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操
高中議論文寫作與其說是戴著鐐銬跳舞,不如說是在寫作中實現自我認同,只不過此認同是被動的,甚至可以說是不情愿的。近些年來,我國的高中作文寫作生態惡化,“虛假寫作”層出不窮,假大空、政治小論文式的作文范式成為考場作文司空見慣的現象。此現象的原因淺層次地挖掘可歸咎于學生的文風不正,“可這只是看到了問題的表層,這是不可能單靠轉變文風的呼吁可以根本解決的!”在榮維東看來,“要寫出真實真情的文章,必須擁有或者營造出那樣一種真實的情景或者氛圍來?!?/p>
一、對青年身份的認同
對于青年,喪失身份的寫作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長期以文章為中心的寫作教學造成的惡果。以文章為中心的寫作強調學生對教師提供的課文或范文的模仿。其理論來源是行為主義心理學,機械的模仿以及被動的重復,學生成為輸出組裝文字的工具。何來自我身份的認同可言?不可否認,課文和范文有其模仿的價值,但是這種模仿忽視了文章作者的身份以及所處時代背景,刻意的模仿只會讓學生逐漸喪失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學著一股極其老成的腔調說著正確的廢話。
蘇軾曾在給侄兒的信中寫道:“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汝只見爺伯而今平淡,一向只是此樣,何不取舊日應舉時之文字看,高下抑揚,如龍蛇捉不住,當且學此,只書學亦然,善思吾言。”這讓人想到余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所說:“現在他即便寫詩作文,也不會追求社會轟動了。他在寂寞中反省過去,覺得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華外露,缺少自知之明?!鼻嗄晖吹教K軾的反省,而忽視了他年輕時這種追求轟動、才華外露恰恰正是他作為青年時代應有的姿態。設若蘇軾在青年時代未經磨礪就懂得收斂、故作深沉,為人世故圓滑,何來黃州時期的三篇名作的橫空出世?
因為經歷,所以懂得。當下的青年卻是不曾經歷,已經“懂得”。虛假寫作大行其道也就不難理解了。此種現象已經引起了命題人的重視,以近幾年全國卷為例,命題人已經在或明或隱中強調寫作的身份意識。如直接強調以青年身份寫作的有2018年的1卷要求以“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的“世紀寶寶”為2035年的18歲青年寫一封信。2019年2卷要求從多則任務中選擇一個,“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完成寫作”。未直接要求,而是隱含在其中的有2016年2卷“從自己語文學習的體會出發,比較上述三條途徑,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此處的“自己”毫無疑問是正在通過高考走向大學的青年。與之類似的是2017年3卷以“我的高考”作為副標題談對高考的認識。2017年1卷要求“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既然是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實現特定語境下的交際寫作,那么作為寫作者必須通過青年的身份揣摩“外國青年”的所思所想,以便實現交際的順利進行。2019年卷1要求面向本校學生作“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主題演講,“面向本校學生”已經強化了演講者的身份意識,必須想青年之所想,才能實現演講與被演講者的互動交流。
由此可以窺見當下對于寫作的要求需要喚醒青年的身份認同,這種身份認同建立多種立場之上:第一是確定作為十八歲青年應有的立場是建立在對未來樂觀自信,不灰色,不圓滑、不迎合,說不適合自己年齡的話;第二是確定情景設置的立場,在交際語境的寫作過程中,作者能否認同自己的交際身份是交流能否開展的前提,而在當下的命題背景下,這種交際身份往往是青年。
二、對寫作動機的認同
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在《我為什么寫作》一文中談及寫作的四大動機,即“純粹的個人主義”“美學的熱忱”“歷史責任感”“政治目的”。所謂的“純粹的個人主義”即“期盼以聰慧著稱、為世人津津樂道、青史留名、在小時候瞧不起你的大人面前揚眉吐氣等等”。這一寫作動機即使在高中學生寫作過程中也起到很大的驅動作用。正如優秀的詩歌創作需要情感作為觸媒一般,寫作也需要觸媒。令人遺憾的時,當下高中生的寫作在分數的脅迫下,最初的寫作動機漸漸消逝,更不用說對此種創作動機的認同。
構建高中生對創作動機的認同感需要建立在表達的欲望之上。首先需要培養其家國情懷,面對社會問題有急于表達自身觀點的渴望。其次是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這種責任不僅僅針對青年的擔當意識,更應該注重學生為自身的表達負責。為了得到讀者的認同,為了減少論證的漏洞,需要帶著強烈的責任意識去由果尋因、刨根問底,為了尋找對觀點的支撐而去尋章摘句、為了避免漏洞而對觀點進行批判。
與作家的創作不同,高中生的寫作在激發自身創作動機的基礎上,還需要考慮到命題人需要的寫作動機,即命題人的價值傾向。忽視了這一點,寫作往往成為自我欲望無節制的宣泄。命題人需要的創作動機往往會在寫作任務要求中有所顯現,有些則暗含其中。以2019年深圳一模作文為例:
點擊鏈接就可以閱讀美文,打開圖片就可以欣賞風景,掃碼支付就可以購買時裝……科學的發展使成果的共享變得更加便捷。只是,我們仍然很難共享寫作者的思考,攝影師的體驗,設計師的匠心……這些仍然屬于獨創者獨有。
對于國家而言,你可以共享別國科學發展的成果,只是很難共享他們獨有的關鍵核心技術。因為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
我們生活中并不缺乏“共享者”,同時,新時代的中國呼喚著更多的青年人成為某一領域的獨創者、獨有者。因為,有什么樣的青年,中國就會有什么樣的未來。
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感悟或思考?請根據材料寫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
出題人明確提出當下時代不缺”共享者”,同時時代呼喚“獨創者”。為了深入說明這一點,還在后面進行了原因分析。單從學生的創作動機看,學生并不排斥對“共享”的認同,畢竟學生從“共享”中受益頗多。但面對命題人的價值傾向,同時結合當下時代背景,有“中興事件”作為背景,命題人的良苦用心由此顯現。與其說是讓學生的寫作動機向命題人妥協,毋寧說是自身創作動機在命題人的價值觀引導下得到升華。學生由贊同“共享”的個人化傾向轉向擔負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的“獨創”上,有此動機,寫作也就不會陷入痛苦應付的泛泛而談。
三、對理性思維的認同
受傳統思維方式的影響,中國學生喜歡調動感性思維思考問題。論證過程傾向于使用類比論證、比喻論證這些重形象的論證方法。而相對比較嚴謹的演繹論證則不被重視。同時在論證過程中謬誤不斷,常見的有類比不當、訴諸權威、訴諸無知、稻草人謬誤等等,概而言之,都有感性思維過度參與的痕跡。然而“有效的思考者是對自己的精神生活施加控制,引導自己的思維而不是受其控制,在他們檢驗并證實任何思想觀念(即使是他們自己的)之前,拒絕對其予以認可”。而這種“有效的思考”正是對理性的認同,即對批判性思維的訓練。這種批判既是對對方觀點的審視,承認其合理性,否定其片面之處,同時也是對自身觀點的檢視,發現并彌補漏洞。
對理性的認同是建立在訓練自身批判性思維的基礎之上的?!芭行运季S是一種追求合理、公正和創新的現代思維方式,不僅具有價值性,還有工具性一面,既能培養學生尊重、理解、包容與創新的現代人格,也可培養學生追求事實、邏輯和情理相統一的思維技能。”可以這么說,對自身進行批判性思維的訓練不僅是對理性的認同,也是對自我人格的認同。
要求寫作回歸理性,重視批判性思維的運用已經開始進入高中作文的命題的關注范圍。不過,這種關注并不夠。寫作教學理論大體經歷了三種范式的變化,“即傳統以關注寫作結果為主的‘文章中心寫作;到20世紀60年代以來關注寫作過程為重心的‘作者中心的寫作;以及當代以關注寫作真實情景、動機和社會功能為中心的‘讀者中心的寫作”。“讀者中心”的寫作觀摒棄了過往高高在上的道德說教式、替圣人代言式、自我陶醉式的寫作范式,開始強調交流,而這種交流必然建立在對感性的節制與理性的回歸基礎之上的。
中國傳統寫作觀強調“文以載道”,同時也形成了“文如其人”的理念。這些觀念在當下受到了諸多挑戰,在缺乏自我認同的寫作過程中,“文如其人”實為一偽命題。文依舊載“道”,但若是拋棄了自我認同的談“道”,最終也很難達到知行合一,寫一套,做是另一套,沒有認同感的寫作培養的是精致的偽君子?;趯W生自我認同感的寫作不僅是一種寫作的進步,更是一個人在通過與自身對話、與他人對話、與世界對話后的一種成長。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