1947年3月2日,哈欽斯委員會發表了第一期報告《自由與負責的報刊》,美國著名批評家馬爾佐夫把哈欽斯委員會的批評視為專業化媒介批評的先驅。20世紀60年代,媒介內部開始設有專門的新聞批評記者和編輯。1973年,美國全國新聞評議會建立。全國新聞評議會的任務是監視全國范圍的新聞媒介,在處理媒介和公眾之間的問題上取得一定成效。
四、結?語
西方媒介批評的“發生”經歷“孕育”“萌芽”“成熟”三個時期,最終呈現出一個專業化、系統化的媒介批評體系。同時,媒介批評觀念也呈現一個由他律到自律、由自發到自覺的過程,促進了新聞規范的發展。這些來自新聞業內和業外的媒介批評的作用遠遠超過市場規范對媒體良好形象的塑造,成為溝通媒介與受眾的紐帶。
參考文獻:
[1]劉自雄,熊珺.略論“媒介批評”的概念及其起源[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4):13-16.
[2]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7.
[3]董天策.中國媒介批評的發生學研究成果——評《清末民初知識分子與媒介批評研究》[J].新聞界,2015(19):32-35.
[4]胡丹.清末民初知識分子與媒介批評研究[D].暨南大學,2012.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