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亞男



摘要: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各省區市醫療衛生服務水平顯著提升。研究和評價近二十年來西部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水平,對進一步滿足西部人民健康需求、增進居民福祉具有重要意義。以醫療衛生投入、衛生機構數量、醫療衛生資源等方面共13項指標為基礎,構建了西部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法評價與分析,并通過靜態和動態兩種測度方式展示指標數據的變化趨勢。
關鍵詞:西部地區 醫療衛生事業 主成分分析
中圖分類號:H1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0-0255-03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實現病有所醫的理想,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多年來,國家始終堅持“以農村為重點,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依靠科技與教育,動員全社會參與,為人民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衛生工作方針,努力發展有中國特色的醫療衛生事業。從我國居民主要健康指標水平來看,2018年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提升為77歲,孕婦產婦死亡率下降到0.183‰,嬰兒死亡率降至6.1‰,總體上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人民的健康保障水平持續提高。在國家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整體提升的背景下,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支持,西部地區居民健康狀況不斷改善,城鄉醫療衛生體系逐步全覆蓋,衛生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衛生服務水平顯著提高,醫療衛生事業獲得長足發展。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對西部大開發以來的西部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水平作出客觀評價,并針對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一、文獻綜述及指標體系構建
隨著國家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建成與完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持續提升,學界對其研究不斷深入,研究成果頗豐。郭玉玲、劉欽普(2016)運用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法對醫療衛生資源、服務和健康保障能力三個方面作了綜合評價;常敬一(2013)認為當前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地區之間差異較大,他嘗試構建了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并對31個省市區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進行評價分析,為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供了相關的參考依據;郭海強(2011)對31個省區的衛生機構數、總資產、床位數、技術人員數、投入等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較好,但政府衛生事業投入的公平性較差。現有研究主要是對醫療衛生事業全國整體水平或區域差異的分析,缺乏對西部地區的研究;在評價方法上,學者構建的指標體系及數據的獲取并不一致,選擇的評價方法也不相同。
針對現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結合西部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特點,依據科學性、系統性、綜合性和可行性的指標構建原則,構建西部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包含醫療衛生投入、衛生機構數量、醫療衛生資源等13個指標,運用主成分分析法評價與分析,并通過靜態和動態兩種測度方式展示指標數據的變化趨勢。指標數據源自2000—2018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各省區市統計年鑒等。
二、西部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及結果分析
1.主成分分析模型
反映地區醫療衛生水平有多項指標,各種指標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通過對基礎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可以避免或盡量避免原有數據信息的損失,并將邏輯相關的多個指標重新組合,呈現為少數幾個具有代表性且相互獨立的綜合指標,進一步得出得分與排序。運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綜合評價的主要步驟如下:
步驟一:指標的無量綱化處理。
步驟二:確定主成分個數m,并得出各主成分得分的表達式。
數學模型如下:
設F1、F2……Fm表示各主成分得分,則Fm=Σni=1aimXi,其中,aimXi表示第m個主成分所對應的特征向量,Xi表示各指標標準化后的值。
步驟三:計算主成分綜合得分,其公式為F=Σmi=1(λiFi)/Σmi=1λi,其中,λi表示第i個主成分對應的特征根。
2.靜態評價
靜態評價旨在反映某一時期內或時點上一定空間范圍內按統一口徑測算的事物發展現狀,通過西部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水平的靜態評價分析,反映近二十年來西部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現狀和水平。
從靜態評價得分中可以看到,西部大開發以來,各項惠民政策大幅增強了西部各省的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西部人民的健康水平顯著提升。四川的得分始終保持在西部領先地位,遠超西部第二位的陜西和其他省區市,展現了四川醫療衛生事業的高水平發展,體現出四川立足省情,精準施策發力,始終堅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地位的發展戰略。不斷完善的衛生服務體系,逐步提高的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效率,優化的醫療衛生資源,使群眾就醫滿意度持續攀升;尤其在5·12地震中組建的國內第一支最高級別國際應急醫療隊,為震中人民提供了充足醫療資源,成功應對地震挑戰。深入人心的惠民政策和持續提升的健康指標是四川醫療衛生事業始終處于高水平發展的內在動力。
陜西和新疆位于第二梯隊,得分基本處于正值,可以看到兩省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處于西部中等水平,發展潛力足。陜西始終貫徹“預防為主”的醫療衛生工作方針,建立各級防疫和防治專業機構,健全管理體制和制度,落實各項疾病監測防控措施,西安、寶雞、銅川、安康實現國家衛生縣城全覆蓋。全國健康素養監測數據顯示,2008年陜西健康素養水平為4.81%,2017年提升至10.54%,呈逐年穩步提升態勢。新疆醫療衛生事業的大發展得益于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和新疆自治區政策的落實和一批又一批的援疆隊伍的努力?!敖M團式”援疆提升了新疆醫療衛生事業的“造血”功能,源源不斷的醫療人才進入新疆開展支援工作,使受援區急危重癥搶救成功率提升至90%以上,轉診率迅速下降至5%以內,改變了新疆人民的醫療服務困境?,F階段,新疆人均預期壽命已提高到72歲,與全國水平實現同步,新疆人民的健康權益得到了有效保障。
廣西、內蒙古、云南、甘肅、貴州五省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稍顯吃力;重慶、青海、寧夏則處于西部較為落后的位置。受經濟水平、自然環境、衛生基礎設施、醫療衛生資源、衛生技術人員數量和專業性等因素限制,廣西、內蒙古、云南、甘肅、貴州、重慶、青海、寧夏等省份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受限,相較于西部排名前三的省份,上述地區應繼續大力推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增加財政投入,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支持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提供人力資源和人才政策的保障,提升各省居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滿足民生所需。(見表1)
3.動態評價
動態評價旨在反映一定空間范圍內的現象總體在不同的時間表現出來的數量特征,本文的動態評價指標體系由靜態評價指標的平均增長率計算得出,反映了近年來西部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變化趨勢。
由動態評價結果來看,西部各省區市的得分差距較小,排序波動較大,反映出西部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整體向好,各省區市之間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有所不同。四川、重慶、貴州、云南的整體排序較為靠前,排名提升速度較快,近年來已經躍居西部前四位,反映了四省區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動力和潛力。如重慶在2005年基本形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應急機制,在市及區縣范圍內形成兩級衛生監督體系;2013年基本藥物制度覆蓋到所有村鎮和社區,藥品數量和質量得到保證,價格合理;2018年為使更多人民群眾以較低的花銷享受優質進口藥品,實施了83個進口藥品降價政策,體現了政府的人文關懷和民生關懷,居民的健康得到保障。云南為提升新時代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作出很大努力。不斷提升城鄉居民醫療保障水平、健全和完善大病保險制度,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滿足了群眾“病有所醫”的基本需求;同時,2003年啟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2007年實現了新農合制度覆蓋到全省農村居民,長期推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制度。2010—2018年間,居民補助標準從人均15元增長到人均55元,云南醫療衛生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廣西、陜西、甘肅的排序有所下降,其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勢頭稍有放緩,發展速度處于西部中等水平。如廣西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將滿足人民的醫療衛生需求作為工作的重要內容,全力守護人民健康。2000年以來,廣西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速度較快,為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較快速度實現各項具體措施的落實,衛生體制符合當地實際需求,基本藥物制度實現改革并成功覆蓋基層衛生機構;2018年一批重大醫療衛生設施建成使用,以廣西國際壯醫醫院為代表為例,既貼合當地實際,又在服務質量上實現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交流接軌,促進了廣西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水平的整體提升。
內蒙古、新疆、青海、寧夏動態評價整體排序靠后,表現出發展動力缺乏,與西部地區其他省區市相比,發展速度有待提升,提升空間較大;經濟總量及水平的欠發達狀態使其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負擔較重,生態環境脆弱,對外開放程度不足,限制了其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速度,降低了發展質量,各級醫療機構和專業設施、衛生人員數量的不足制約了醫療服務水平的提升。(見圖1)
三、結語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西部大開發二十年來,西部地區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水平顯著提升,變化可謂翻天覆地。幾十年來,西部地區堅持全面深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綜合改革,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逐步與東部接軌、與國際接軌、與現代化接軌,逐步鋪建起了一條令人民群眾滿意的健康之路。為進一步提升西部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水平,促進地區整體高質量發展,應始終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提高地區生產總值的同時,大力建設醫療衛生事業。發揮政府在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走特色的醫療衛生服務之路,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機制;提升衛生技術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能力,縮小城鄉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差異,提升基礎醫療設施人均占有量,使建設成果由居民共享;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參考文獻:
[1]郭玉玲,劉欽普.中國醫療衛生發展水平區域差異綜合評價[J].中國衛生統計,2016,33(2):251-253.
[2]常敬一.中國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評價研究[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3,36(3):25-27.
[3]郭海強,左天明,丁海龍.基于基尼系數的全國衛生資源配置公平性研究[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11(4):241-243.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