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強
數學的源頭是生活,數學問題同樣是現實問題演變而來的,解數學題就相當于變相解決現實問題。數學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都是較難的學科,而解題是這門學科中的核心內容和最基本的一種活動形式。
提高解題的能力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它和學生的興趣、思維以及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有著很大的關系。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一、拓寬學生知識面,重視情景教學
數學的本質是生活,數學題都來源于現實生活。而對于六年級學生而言,他們由于年齡的限制、課下時間太少和知識面過于狹窄,對于一些現實中的問題并不是特別的清楚,尤其是對生活、生產工程、銀行和納稅等知識相當缺乏。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他們往往一頭霧水,不知從哪里著手解答。比如說對于“交稅時的滯納金問題”,學生對于“逾期交稅要加付0.6%的滯納金”不知如何分析,最后以為是在原來納稅的金額上進行計算。像這種與社會綜合知識聯系十分密切的知識點、這種新型應用題還有很多。
二、精心選擇例題,提倡一題多解
學生做題的第一步應該是讀題,而讀題的目的是理解題目,把題目的信息轉化為數學模型。讀題實際上包含兩個方面:即對數學語言和數學符號的感知和理解,需要對題目中新的專業術語和一些新的概念進行理解。如果讀題后一頭霧水,根本不懂題目所說之意,更不用談解題了。
學生對于新知識的練習和掌握最重要的途徑就是例題。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學會精選例題,精講例題。
例題的選擇,應當是最具有代表性和最能說明問題的典型題目,不能夠選擇太偏太難的。例題應該能夠突出重點,同時又需要引起學生思考。例題應該發揮以點帶面的作用,同時教師應該有目的的對原題進行一系列變化,盡可能達到一題解決一類問題的效果。
除此之外,選擇例題另外的原則是可進行一題多解。對于一個問題教師要刻意的引導他們進行一題多解,這樣可以有效地開拓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提高他們的數學綜合能力。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認知能力有限,對于一類題目的解題方法往往是固定的;但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開拓他們的思維,引導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并解決問題,是非常必要的。用一種方法解題,可以用另外的方法進行驗證。這對于提高學生解題的正確率無疑有著很大的幫助。比如說在一些需要列方程的應用題中可以引導學生用算術法進行求解。用不同的方法解題,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潛心研究錯題,推行自我分析
在學生的做題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錯題。“人非圣賢”,有錯題很正常,如何利用這些錯題是拉開學生差距的一大因素。有的學生“一錯再錯”,有的卻能保證“下次不再錯”。這很顯然就是兩者在錯題的應對上有了區別。
通過錯題能夠精準地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對于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理解上的誤區和困難等。然而發現錯題之后,我們應該潛心研究,特別是對于錯誤率高的題目進行分析,深入挖掘出錯的原因,引導學生進行改正,從而對錯題進行再講解、再分析,在這個更正的過程中逐漸提升他們的解題能力。
具體的方法是對于一些共性的錯題,首先將學生進行分組,先由學生自己研究,自己發現問題所在,教師可以適當進行指引。往往自己發現的錯誤印象更深,從而能夠更進一步的了解這個知識點。最后再由教師通過分析題目詳細的講解每一步的由來,對于錯誤高發地進行針對性的詳細解釋。這對于學生的解題水平有著很大促進,同時也能幫助他們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對以后的學習有著很大的助力。
四、重視解題規范,培養良好習慣
在學生解題的過程中,規范解題是十分重要的。高年級的學生總喜歡跳步,但往往錯誤總是出現在這些跳過的步驟中,一旦發生錯誤,步驟分也沒有了。由此看來,解題不規范往往得不償失。
規范學生的解題過程就是從另一個角度提升他們的解題能力。解題過程實際就是學生思考的過程。解題過程能夠直觀上反映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應通過學生的解題過程看出他們的思路誤區等。
因此,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需要強調解題的規范性。可以將規范的步驟示范給學生看,并且將得分點和難點在過程中著重強調,讓學生必須規范解題步驟和解題思路,從而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