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記者于海軍
三子的“紅”有點意外,早年出海打魚,為了打發時間,他將漁民生活寫成網文,一時間小有名氣。此后,在快手尚未流行的2015年,他就將每天的捕魚情景拍成短視頻,沒想到意外圈粉,無意間成了海頭鎮快手直播的“第一人”。
直播賣貨,三子很專注,為了吸引人眼球,他動作夸張,代入感很強。白天發快遞,晚上做直播,一個人忙成了別人眼中的“瘋子”,沒多久他的腰包鼓了,收入是打魚時的好幾倍。于是開始有人效仿。
“后浪”不斷涌現,粉絲蜂擁而至,海頭鎮海鮮電商經營戶很快超過了2000戶,2018年網上交易額達13億元。隨著客戶的需求猛增,經營者售賣的海鮮由自產自銷發展成工廠提貨。配套產業也在網紅經濟中汲取養分,全鎮規模以上生鮮加工廠由個位數發展成兩位數,物流從兩三個快遞員攬件發展到一天發出幾十萬個包裹。
新鮮感是網紅們公認的法寶,誰有個新點子、新招數效果不錯,隔天就會有大批人效仿,同質化競爭之下,主播之間的競爭也逐漸演變成互嗆和灌水,行業背后的陰影鋪展開來。
這幾年,海頭鎮被標上了各種標簽,“幾萬粉絲就能賺幾百萬”,類似的傳言不脛而走,而實際上十幾萬粉絲的主播在當地都未必能撐得下去。真正賺得盆滿缽滿的還是少數。本地人說,有些跟風者堅持不住,只能回歸以前的生活。
采訪中,多數人并不認為自己是網紅,常說“我就是個賣貨的”。 越來越多的人還在邁出直播這一步,而對于那些非頭部網紅而言,他們也想做出新的嘗試和改變,卻謹小慎微,生怕精心積攢的人氣化為烏有。甚至有人擔心,哪天大家對直播厭倦了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