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莎
摘?要:信息傳播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新聞業(yè)進入了一個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時代。社交媒體的迅速躥紅、新聞聚合平臺的算法分發(fā)機制、機器人新聞等一系列數字化新聞生產在帶來技術創(chuàng)新的同時,也使得傳統(tǒng)媒體遭遇挑戰(zhàn)。在這種情況下,傳統(tǒng)媒體應抓住機會,應對挑戰(zhàn),尋求嶄新的發(fā)展路徑。堅持“慢新聞”理念,利用社交媒體打造開放式新聞、加強媒體智庫建設、堅持新聞專業(yè)主義,走好轉型與發(fā)展之路。
關鍵詞:社交媒體;新聞聚合平臺;“慢新聞”;新聞專業(yè)主義;智庫
中圖分類號:G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6-0108-03
一、引?言
近年來,新媒體尤其是社交媒體的迅速崛起強烈沖擊了傳統(tǒng)媒體的生產邏輯和市場占比,傳統(tǒng)媒體新聞人才的跳槽與轉行,《京華時報》《楚天金報》等一系列紙媒的倒閉,使得傳統(tǒng)媒體不得不重新考慮轉型與發(fā)展之路。在這種背景下,傳統(tǒng)媒體不得不考慮在強烈的技術沖擊下尋求嶄新的發(fā)展路徑,以應對技術發(fā)展帶來的產業(yè)變革。
二、數字化時代下的新聞生產
數字化時代的技術更迭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全面滲透到新聞生產中,從內容生產到加工、傳播,改變了傳統(tǒng)的新聞生產模式,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媒介生態(tài),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社交媒體成為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來源
數字化時代的背景下,社交媒體以其獨特的即時性、開放性、互動性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社交媒體上,用戶可以借助圖片、文字、視頻、直播等多種媒介形式進行內容生產、分享和交流信息。社交媒體信息來源廣泛,內容復雜多元,用戶能夠獲得多樣化的信息。牛津大學路透研究所的研究主任Rasmus Kleis Nielsen和Richard Fletcher 通過分析《2017路透研究所數字新聞報告》,得出結論:社交媒體能讓人們接觸到不常用的新聞來源,讓人們獲得的新聞消息更加多元化[1]。首先,社交媒體上用戶話語權被充分擴大,用戶生產內容沖擊了原有的新聞生產模式,在“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新聞專業(yè)人員的角色地位被顛覆;其次,在以Facebook、新浪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平臺上,微博大V利用其內容生產吸引大量粉絲流量,重構社會傳播關系,使得信息傳播呈現“個人中心化”趨勢;最后,社交媒體在重構內容生產的同時分流了傳統(tǒng)媒體的廣告收入,越來越多的資本投入轉向社交媒體,使得傳統(tǒng)媒體的資本投入日益下降,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在國外以Facebook、谷歌為首的社交媒體越來越壟斷信息傳播渠道,社交媒體日益成為用戶獲取新聞的主要來源。
2.新聞聚合平臺構建全新媒介生態(tài)
機器算法的日益成熟使得新聞聚合平臺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機會。以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為主的新聞聚合類APP,利用網絡爬蟲技術和數據挖掘技術,將用戶的瀏覽數據和網絡動態(tài)信息進行整合分析,將海量的、復雜的新聞信息進行分類、篩選,根據用戶的興趣愛好進行實時的個性化新聞推送,為受眾提供自己感興趣的新聞。與傳統(tǒng)新聞媒體不同的是,新聞聚合類平臺的信息多是利用技術從新聞網站上進行抓取,再利用技術進行編排和分類,通過算法為受眾做個性化推送。算法的使用順應了分眾化的傳播趨勢,是數字化新聞生產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在移動媒體平臺,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參與信息傳播,這也使得算法的使用越來越廣泛。而新聞聚合平臺與搜索引擎的結合,也使得用戶自主定制內容、過濾信息的能力加大,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原本由個性化推送而產生的誤判性和滯后性問題[2]。新聞聚合平臺的發(fā)展,提高了內容資源的利用率,也帶來了大量的流量與關注度,構建全新的媒介生態(tài)。如多個知乎大V入駐今日頭條,帶來了大量粉絲和流量,為今日頭條增加了關注度。
3.機器人新聞削減新聞人的主導話語權
機器人新聞在新聞行業(yè)的應用日漸廣泛。美聯社的Word Smith、紐約時報的 Blossom 以及華盛頓郵報的 Heliograf,國內有新華社的快筆小新、騰訊的 Dreamwriter等。機器人新聞寫作實現了新聞生產的自動化,基于強大的數據庫運用算法對數據自動抓取進行加工分析,選擇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根據文本模板生成新聞稿。一方面,機器人新聞寫作使得新聞生產的主體實現了由人向機器的轉變,在減少因新聞記者的個人傾向導致的新聞報道的主觀性的同時,也使得新聞記者在新聞生產中的話語權日漸下降;另一方面,機器人新聞寫作使得傳統(tǒng)新聞生產的采寫編評過程融合在一起,大大縮減了新聞生產流程,解放了新聞從業(yè)者的勞動生產力,提高了新聞生產的效率。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傳統(tǒng)的新聞生產將會遭遇更大的挑戰(zhàn)。數據挖掘越來越精細,受眾分析越來越精準,個性化新聞定制即將來臨,人們即將進入一個“場景時代”。由大數據、移動設備、社交媒體、傳感器和定位系統(tǒng)構成的場景時代,將重塑新聞生產的流程,給受眾帶來完全不一樣的新聞體驗。
三、數字化新聞生產下的傳統(tǒng)媒體發(fā)展路徑
數字化時代的新聞生產帶來一系列技術更迭和業(yè)務創(chuàng)新的同時,也重塑了新聞行業(yè)的生產邏輯和價值理念。傳統(tǒng)媒體的受眾大量轉向新媒體,廣告收入大幅下滑,傳統(tǒng)媒體人才接連離職,傳統(tǒng)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大大下降,不少媒體人對此種情況持悲觀態(tài)度,認為傳統(tǒng)媒體到了一個生死存亡的關鍵期。而在2017年英國發(fā)布的一份主題為“數字發(fā)行能讓閱讀重新煥發(fā)青春嗎?報紙的消費年齡人口”的報告表明,2016年,在18~34歲年齡段的讀者中,65%的人會閱讀紙質版新聞——共217億分鐘,而花在相同媒體網站和APP的時間則為119億分鐘[3]。從這份報告可以看出,英國年輕人在紙質版新聞上花的時間是線上的兩倍。所以,即使是報紙的發(fā)行量大幅下降,多個報紙宣告破產,紙媒復蘇的空間仍然很大。所以,在數字化新聞生產的浪潮下,傳統(tǒng)媒體的發(fā)展之路是充滿機遇的。
1.堅持“慢新聞”理念
2016年英國《牛津詞典》把“后真相”(Post-Truth)定為年度詞匯。“后真相時代”的來臨,是一系列數字化新聞生產下的產物。信息傳播技術迅速發(fā)展使得社交媒體以用戶需求為中心,一味迎合受眾而忽略對事實真相的調查,受眾也因媒介賦權而過分訴諸情感需求,將個人情感凌駕于事實真相之上,致使虛假新聞、反轉新聞層出不窮。以突發(fā)報道著稱的英國廣播公司在2017年推出了“慢新聞”理念,在延續(xù)突發(fā)新聞報道優(yōu)勢之外,致力打造“慢新聞”,以應對虛假新聞的泛濫。“英國廣播公司的‘慢新聞計劃就是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對熱點話題進行深入分析,用可視化呈現對新聞情境進行發(fā)掘和還原,再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精準推送,用更有深度和厚度的內容產品與以‘短平快見長的社會化新聞一決高下”[4]。在國內,《重慶晚報》在2016年年底就推出了“慢新聞”版塊,映象網在2017年推出“慢新聞”欄目,倡導“給真相一點兒時間”,追求新聞真相,求真去偽。“真相可能會慢一點,但永遠不會缺席”。傳統(tǒng)媒體應借鑒“慢新聞”理念,在所有新媒體追求信息時效性而忽視新聞質量的時候,形成一套成熟的編輯理念,在打造時效性新聞的同時,靜下心來打造“慢新聞”,借助互聯網和媒介融合技術,通過多個渠道、多個平臺、多個力量,探究事實真相,打造更有深度和高度的新聞產品。
2.堅守新聞專業(yè)主義
戴維德·卡爾曾歸納出專業(yè)主義五個標準范圍:提供一種重要的服務,既有理論背景又有實踐背景的專門技能,有特別的倫理維度,一般都明確寫在實踐規(guī)范中,有組織和內部約束的規(guī)則,職業(yè)人員要有較高程度的個人自治——獨立判斷權力[5]。關于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定義也包括在這五個標準范圍內。在數字化時代的新聞生產中,雖然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但是新聞行業(yè)的門檻是沒有變的,新聞專業(yè)主義是針對新聞從業(yè)人員的,新聞專業(yè)人員應具有的專業(yè)能力、專業(yè)團隊支持、職業(yè)倫理規(guī)范等是必不可少的。而在社交媒體虛假信息泛濫、網絡民粹主義初露苗頭、“后真相時代”是用戶情感訴求大于理性的時代,新聞從業(yè)人員的新聞專業(yè)主義堅守更顯重要。因此在數字化時代的新聞生產中,新聞專業(yè)人員更應堅守新聞專業(yè)主義,堅持新聞事實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遵守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平衡好公共利益與經濟利益,做一個真正的“新聞人”[6]。
3.利用社交平臺,打造開放式新聞
在社交媒體日益成為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來源的今天,專業(yè)新聞機構的地位變得越來越尷尬。在路透社新聞研究院關于新聞業(yè)信任度的調查中顯示,人們對專業(yè)新聞媒體存在較低的信任度。盡管人們越來越依賴社交媒體獲取新聞,但是由于社交媒體存在算法的驅動、信息的不準確、信息存在偏見或議程設置等問題,新聞專業(yè)媒體的信任度(40%)仍然大于社交媒體(24%)[6]。相較于社交媒體,新聞專業(yè)媒體的專業(yè)性、品牌和內容制作是獲得用戶信任的主要因素。所以,基于用戶的信任度,傳統(tǒng)媒體可以在自身品牌影響力的基礎上,借助社交媒體的更新迅速、信息來源廣泛等優(yōu)勢,打造開放式新聞平臺。英國《衛(wèi)報》在2012年就提出了開創(chuàng)式新聞模式(Open Journalism),將報紙網站作為運營核心,奉行用戶創(chuàng)造內容的原則,讓用戶參與新聞生產,通過開放式服務(Open Service)使用戶參與共創(chuàng)。在數字化新聞生產下,傳統(tǒng)媒體可以借鑒英國《衛(wèi)報》的生產模式,利用好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加強與用戶的互動反饋,通過用戶參與擴大新聞來源和新聞生產,打造用戶參與、用戶生產的開放式新聞平臺。[7]
4.打造媒體智庫,建設傳統(tǒng)媒體智囊團
在國家高度支持智庫建設和數字化新聞生產的大背景下,傳統(tǒng)媒體加強媒體智庫建設是應對新潮流和新技術,走好轉型之路的關鍵選擇。目前我國的媒體智庫建設還處于探索階段,媒體智庫雖然層出不窮,但是存在著內部機制不明確、媒體人才儲備匱乏等問題,因此,加強傳統(tǒng)媒體的智庫建設刻不容緩。一方面,媒體智庫需要更廣闊的新聞視野,借助媒體所特有的新聞敏感性和政治敏感性,打造深度和有前瞻性的智庫選題;另一方面,媒體和智庫應該深度結合,媒體應借助智庫建設,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做好數據分析和信息整合,打造出深度的、有意義的專業(yè)產品,借此打造出自己的優(yōu)質品牌,而智庫借助媒體增強自身的傳播意識和傳播影響力,使雙方價值最大化。傳統(tǒng)媒體應做好這兩方面,加強與智庫的深度融合,提升自身的內容生產能力,由此打造自身的優(yōu)質品牌,提升自身的輿論引導能力,以深度內容壯大自身傳播力,走好傳統(tǒng)媒體轉型發(fā)展之路。
四、結?語
數字化新聞生產背景下新聞業(yè)面臨著一系列機遇與挑戰(zhàn)。社交媒體成為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來源、算法分發(fā)機制的成熟使得新聞聚合平臺飛速發(fā)展、機器人新聞寫作重構新聞生產模式、新一輪人工智能技術正日益改變著傳統(tǒng)新聞生產模式。在這種背景下,傳統(tǒng)媒體要努力尋求突破,堅持“慢新聞”理念,打造深度的專業(yè)產品,利用社交媒體,加強與受眾互動,打造開放式新聞平臺,加強媒體智庫建設,建設傳統(tǒng)媒體智囊團,同時新聞從業(yè)人員堅守新聞專業(yè)主義,做客觀真實的新聞報道,走好傳統(tǒng)媒體的求新之路。
參考文獻:
[1]http://www.niemanlab.org/2017/06/using-social-[JP+2]media-appears-to-diversify-your-news-diet-not-narrow-it/.
[2]王維佳.專業(yè)主義的挽歌:理解數字化時代的新聞生產變革[J].新聞記者,2016(10):34-40.
[3]https://www.journalism.co.uk/news/report-18-34-year-olds-spend-more-time-With-newspapers-in-print-than-online/s2/a714329/.
[4]“慢新聞”緣何有機會火起來[N].人民日報,2017-06-26.
[5]Carr,D. Professionalism and Ethic in Teaching,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23.
[6]http://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our-research/bias-bullshit-and-lies-audience-perspectiveslow-trust-media.
[7]吳飛.新媒體革了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命?——公民新聞運動與專業(yè)新聞人的責任[J].新聞記者,2013(3):11-19.
[責任編輯:楊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