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睿
摘?要:盤點近幾年中國電影市場上“炙手可熱”的票房頭牌和“熱搜話題”電影,其中以社會重大新聞或以“微博話題”事件為素材原型改編的電影異軍突起,不僅搶占了輿論的勢頭,在票房上也獲得了可觀的成績。而在該“暖流”下的中國電影市場,似乎在完成著某種融合和突破,本文以《人山人海》和《追兇者也》為例,言說其背后的“暗流”涌動。
關鍵詞:真實事件;商業電影;電影市場;大眾文化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6-0119-02
一、新聞素材改編電影的現狀
《人山人海》(導演:蔡尚君)與《追兇者也》(導演:曹保平)兩部影片都是基于2007年“貴州水城縣五兄弟萬里追兇一案”改編而來。而兩部影片的敘事風格、敘事視點、時空設置以及鏡頭語言卻截然不同,前者大量長鏡頭段落的使用、灰暗壓抑的影調、敘事視點單一使得影片難以迎合國內大眾的審美需求;而后者段落式的敘事、詼諧的情節設計、荒誕風格呈現,以“荒誕現實主義或黑色犯罪懸疑片”的名號加持,使得該影片更適合國內電影市場。
《人山人海》作為2011年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的“銀獅獎”而一躍成為年度爆冷片,卻在國內反響平平。然而五年之后曹保平執導的《追兇者也》,卻在同期《大話西游3》《反貪風暴2》《七月與安生》等一系列熱賣電影的擠壓下仍收獲了不俗的票房成績,成為了“豆瓣2016年度的華語高評分電影”。當然,這受到了國內電影觀眾的口味與需求、發行方運營、演員效應等因素的影響,然而票房并不能作為衡量一部作品好壞的標準,值得一提的是兩部電影的不同結局所帶來的思考,即以新聞事件或熱門話題事件為原型的改編電影,可以走向“電影節”,也就是以一種“藝術片”“紀錄風格電影”呈現,另外一個方向則由商業片的模式制作完成。前者除了在威尼斯電影節亮相以外,并未獲得更多成功。與之相反的是,后者因其作為商業片的成功運作,而贏得了票房與口碑。然而,兩者于電影市場中不同的“結局”值得討論,當新聞素材或事件是否以商業片制作模式來改編,這一選擇是至關重要的。
這一現象即以新聞改編而大獲成功的佳作或人氣電影,是近兩年中國電影市場上的“亮眼”表現。例如,林超賢導演根據2011年湄公河大案為原型制作的《湄公河行動》將高票房和高口碑納入囊中,而后,其根據中國海軍蛟龍突擊隊為原型制作的《紅海行動》更是獲得了奇高的票房收入和熱門話題,一時成為年度熱門影片。由林超賢金牌制作團隊的第三部根據“真實海上救援”為素材的改編制作,即將在2020年上映的新作《緊急救援》,或許會成為年度票房的角逐者之一。同樣,《烈火英雄》《中國機長》,以及2018年上映的《我不是藥神》等影片都是根據新聞事件改編的電影且都獲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
一系列的新聞素材為“底料”制作的電影似乎都獲得了不俗的票房和口碑,而這一“電影現象”的浮現絕非偶然。與此同時,從一系列新聞改編電影的出現,可以看到在電影市場上一種新的電影生成模式顯現,同時在此熱潮背后裹藏著中國電影市場上新的活躍因子。
二、電影市場內部新因素的出現
筆者認為,當前電影市場已然呈現出新的“活躍因子”,一方面是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媒體/自媒體的突起與壯大,將新聞事件托以強勁的動力納入文化市場,如戴錦華所言:“粉絲、同人文化早已被納入了文化工業之中,因此我們不再能簡單地區分文化產品產業鏈的上下游、生產者與消費者、作者與讀者……英文中的一些新詞,如playbour、prosumer,即我們所謂的數碼(游戲)勞工、生產-消費者也因此出現” [1]。現今的電影制作對于“網絡熱搜”“輿論熱點”已然無法回避,一定意義上是否影迷=網民,這或許值得吟味。這一新的文化群體是電影、電視劇等影視制作方所無法忽略的重點“關懷對象”。在此意義下的電影市場自然也與網絡空間捆綁/聯姻,而新聞事件/“熱搜”話題這一滿足眾人胃口的大餐自然成為了爭相開刀的“網紅菜品”。
另一方面,在主旋律電影的熱映下,在“去娛樂化”的背景下,電影觀眾的口味不斷發生變化,從追求“玄幻”“搞笑”到“生活真實”“黑色幽默”,實則進入新的“娛樂”時代與“消費”時代,姑且稱為娛樂時代的“高級階段”,在兩股勢頭的呼應下,內地導演似乎尋找到新的策略/捷徑,即在商業片制作與新聞事件/熱搜話題的融合,或曰披上新的外衣,而這一趨勢是否可延續或可看好,儼然是亟需探討和深思的。換個角度理解,商業電影的演進與蛻變其實或多或少地被受眾/觀眾所左右,從這個層面恰恰印證了吉爾·內爾姆斯所言說的:“觀眾之所以能被影片所吸引,一般都是出于敘事、類型和明星期待有關的相似理由——這些都在某種程度上通過該影片事先的‘允諾從總體上確立了下來……電影的運作往往會激活一種為觀眾中每個人熟知的程序系統——不管我們將其稱之為認知程序的運作也好或是運動感覺機制也罷” [2]。
與此同時,如《人山人海》,并未完全以商業電影制作模式運作的電影,或許是另一個側面的反映。換言之,一方面當“事件”電影走向商業化的制作道路,獲得高票房、高人氣;而在另一方面,由獨立導演操刀的非熱門電影是否會有充足的生存空間。當觀影口味重新被滿足,新的文化群體是否已然被重新“塑造”,也許這一問題是中國電影市場所遮蔽的新的問題。借用戴錦華所言“人們在有意無意間忽略的,正是不同脈絡間的大眾(小眾)文化已經以資本為中介多重互動并漸次融合、再度分層,其社會功能角色已經由填充真空,構造飛地,發展為自覺且有效地承擔起新主流意識形態的建構,直到印證了新的社會文化霸權的全面確立”[3]。于此,當觀影大眾新的需求得到滿足或成為主導的同時,勢必會推動新的文化群體再形成與完成。以新聞或“熱搜”話題為素材/原型的電影(或影視)的制作改編,只是主流意識形態、電影市場、觀眾三者之間的“調和”效果,而非現在炙手可熱的眾多電影的討論/評論中,將一系列中國電影戴上“現實主義”“首部現實主義”等帽子,并非是否定或質疑這一現象的正確與否,而是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此類電影作品。
三、結?語
總的來說,當下的新聞改編電影大多是商業電影的一種新形式,即借用“真實”事件的外衣,其內核仍然是不變的傳統類型片的敘事模式和電影語言,然而這一策略的成功,勢必會對觀眾的審美判斷產生一定的影響,即對“現實主義”誤讀的產生,這是需要警惕的一點。當然也需要其他非商業電影導演在新聞改編這一道路上進行更多的探索,使得新聞改編電影類型片走向多元化的道路,而不至于處于被電影市場冷落的尷尬局面。
參考文獻:
[1]戴錦華,王炎.返歸未來:銀幕上的歷史與社會[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264.
[2](英)吉爾·內爾姆斯主編.李小剛譯.電影研究導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203-204.
[3]戴錦華.隱性書寫: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295-296.
[責任編輯:楊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