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娟

古詩詞體裁的特殊性、跳躍和晦澀的語言使詩歌鑒賞題成為學生難以攻克的壁壘。在試卷的閱卷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存在如下問題:①不會利用試題中已有的信息(選擇題、注釋)來解題;②答題時套話多,缺乏一定的思維;③詩歌鑒賞術語掌握不好,答題不規范。這些都直接暴露出學生語言、思維素養能力不強。針對以上情況,筆者研究了近三年高考全國卷詩歌鑒賞題目,探尋其命題規律并據此提出一些對高考詩歌鑒賞備考有實際意義的復習策略,讓學生在詩詞鑒賞復習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詩詞鑒賞的特點及其語言運用規律,使其思維品質得以提升。
一、近三年高考全國卷詩歌鑒賞題命題
二、命題特點及規律
古詩詞鑒賞題全面考查了考生的鑒賞、思辨、比較分析等能力。縱觀近三年的9套全國卷,古詩詞鑒賞命題在作品、考點、選文、出題策略四方面存在以下特點。
1.作家作品的選擇。仍以唐宋時期為主,作品多為名家的非名作或非名家的名作。
2.試題考點分布。著眼于詩句分析、情感態度、人物形象概括,重視表現手法和語言
通覽9道古詩鑒賞試題均為一道選擇題和一道主觀題,其中選擇題題干中大都有“賞析”“理解”“分析”這樣的關鍵詞,側重逐句解讀詩詞內容與總體藝術特征的把握,錯誤選項多為內容理解、場景還原式錯誤。主觀題仍注重對手法、語言、情感態度的理解和分析。
3.高考詩歌選文特點。突出時代特點,注重立德樹人。
高考詩詞選文多選品德修養較高的詩人的作品,突出時代特點、注重立德樹,意在對考生人生觀、價值觀做正面引導。如(2019年全國卷1)陳與義《題許道寧畫》是對繪畫的欣賞,給我們塑造了精于藝術、善于評價的鑒賞家形象;(2019年全國卷2)杜荀鶴《投長沙裴侍郎》表現了詩人的保持尊嚴和自信進取的人生態度;(2019年全國卷3)劉禹錫《插田歌》,勾勒出農民插秧時整個田野間的一派生機盎然景象,歌頌了勞動之美。
4.出題策略。注重比較鑒賞,重視與教材聯系。
在考題的命制上,注重考查思維能力,比較鑒賞,形式多樣,既可考查一首詩里面,各聯之間的比較,又可與學過的詩歌來對比鑒賞,與教材聯系十分緊密。如(2018年全國卷2)唐·陸游《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節選)》詩中前后兩次出現“酒”,各有什么作用?”(2019年全國卷3)唐·劉禹錫《插田歌》中“分析這幾句詩的語言風格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不同”。
三、備考策略
筆者通過整理并分析(2017-2019)9套全國卷古詩詞鑒賞命題的命題特點和規律,針對學生鑒賞詩詞語言和思維方面的弱點,特提出如下備考策略。
(一)熟悉高考題型,明曉設誤方式,探索答題技巧
高考語文詩歌試題具有很強的導向性,教師必須認真研究全國高考題,密切關注其他省的高考詩歌鑒賞題。通過比較分析,探尋常考的知識點,讓學生在反復做高考習題的過程中,熟悉高考題型、明曉設誤方式、探索答題技巧。
例如,近幾年詩詞鑒賞中的客觀題往往是四選一,經常從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方面設置選項,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出題人總是將錯誤設在某個選項的一兩處細節上。解答詩詞選擇題過程,實際上就是準確理解原詩的過程。所以教師在平時的訓練中應讓學生明確:客觀題中的選項可以幫助考生進一步讀懂詩歌,教會學生“借題解文”。而主觀題設問角度越來越靈活,打破套路,富有新意。如19年全國卷二第15題:詩歌的頸聯描寫了兩個具體場景,與其他各聯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樣寫在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詩詞賞析注意思維運用,以創作者的視角融入詩歌內容,要從“為什么寫,寫了什么,怎么寫”三個角度層層深入地把握詩詞的寫作內容、寫作手法和寫作效果,探尋其答題技巧。
學生熟悉高考題型,明曉設誤方式后,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回歸課本,以教材為本仿照高考詩歌鑒賞的題型出題(老師可先出題示范),并按照詩歌常見題型的答題模式給出答案,真正從思維和語言方面提升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
(二)緊扣教材,總結延伸,構建知識網絡
通覽近三年的高考語文試卷不難發現:試題與教材結合緊密,作為高考難點的古代詩詞鑒賞更是如此。不僅作者是課本中出現的詩人,所選詩詞更是和課本密切相關。備考時教師可通過高考真題的演練讓學生明白“試題在課外,答案在課內”的備考理念,引導學生將課內學得的知識、技能有效地向課外詩詞“遷移”。
要求學生不僅能熟練地背誦考試大綱規定要求背誦的初高中古詩名篇,還能從詩意、主旨、情感、手法、語言等方面對其進行賞析;掌握課本(包括選修)中的唐宋詩詞中涉及重要作家(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韓愈、柳宗元,宋代的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歐陽修、陸游、陳與義等名家)的作品;歸納整理古代重要的詩歌流派及其代表作家、風格特色等,并形成一定的知識網絡。
結合課本內容拓展延伸,讓學生構建詩詞鑒賞所必須用到的術語知識網絡,如講虛實結合這一抽象內容時我們可聯系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柳永的《雨霖鈴》,讓學生明確虛實結合是詠史懷古和送別詩最常用的手法;講到情景交融可以結合杜甫的《蜀相》《登高》,讓學生感受到景和情的關系并掌握相關術語;如講到側面烘托可以聯系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蘇軾的《赤壁賦》中“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兩句,讓學生明確環境和人物的反應也可側面烘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講到用典可以結合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5個典故、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通過對這些典故的分析讓學生明確用典有品評歷史、抒情言志、表明心跡的作用……
(三)注重比較鑒賞,拓寬思維,提高學生詩歌審美能力
縱觀近幾年高考試題,幾乎每年都會從比較角度命制詩歌習題,命題方式為:客觀選擇題比較,主觀題比較,組詩比較三種。如2018年全國1卷C.詩中形容春柳的方式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相同,較為常見。2019全國卷3更是要求考生將劉禹錫原詩與教材背誦篇目《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進行語言風格對比。
比較鑒賞已成為詩詞鑒賞中常見的一種命題方向,備考時教師要將詩歌背誦與鑒賞融為一體,背誦時要求學生既要宏觀把握全詩藝術特征,更要微觀掌握用了哪些手法,做到逐句理解。做題時也有目的地讓學生就習題中的某一首詩歌從手法、意象、語言與情感角度與考綱必背篇目進行比較鑒賞,學會同一類型詩歌、同一作者詩歌異同分析,同一主題的兩首詩歌異同分析。在看似單一的詩詞鑒賞復習中完美地融入了背誦復習與審題能力的訓練,既可減少詩詞鑒賞復習的枯燥性,又可讓學生通過不斷地比較鑒賞,提升思維能力。
詩詞鑒賞復習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但只要我們在備考中多研究高考真題、探尋其命題規律,緊扣教材構建知識網絡,注重培養學生比較鑒賞思維,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和基本素養才能得到較好提升。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