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素怡: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資深心理咨詢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孫女士咨詢:
我與丈夫結婚5年,丈夫是二婚,他與前妻的女兒今年10歲。自從我和丈夫一起生活以來,有他女兒在場的時候他就回避與我的親密接觸,說是怕他女兒吃醋。但后來在公眾場合他都避免與我有肢體接觸,長時間的負面情緒積累讓我心里很難受。
我和丈夫說過此事,但他總以原生家庭父母感情疏離導致他不善于處理夫妻關系為由來推脫。丈夫總說他與我的生活環境不同,我無法理解他。我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調整才能適應他。
譚素怡老師解答:
在家庭關系中,丈夫比較回避與你親密接觸,擔心女兒會認為父親對她的愛被你搶走了。這樣的行為讓你感覺自己在丈夫眼里沒有繼女重要,從而無助、失落。而丈夫由于自身的原生家庭問題,不能通過恰當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讓你感覺和他溝通不暢、相處困難。
你想要改變,希望家庭溫暖一些,夫妻親昵一些,但又不知道該怎么辦。
確實,我們很多信念、技能、習慣以及與人相處的方式等等,或多或少都是從原生家庭中習得的。因此,來自兩個不同原生家庭的人,存在差異也在所難免。
有差異并不可怕,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百分之百契合的人。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看待和處理這種差異,并通過努力,減少差異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個人的成熟,恰恰始于內心的廣闊,即你開始接受不同,并且真正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理解,需要站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先了解自己,再反觀自己的行為模式,我們才能讀懂自己,讀懂伴侶。只有看到彼此身上的優缺點,了解各自情緒的雷區、對情感的表達方式和處理方式,學習有效溝通,才能減少沖突,做到求同存異和互補,從而收獲和諧的關系。
那么,對于親密距離的問題,夫妻間最好能在良性溝通的基礎上,找到讓彼此都舒服、可以接受的區間。
而在繼父母與孩子的相處中,孩子親生父母所發揮的橋梁作用非常關鍵。
夫妻間可以去溝通、協商,就如何做好教養女兒的工作、丈夫如何去平衡好家庭關系等問題達成共識。同時,也可以引導丈夫設身處地體諒自己的難處,并注重與妻子的情感交流和夫妻關系的經營。
在這個過程中,若感覺到困難,是可以理解的,婚姻的經營是一門功課,而繼父母與繼子女之間沒有血緣帶來的天然親密感,關系復雜且微妙,更需要學習如何相處。
你可以更有方向地進行自我探索,了解自己性格特點形成的根源,突破自身的局限和障礙,提升處理親密關系的智慧和技巧,更好地駕馭親密關系。
責編/劉璐
E-mail:76864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