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雪華
網絡語境下的學習,有利于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者的能動性,點燃學習者的創造性。同時,學習者需要有一個強大的資源平臺作為支撐。當前,“學習強國”App就是一種能提供科學、海量、免費、綠色的圖文和音視頻學習資源的富媒體。
是不是“學習強國”上的所有資源都可以直接使用,完全照搬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結合教學實踐,筆者發現“STUDY”模式可以較好地梳理分類出不同的資源,滿足不同學習個體、學習方式、學科內容的要求?!癝TUDY”由“S-T-U-D-Y”五個字母組成,既有“學習”的意思,在模式中也可以表達為:“S”即Systematicness(系統化),“T”為Talented(能力化),“U”是Useful(有效化),“D”意Datifying(數據化),“Y”表Yarage(可操作化)?!癝TUDY”模式,即分別以系統化為中軸線、能力化為基準線、有效化為生命線、數據化為輔助線以及可操作化為延長線,通過五線并舉,依托“學習強國”富媒體,構建能直接利用現有的、間接使用再生的、開發采用原創的和推廣運用優質的“四用”學科資源,指導學生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和技術展開綜合實踐活動。
一、系統化(Systematicness)是中軸線,主題整合穿針引線
學習強國平臺現有資源涵括多領域、多學科知識,滿足在線學習的資源擴充需要。但在浩如煙海的素材中,如何快速篩選出有效的綜合實踐活動所需要的資源呢?為此,把資源系統化整合是關鍵。
1.突出主線,主題統領
在繁復的素材庫中,以主題式分類整合資源,就像是一條中軸線般串聯同類的知識點。只要確定了主題,就能夠在學習強國中把與之相關的信息通過檢索方式查找出來。例如在開展“獨具一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我們緊緊抓住核心詞“面”,組織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探究。比如語文的“見字如面——美文中的那一碗牛肉面”,數學的“面面俱到——長方體分割增面”……將“面”立體化、主題化、具象化、學科化,我們可以通過這條主線延伸出很多有趣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能貫穿串聯把其它相關的課程融合起來,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2.整合資源,學科協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和其它各學科領域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二者既有機融合又各有特色,既有獨立性又緊密聯系。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是要以整合中心的方式,糅合多種資源,打破學科壁壘,達成學科協同學習,服務項目式課程的推進。例如,在引導學生對“壓歲錢的使用”這個專題探究時,我們可以模擬制定一份理財投資方案,借助“學習強國”中相關視頻和案例,結合語文的調查訪問、數學的統計整理、信息技術的數據分析等學科知識,引導學生主動根據主題探究實踐,找到課程生長點,重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二、能力化(Talented)是基準線,提升發展搭橋牽線
“STUDY”模式是以教師專業能力發展,學生學習能力提升,以及課程多元發展為根本目標。故此,能力化提升是一條基準線,以學生、教師、課程的發展作為參照點,推動有效的資源構建。例如,學生要探究“紙與我們的生活”,如果只是給孩子們推介一些紙的來源、材質、用處等淺層的知識,不是探究課程需要的核心素材,幫助作用顯然不大。在“學習強國”平臺中,有關“紙”的資源對于教師指導活動開展是很有裨益的,也能推動學生了解探究,起到搭橋牽線的作用,讓活動扎扎實實地開展起來。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觀摩紙的力量的實驗,如紙橋的承重測試、紙房子的3D多維空間展示等,讓學生有直觀認識,再開展實地實驗測試,和學生一起做相關的數據采集,這樣的探究才能推動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教師專業的研究和課程的實際開展。
三、有效化(Useful )是生命線,資源構建細針密線
構建有效化的資源,是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蓬勃開展的生命線,而把“學習強國”里相關的資源細化后分類整合,是有效化的關鍵。
有效整理“學習強國”這個平臺里強大的資源,可以細化分解為“四用法”。
1.直接利用現有資源,激發探究便捷化
“學習強國”中與教育相關的各類資源包羅萬象,免費使用。對于實時檢索出來的資源,只要是符合探究需求的,都可以直接下載,也可以在線播放,或者復制鏈接分享資源,這樣就非常便捷了。
例如,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成為舉國關注的熱點,如何把疫情變為教材,變成資源,變成課程,讓學生有所思、有所做、有所悟、有所得,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如果以“防病毒口罩的設計與制作”作為綜合實踐活動探究的主題內容,那么對“防病毒”“口罩”“設計與制作”這些關鍵詞進行檢索,特別是在“綜合實踐”板塊中,相對于小學生探知的訴求會更精準,再從相關資訊中篩選出與主題相關的資源,這樣就更有的放矢了。
2.間接使用再生資源,促進探究多樣化
如果只是把“學習強國”的資源進行復制、粘貼、保存和打印,那么這些素材僅僅是淺層的、原生態的,只能激發我們對探究的興趣。只有對現有資源進行重組和再生,復合加工成我們需要的有效資源,才能促進探究活動的多樣深入。
對“學習強國”的資源再生,集中體現在素材資源的回復、評論上。通過這些方式表達的觀點既是閱讀、觀看和學習后內化而成的感想、感悟,同樣是再次學習的新生資源、次生資源。例如,在研究“疫情下的地球村生活”的主題時,我們可以在“學習強國”上找到很多關于不同文化背景、意識形態的國家在疫情之下的應對策略資源。要學生真正理解其中的背景,除了指導他們閱讀原材料,還可讓學生看素材下面的評論。對于外國的聲音我們兼聽則明,也要引導學生有自己的思考;對于本土的觀點我們的共鳴更多,也不要人云亦云;最重要的是組織師生開展評論和回復觀點,深化自己的思考。這樣再生的資源就更多樣化、多元化了。
3.開發采用原創資源,推動探究個性化
“學習強國”中雖然有海量的資源可以使用,但是不同的學生情況、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教學方法,也會有不同的資源需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本地特色、校本需求、學科特點、學情分析等因素整理并生成原創、個性化的資料,滿足這些不同的需求。
例如,在開展“我家陽臺的那道風景線”的探究活動中,網絡平臺上很難找到烙印了自家專有特色的資源。因此,我們需要開創自己的原創資源。我們在班級內部建立一個關于“我的秘密花園——多肉植物的小世界”的實踐活動課程公共的論壇,上傳有關多肉植物的種類、栽種、圖片、寓意等資料為學生奠定知識儲備,學生們繼續對這幾類資料進行了探討,可以寫成觀察日記、圖片美篇、小視頻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們參與意識增強了,學會了該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搜集、整理、運用資料,更懂得如何對資料進行創新和應用,真正做到資源的為我所用,落實了創意物化。
4.推廣運用優質資源,實現探究最優化
“學習強國”也是一個新生的、成長型的富媒體,它的資源也在不斷地擴充和生成。實踐探究中優質的、原創的、物化的資源,我們也可以通過上傳的方式進行推廣、輻射,實現這些資源使用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在“粵來越好——家”主題研究中,學生通過廣州的歷史淵源、飲食文化、民俗特色等方面,結合自己家的家風、家譜、家姓、家訓、傳家寶等內容進行系列探究……這些資源兼備本地風情又具家族特色,是別處的資源所無法取代的,而且這些資源既有個性也有共因,既含過去又見未來,把它們推廣出去是能激起大家的共鳴和思考的。
四、數據化(Datifying)是輔助線,網絡鏈接線上線下
我們借助網絡的即時、遠程、互動的特點,鏈接線上線下兩種學習方式,注重實時資料的更新、評價數據的反饋和互動信息的溝通。在“STUDY”的模式中,利用“數據化”管理和網絡學習,體現綜合運用數學、信息技術等多門學科知識,以及3D打印、AI智能、各式便捷小程序等,還可以借助“學習強國”中的“AI小課堂”,把“AI”元素引進綜合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現實場景中通過虛擬、安全的方式,充分觀察、思考、實踐,學習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感悟到綜合實踐課程的魅力。
可見,我們善于利用數字化的探究方式,就可以達成線上線下的數據交融,突破時間空間壁壘,達成多元的、多維的實踐與溝通。
五、可操作化(Yarage)是延長線,評價延伸無限可能
資源的有效性都在于是否可操作上。只有可操作的、可使用的資源才可能是有效的、有意義的。
我們通過“STUDY”模式源把從“學習強國”整理的資源,利用到實踐探究中,通過評價和反思,推動再生性、原創性、推廣性的資源包開發,促進新課程資源的應用和再生。例如學生對故宮很感興趣,我們通過“學習強國”上的“600歲故宮云直播”,足不出戶地感受三條不同路線串聯出美好的故宮。學生通過全景式觀看和借助解說,深入了解故宮的方方面面,然后借助查閱資料等方式,就每一個感興趣的課題深入研究,再把他們的探究所得,以網絡傳輸的方式即時分享成果和獲得他人的評價和建議,憑借這些再生資源,不斷調整和優化自己的創作,實現資源和成果的最優化。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