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陳荔
曾有人預判:直播帶貨,在4G時代孕育,在5G時代開啟全民模式。新冠肺炎疫情來襲,直播火爆,預判成真。
明星、企業家、網絡紅人及眾多素男素女,紛紛涌至云端,開啟直播帶貨模式,特別是今年“618”電商節期間更是勢不可當。地方也對直播經濟寄予厚望,多地出臺行動方案,搶灘“直播電商之都”。
直播帶貨開啟全民模式的同時,也伴隨諸多問題:一些主播選品時,只看產品“好不好賣”,甚至為博人眼球夸張表達,使用“極限廣告詞”引導沖動消費。有的商家售賣偽劣商品后,立即下架商品、拉黑用戶,導致消費者陷入維權困境。一些平臺支付和訂單跟蹤系統不完善,退換貨難以保障……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萬物可直播,人人能帶貨”的時代,但當須明確,直播經濟不能代替線下消費與傳統電商,更不是刺激經濟發展、帶動就業和收入的唯一途徑。
如何讓直播經濟遠離“開播賣貨,下播甩鍋”困局?《視頻直播購物運營和服務基本規范》和《網絡購物誠信服務體系評價指南》將于7月開始執行,直播經濟或將開啟發展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