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菁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提出,要把云南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譜寫好中國夢的云南篇章”。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云南各民族優秀文化,依托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民族文化節慶活動的策劃及舉辦,努力推動并形成具有云南濃厚少數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及愛國主義情操。在感受民族文化魅力的過程中,陶治師生情操,豐富師生課余生活,構建云南中小學幼兒園及大中專學校良好的校園文化,増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我中華、愛我家鄉的情節,激發孩子愛祖國、愛家鄉情感,進一步增強各少數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西雙版納州有12個少數民族,分別為傣族、哈尼族、瑤族、漢族、壯族、彝族、景頗族、基諾族、苗族、佤族、回族、拉祜族,少數民族和藝術文化資源豐富:傣族飲食文化、傣族節慶日、傣族貝葉經、傣陶、服裝、傣文、傣語、舞蹈,傣族的傣錦、傣陶制作,愛伲族、布朗族、拉祜族、基諾族歷史悠久的茶文化,拉祜族的主要節日拉古擴、火把節、嘗新節,佤族的壁畫,哈尼族歌舞,哈尼原始說唱藝術……無不閃爍著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光芒,哈巴更是遠古時代保存至今的人類最早的文學樣式,是原始藝術的活化石,是哈尼歷史、生活和勞動的產物,是哈尼古老的歌。
2018年5月我有幸到昆明學院學習“云南省第三屆民族團結教育創新活動”民族節慶的策劃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認真聽每一位專家的講座,希望能更好地把學習內容實際運用到幼兒園里。我們幼兒園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孩子”的辦園宗旨,不斷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奮力拼搏,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代代傳承。傣族節慶文化是傣族歷史傳統文化的縮影,展示了傣族的生態文化、圖騰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工藝文化、水文化和詩歌、繪畫、文學、藝術、體育等等,是中華民族絢麗多姿的節慶文化花叢中的一朵奇葩。傣族重大傳統節慶有“桑堪比邁”(潑水節)、豪瓦薩(守夏或入雨安居,俗稱關門節)、奧瓦薩(出守夏或出雨安居,俗稱開門節)等。
為更好創新發展幼兒民族文化的傳承,我不斷積累經驗、探索實踐,策劃了幼兒園與當地民族特色相結合的教育活動。如在每年的一年一度的潑水節活動中,為了讓孩子們了解傣族潑水節的來歷,體驗傣族節日的快樂,從小培養幼兒愛家鄉的情感。我們還以傣族服飾、音樂、飲食、特產等方面為主線,開展潑水節主題系列教育活動:
活動一:“金孔雀影院”電影放映
動畫片《潑水節的傳說》、《孔雀公主》,電影《小象西娜》。
活動二:民族文化傳承活動
邀請家長、民間藝人,每班3-5人開展民族手工藝品(傣族剪紙、制作水燈、水果雕花、縫制傣包、丟包、民族服飾、傣語學習、民族歌舞等展示活動,全園幼兒參觀、體驗學習。
活動三:民族美食趕擺
每班邀請3-5名家長到園展示各類傣家美食:傣家舂年糕、珍珠米粑粑、包燒,制作菠蘿飯、米涼蝦等,全園幼兒參觀、品嘗。
活動四:潑水狂歡
幼兒在園和教師、小朋友一起潑水慶祝。
活動五:潑水歡歌慶祝活動
由家長、老師、部分小朋友共同參與表演。
為了弘揚民族文化,從小萌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讓幼兒更深刻地體驗本土民俗文化風情,讓身處西雙版納的我們,帶著孩子一起去領略內涵豐厚的民族文化,感受民族文化濃郁的文化魅力,幫助孩子深入了解民族傳統文化,提高孩子對民族文化的感悟與喜愛。我園結合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本著培養幼兒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欣賞美、表現美的能力,設計開展了《美麗的傣紙》和《傣秀——制作傣包》活動,發掘家鄉的優秀傳統文化,學習體驗并動手制作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產品,爭做非遺的小傳承者。
充分利用身邊獨有的民族文化資源,裝飾著我園的室外環境、班級室內環境,園內隨處都可以看到家鄉的民族文化特色,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使幼兒潛移默化地接受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以激發幼兒對本土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
除了大型節慶的策劃外,我園還注重從民族傳統文化元素中汲取部分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民族區域材料投放在區域活動中,室外活動區域有民族體育游戲斗牛、投竹標槍、踩高蹺、打陀螺、滾鐵環等,各班級開展的班級區域活動有:舂黃瓜、傣語、菠蘿飯、手撕牛肉干巴、基諾語、傣族剪紙、豪啰嗦等,孩子們都積極參與活動,不但有助于孩子身心發展,還能激發孩子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豐富多彩的民族教育活動既貼近孩子生活,又能較好激發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多種民族傳統表現手段,促進孩子多元智能的發展,更好地拓展民族傳統教育的視野。我們幼兒園從小培養幼兒愛家鄉的情感,為營造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氛圍,建設富裕美麗開放幸福的西雙版納,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奠定幼兒基礎。
民族是歷史上形成的,具有不同范疇、不同層次特點的人類社會群體。在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和社會生活中通過系統策劃組織舉行的一系列民族文化活動即構成“民族節日”。少數民族文化能否得以順利傳承取決于年輕一代能否接受并認可本民族文化,主動傳承本民族文化。在學校教育期間,通過系統的民族文化知識傳承,能幫助青少年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接受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形成本民族的文化觀念、意識形態以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
同時,文化傳承是文化的生產與再生產,是對人的教育和再教育。青少年兒童強烈的創新意識能夠讓民族文化得以創新發展,而并非局限于簡單的復制和傳播。
通過校園民族文化節慶活動的開展,可以加強青少年兒童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傳承。目前我園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教育以及對于民族文化的“活態傳承”很重視,加強開展全省各級學校民族文化節慶培訓,正是為了培養弘揚民族文化、豐富校園生活的人オ,也是為了達到教育扶貧、精準扶貧,從根本上解決民族教育短板的目的,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