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航短、充電樁少和充電時間長一直是新能源汽車使用中的3個痛點,隨著大容量電池的運用和國家大力推進充電樁網絡建設,前兩個問題已得到極大改善。
但充電時長始終是其發展中的瓶頸,即便是快充樁,低電量新能源汽車充滿電也需半個小時,為破解充電時長難題,興建換電站成了一個突破口,通過直接對新能源汽車電池進行更換,可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困擾。
6月11日,北京的哥張師傅告訴《民生周刊》記者,自己駕駛的新能源汽車能充換兼容,閑時可以在小區內充電,如果活兒多時就臨時找一家換電站,幾分鐘的時間就能換好,“很快,這樣就很方便,不然充電很耽誤時間……”張師傅說。
北京花鄉二手車交易市場內,鮮有新能源汽車交易。圖/于海軍
據統計,國內大約70%的新能源用戶沒有固定停車位,只有40%~50%的新能源汽車用戶能夠安裝專屬充電樁,充電設施的建設速度遠遠落后于新能源車的增長速度。
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高達381萬輛,目前年產銷已達百萬輛體量。而與之相應的是,新能源補貼新政后的用戶購買意愿。有數據顯示,自2019年6月補貼新政推出后,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受到明顯影響,2019年以4%的跌幅創下近10年來的首次下跌,到今年4月份跌幅才有所收窄。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在“新基建”內容中將“建設充電樁”擴展為“增加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這也是“換電站”建設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政府鼓勵換電模式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用戶購買成本,進而拉動新能源汽車消費。當下換電模式應該可以快速進入對私市場,因為這能夠解決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事實上,國家認可換電技術與換電模式,旨在更好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熟。
不僅如此,還有業內人士認為,換電模式有助于提升電池安全。相較于整車充電模式,換電則是有序或可控場景的充電模式,比如換電模式中充電的功率很小,則可避免因大功率損壞電池或引發安全隱患。
然而,不少車主也表示,電池拆卸有其風險。也有部分專家表示,不同于手機電池的體量,換電池會增加電池與車輛連接的結構不穩定性風險,電極插頭易磨損打火花,產生安全問題,并且頻繁搬動電池會對車架造成損傷。
對此,《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在換電方面車企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在每次換電時都會做電池和整車電氣系統檢測,以確保整車和電池始終處于最佳狀態。不同于充電樁,換電站則可以通過遠程控制。
當然,還有車主擔心自己的車輛在換電時會遭遇舊電池、壞電池,對此專家認為不必擔心,目前國家的監控平臺要求車企每換電一次要報電池的編碼,這相當于一個實時更新的過程,只要電池包在網絡內,就可以溯源。
目前,有些車主認為,換電站還較少,而城市內的充電樁分布更廣,車輛沒電后開去充電順便吃飯、購物,并不耽誤多少時間,相比充電樁,換電站更換電池的費用至少要高出三分之一。
事實上,目前只有少數車企正式布局換電站,而且不同車企的換電站不能共享。此外,換電站建設、運營成本相比充電樁更高,使得換電站的可盈利商業模式還處于探索之中。換電站的技術已經趨于成熟,目前主要的限制是建設成本和商業化運營,前者通過資本引入可以解決,后者需要車企繼續深耕以用戶為核心的服務模式。
充換電網絡因其高規模、高增長屬性,正成為汽車新基建布局的重點,同時帶動上游充換電模塊和功率器件產業的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專家王貴麟指出:“要充分考慮技術升級的可能性,同時在高頻場景和重點區域先行布局,這樣才能實現新基建的有效投資,因此充換電網絡會得到較快發展?!?/p>
據了解,過去換電站只是少數車企布局的項目,今年換電站的地位已經等同于充電樁,享受同等甚至更高的政府支持力度,尤其是納入新基建后,地方政府投入、金融機構的介入和社會資本的參與,會激發換電站市場活力,“如今,不僅一些知名車企正在積極參與換電站建設,其他車企也開始向這一領域布局。擁有充電、換電兩種模式的新能源車,一定是未來新能源汽車的趨勢?!毙履茉窜囐Y深銷售李明慶表示。
在采訪中,對于換電模式的應用,多數司機普遍持贊成態度,少數司機擔憂換電造成用車成本增加。專家表示,換電模式最容易實現商業化的領域在出租車、網約車和特種車輛,目前市場存量規模就有數萬輛,而未來的增量空間一定將私家車納入進來。
某新能源車車企負責人姜先生表示,目前的換電模式雖然得到了國家政策肯定和支持,不過對于換電模式同樣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就意味著大量的資金投入,而在當下,實力較大的新能源車企在進行換電站的建設和推廣,并且更多是針對自家車型進行換電,可見整個行業還需要政策引導,以及規范換電模式標準。
在今年兩會期間,工信部部長苗圩提出,將繼續加大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各類充換電設施互聯互通。政府工作報告則將“建設充電樁”擴展為“增加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
王貴麟指出,僅出租車和網約車市場,換電模式規模即可達900億元左右,發展前景廣闊。在政策扶持下,換電模式落地速度將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下一個“風口”也將日漸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