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蘭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打造新時代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局面,而新媒體技術的洪流成為了實現這個想法的重要助力。本文以珠海在社區治理上的實踐經驗談起,從獲取、表達、行動等三個方面闡述基于新媒體運用下社區治理的探索,并提煉出珠海社區治理中對黨建的重視,對線下活動的把握等可被借鑒之處。
關鍵詞:社區媒體;社區治理;社區傳播;珠海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6-0105-03
如何更好地利用媒體服務于社會,運用于社區治理,使居民(網民)及時了解相關信息、有途徑表達自身訴求,并采取行動完善社會環境是當前基層社區治理者都在思考的問題。在“互聯網+社會治理”的時代號召下,不少基層機構在如何借助這一東風之力方面已經有了多方嘗試,本文以珠海香洲為例,探索其基于新媒體的運用上社區治理中的經驗做法。
一、 基層社區溝通的媒體形態
緣起于西方的“社區媒介”強調居民是通過參與來實現媒介使用權,內容由居民生產,信息由居民接收,進而建構社區認同,傳承本土文化和知識。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在新媒體時代來臨之前,“社區報”這一早期的社區媒體形式,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區媒體,而是一種“類社區媒體”[1]。原因在于:一是其并不扎根社區發展,并非以為構建社區認同感、居民參與感為使命,而只是地方都市報的向下覆蓋和延伸;二是其是地方性都市報這類外部力量主導的辦報方式,辦報人并非基于生活圈的人。
從中國的語境來看,社區媒體的確是突破了大眾傳播媒體“官辦”的這一特性,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合作模式,也覆蓋了從傳統到網絡幾乎所有媒體類型。當前基于網絡新媒體的社區傳播的主要載體有四個大的類別:微信服務號或訂閱號、即時通訊工具平臺、社區網頁網站、社區LED公共信息延伸傳播。
二、基于新媒體運用下的社區治理創新探索——珠海實踐
美國傳播學者桑德拉·鮑爾·洛基奇從實證項目中提出的“傳播基礎結構論”的論點。他認為社區的歸屬感產生于當社區具有“居民點趣聞軼事/故事講述”之時, 有效的干預能帶來人于社區之中的趣聞軼事/故事講述系統的變遷,個人和傳播媒介之間的關系不僅是一種權力依賴關系,而且還是一個持續進行的創作和分享軼事信息/故事的傳播過程。而個人是更為積極的趣聞軼事/故事講述系統的參與者,同宏觀和中觀層次的傳播渠道發生互動[2]。
(一)獲取——社區居民的信息通道的拓展
傳播學者桑德拉·鮑爾·洛基奇提出一個重要的概念“趣聞軼事\故事講述”結構,認為這種傳播網絡對建構和維護一個社區的存續以及在社區層面上影響人們社會交往非常重要。一方面,社區意識或歸屬會影響居民對社區信息的關注;另一方面,居民對社區信息的關注也會有助于形成更強的社區意識。從傳播學角度看,便捷的社區信息獲取對于“趣聞軼事/故事講述系統”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新媒體已經成為更大的傳播結構的一部分,基于此才能產生相互聯結的傳播活動和傳播關系。
1.從“紙件”到“指尖”。珠海從2018年開始陸續停止更新了街道辦的一系列公眾服務和宣傳平臺,只保留了基層居民自治社區所開通的微信公眾號,用于傳播與居民相關的民生類信息。以福石社區為例,為了讓社區居民更便捷地獲取相關信息,6D智慧平臺、“智慧福石”微信服務號和訂閱號“珠海市香洲區前山街道福石社區”三管齊下。
2.從“單一”到“多維”。圍繞居民獲取信息時間和方式的碎片化特征,珠海鈺海社區打造“看得見、聽得懂、摸得著”的學法載體,構建“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的法律服務立方體。看得見——編了普法刊物《以案釋法》《彩虹月刊》;聽得懂——普法微視頻;摸得著——線下律師指辦走訪。
(二)表達——社區居民的媒體互動空間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社會利益格局呈現多元化特征,開始進入所謂“利益博弈時代”[3]。在利益的驅動下,一方面,居民對與之相關的事項也更為關注,表達的需求也更為旺盛。而另一方面,跨越Web2.0時代以來,新媒體的工具性應用日益廣泛,這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傳統的傳播等級結構。新媒體技術也提供了技術支持。網民用戶成為網絡中的一個節點,成為了表達的主體。
1.UGC新聞生產新模式
Web2.0時代下的互動技術,是向社區居民開放了信息生產表達平臺,采集與分享社區層面新聞及資訊的一種新聞運作樣式,這種自媒體精神應用到社區新聞領域,引導和激發社區居民自發采集與本地生活動態相關的資訊,協助居民對社區事務進行協商,進而培育知情的、有表達熱情的、有參與精神的社區居民。這類新聞的產生回應了自媒體時代的精神,也驗證了西方語境下的社區媒介所強調“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的生產機制。珠海在創新社區治理中強調居民對媒介的使用,充分利用用戶生成內容模式(UGC模式:User Generated Content)搭建基于新媒體的居民表達和議事平臺。
2.珠海社區網絡電視
珠海梅華社區的其中一個欄目《梅華零距離》開播的宗旨就是從“發現身邊事,感動身邊人”出發,通過社區通訊員把有趣的、感興趣的事進行紀錄和報道,讓居民的事情自己說,有地方說;拱北社區有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的節目《書記面對面》,讓社區書記走進“社區網絡電視”,講黨的理論、講社區發展、解答居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康寧社區有《社區議事廳》節目,參照“羅伯特議事規則”,主持人負責引導協調,現場居民和觀眾可以參與討論。目前為止,珠海社區電視共有黨建類、新聞類、談話類、美食類、紀錄片類等10余個節目類型,共制作了百余期節目,對社區居民而言,也從“告之”慢慢過渡到“表達”甚至是“行動”參與。
珠海社區電視項目的渠道多樣化。一是通過社區的微宣傳平臺,如微信公眾號“社區新媒體”“梅華同視界”等;二是把內容發布在互聯網上,各大視頻網站如優酷、土豆都有帳號并及時更新,手機上、微信上、電腦上、終端上都可以看;三是借助當下比較熱門的短視頻平臺,如彩視APP等。與此同時,珠海電視臺第四頻道在《社區60分》固定欄目正式播出“社區網絡電視”的精選內容,目前共播出30期,共1 700分鐘,社區“雞毛蒜皮”的草根小事通過傳統的電視臺呈現給珠海全市的觀眾。珠海社區電視探索出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運行經驗,已經覆蓋了全市50多個社區,并已輸出到北京大興天宮院街道4個社區,即將進入北京西城區。
(三)行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交往實踐
桑德拉·鮑爾·洛基奇的觀點告訴我們貼近居民需要的,傳播地方化的新聞可以促進居民的參與。群體成員是否參與集體行動受到意義建構、情緒和理性計算的影響。而網絡作為符號(信息、觀念、價值、規范、消息等)、 物質(物質事物或符號物質)、情感(贊賞、尊敬、喜歡、高興等)流轉的載體或通道作用性明顯[4]。社區治理的主要目的在于為社區居民提供更便民優質的服務,譚馬士將社區居民的介入目標大致分為:1.各種社會網絡的建立;2.居民互動及交往的增加;3.鄰舍關系的改善;4.居民及團體之間重建緊密的聯系;5.居民醒悟參與的重要;6.居民對社區更加認同及投入[5]。可見這一系列目標的實現都是以社區居民參與行動作為基礎的。對都市類新型社區,通過對話性、共意性行動促進更多的居民、社會人士和政府管理部門的參與,更增進交往實踐。
1.參與服務生活的各類對話性、共意性行動
珠海的社區治理實踐經驗中關于共意性行動是在社區營造中將“人”字排在第一位,獅山街道紅旗社區營造“良辰美井”“美麗街角繪”“老街活化”;南村社區繪本館建造、福石社區榮泰河庭C區壓縮站改造、夏灣社區德康苑上區排污管道整修等,誕生了光華街美麗花壇、四時植物園、彩虹斑馬線設計等創意方案。同時,在不改變土地用途、不征用土地的前提下,引導居民設計與規劃“微改造”提案,升級改造小規模、不規則的城市“邊角閑置地塊”,改造成132個高品質、集約型的“街心式”社區體育公園,覆蓋全區126個社區[6]。
2.強化社區教育,營建社區隊伍,強化聯結歸屬
社區教育是社區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模塊,其通常做法是知識和資料的傳播、領袖的培育、社區關系與互助等,這其中社區領袖的作用不可小覷,特別是對都市型社區而言。珠海的社區治理經驗是從社區組織、社區居民、社會力量三個方面協同作為,首先,是社區組織變以政府目標為主到以社會目標為主;其次,是通過發掘居民骨干,建設社區團隊強化社區協作能力,使居民從原來的服務享受者轉變為服務提供者。如《梅華零距離》是由110多名社區街坊親自“采編播”;最后,是社會力量的調動,以微公益和社區基金破除社區治理困局。
三、新媒體運用下珠海社區治理的經驗
(一)“黨建+”與“新媒體+”深度融合
基于新媒體技術而觸發的參與式民主(Participatory Democracy)未必等同于健康的民主(Healthy Democracy)[7],而實際上由于零碎的個體表達會導致效率低下,居民主體議事能力參差不齊也會產生質量下降的問題,因此珠海市十分注意黨組織、社區黨員在社會治理體系中的“主心骨”作用。
1.借助“珠海智慧黨建”微信公眾平臺,把基層黨組織有效嵌入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活躍的經絡,各個社區也紛紛建立起“黨群服務中心”微信公眾號。突出“融”,黨建網絡整合治理網格,珠海香洲區建立三級網格體系,9個街道為一級網格,126個社區為二級網格,407個三級網格;突出“合”,黨委委員統領治理力量;突出“領”,社區黨建引領基層治理[8]。
2.由基層社區選題,強化黨教育。從主題教育、革命人物、優秀黨員、典型事跡、關心熱點著手,社區通訊員自主完成社區短視頻的制作與傳播,內容包含:“心懷使命,繼續前進”“接受投訴才能更好的服務”“我在社區講黨課”系列節目等,將“黨建+”與“新媒體+”做到嘗試融合。
(二)線上傳播與線下活動充分結合
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要建立在充實真實社區內容完善的基礎上。家庭是最基本社會群體,也是社區最重要的構成因子,向年輕人樹立正確的婚戀觀,有助于家庭和諧、社會穩定,提升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珠海拱北連續兩年舉辦“牽手吧,老伴”金婚項目,讓金婚老人用一個詮釋的愛與守護、堅持和奉獻的愛情觀不斷傳承。項目以社區通訊社為依托和平臺,從故事講述、生命歷程回顧、婚紗照拍攝、集體婚禮等各環節得到充分的宣傳,共發表文章和視頻30余次,累計閱讀量達3 000次,留言近100條。
四、結?語
不論是獲取有關社區的信息,或是作為居民表達自己訴求的平臺,還是從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實踐,珠海的經驗足以證明線上與線下的信息交換、意識同構、能量共振正在隨著新媒體在基層社會的廣泛應用而成為一種深刻的現實格局。對珠海的社會治理創新實踐,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是這樣評價的:“珠海的改革經驗有兩個顯著特點。第一,它不僅滿足了廣東下一步改革的需要,而且也符合國家下一步改革的方向;第二,它根據珠海自身的需要,吸收消化了很多發達社會包括香港和新加坡社會建設和管理的經驗。從這個角度看,珠海的社會改革具有深刻的中國意義”[9]。
參考文獻:
[1]王斌.社區傳播論:新媒體賦權下的居民社區溝通機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11.
[2]張詠華.傳播基礎結構、社區歸屬感與和諧社會構建——論美國南加州大學大型研究項目《傳媒轉型》及其對我們的啟示[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5(2).
[3]孫立平.利益關系的形成與社會結構的變遷[J].社會,2008(3).
[4]Barry Wellman.Netword Analysis:Some Basic Principies[J].Sociological Theory, 1983:55-57.
[5]馮國堅.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109.
[6]http://www.71.cn/2019/0905/1057785.shtml.
[7]王斌.基于新媒體的基層治理創新路徑——以城市社區為考察對象[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
[8]熊俊超.珠海市香洲區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發展報告“珠海市香洲區社會治理創新發展報告(2012-2018)”資料匯編[G].中共珠海市香洲區委政法委,珠海市香洲區民政局,2018.
[9]創新社會治理的珠海實踐-“2015 年珠海市社會治理創新優秀案例培育行動”資料匯編[G].南方日報社,中共珠海市委社會管理工作部,2014:1.
[責任編輯:楊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