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筆者一直以來認為,有一定閱讀量、積累量的兒童,寫作一定沒有問題。可現實告訴我們寫作需要教。兒童習作就是學習的過程,我們應該教什么,怎么教,根據兒童學習習作面臨的窘境和目前習作無“序”可循,無“章”可據的現狀,調整了教材中的習作內容順序,形成了有益于兒童習作起步課程。
該課程旨在讓教師站在兒童的立場,以他們的精神世界為基點,構建適合該年齡階段的習作課程,再用“文中集美”“仿寫”“作后講評”的方式給言語困境以具體有用的“扶助”,教給“觀察”“修改”的方法給言語形式提供邏輯“支架”,用“生活日記”的方式讓言語內容從記憶倉庫中“喚醒”,營造激活兒童言語密碼的習作情境,讓兒童的靈性得到關注與呵護,自然而然地進入有滋有味的寫作狀態,并享受言語表達的樂趣。
一、集美、仿寫——具體有用的“扶助”
余映潮老師說:“從日常教學看,語言教學最基礎、最樸實的方法是誦讀記背,最自然、最常用的方法是讀寫結合?!睂Σ烤幗滩恼n后練習中“寫”的練習設計進行專項研究,發現教材十分關注讀寫結合,且重在引導學生觀察,圍繞一個意思寫清楚。
譬如,《大自然的聲音》的課后習題:你聽到過哪些“美妙的聲音”?試著寫幾句話和同學交流,如“鳥兒是大自然的歌手……”“廚房是一個音樂廳……”。
在積累《大自然的聲音》課文語言的基礎上,運用積累過的句式和語言,寫生活中觀察到的鳥兒的聲音,廚房里的聲音。這種讀寫結合,可以解決兒童面對習作的言語困境,給兒童規范的言語路徑和表達框架。而“文中集美”這一美妙創意恰恰是架起由讀到寫的橋梁,給了兒童具體有用的扶助,讓兒童寫作絲毫不會感覺到困難。它通過兒童的創造性勞動,將文中最美的語言聚合、重組,使兒童在品味語言的同時積累、學用語言。
譬如,部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學完課文后,我讓學生利用ipad,從課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寫秋天的雨的生動語句,用“集聚美句”的方法“復制粘貼”創編一份微型美文。背讀過后,根據這篇微型美文,仿寫一個片段《秋天的風》。經過課堂上“文中集美”的語言品味鋪墊,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調用感性腦區的思維能力,把記憶中的秋天風的印象進行理性地篩選,再將寫“秋天的語言”進一步加工、重組,運用在《秋天的風》中。
就這樣,變籠統的習作要求為具體可操作的扶助,給了兒童有用的習作技巧,讓鮮活的知識在課堂生成。經常進行這樣的下筆前的頭腦中的選材、剪輯素材、集聚語言的預備性思考,能提高兒童快速應對作文的能力。而這種借用好素材寫出來的習作,也更有益于較快提高兒童的寫作水平。當然,這樣的方法可用,但不可單一用,否則會走向呆滯。
二、觀察、修改——增強語力的“支架”
兒童的生活多姿多彩,沉浸其中,卻常常忽略生活的細節。
觀察是“根”。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習作教學應該注重觀察訓練,尤其是起始階段,不應該讓學生寫記憶性的命題習作;要把周圍現實的畫面印入兒童的意識里去,讓他們形成周圍世界的表象,產生寫作的激情。在這一理念指引下,筆者對兒童進行科學、有序的觀察訓練,引導兒童按照順序反復觀察,讓兒童有話可寫。觀察活動開始時,解放兒童的肢體和感官,引導掌握觀察的順序,專注于觀察的細節,融入觀察時的想象。如,觀察班級吉祥物不倒翁小海豚,觀察順序由整體到局部,從上至下,從前至后。觀察不光用眼看,還調用其他“感官法寶”——可聽、可觸、可聞、可玩,觀察后和同伴交流,聽取學習別人的觀察經驗。
經過多次反復的觀察訓練,兒童掌握了同時調用多種感官觀察的方法,喚醒觀察生活的敏感度,進而形成言語知識,發展為習作能力。這種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過程,恰恰是言語之樹扎根的過程。
興趣是“干”。兒童在習作初期學會用觀察攝取生活中的畫面,慢慢進入習作狀態后,如果開展一些有創意的習作活動,能不斷點燃兒童的習作興趣。如,《絕密和解密》教學,準備一個本子在封面上寫上“絕密”二字,打開第一頁,寫上絕密的理由,下面寫上人物關系圖,第二頁開始自由書寫自己的“絕密故事”。寫完后,再在封面上寫上絕密時間,可以是30年,60年,90年……隨著時間的流逝,穿越到未來,你就是你未來的孫子,看到了這份絕密文件,讀讀這個絕密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兒童會感到非常新奇且美妙。同時,讓兒童明白,無論是絕密,還是解密,都需要寫作。
素養是“果”。有了觀察,就有了素材,有了習作興趣。在兒童觀察、體驗的基礎上,老師適時介入,搭建框架階梯,出示下水作文,導甲寫乙,讓習作知識立體而豐滿地出現在兒童面前?!皩Ъ讓懸摇钡慕虒W方法,即課堂上現場指導觀察玩具不倒翁小海豚(甲),滲透觀察方法,兒童自主觀察不倒翁灰太狼或喜羊羊(乙),寫不倒翁灰太狼或喜羊羊。小小改變,大大不同。此時,兒童充分調用感性腦區,激活思維,認真觀察,形成自己獨特的言語。習作后,教給修改的方法——讀讀讀。大聲讀自己的作品五遍,在讀中修改,先改錯別字,再增補字詞,增添內容,再接著刪減多余的文字,最后潤色調整。完成這五步修改內容后,和同學交換作品,大聲讀別人的作品,再修改。有了習作興趣的點燃,有了觀察方法指導,有了語言框架提示,有了下水作文示范,有了自主修改能力這些“支架”,兒童變得易于動筆,習作素養則在兒童語言綻放之“花”的基礎上慢慢結出“果”來。
三、百字日記——抒發心靈的“途徑”
寫一篇日記容易,要讓兒童天天堅持寫日記,就不那么簡單。在日記的寫作實踐中,我做好啟動、寫作、互動、延伸四個階段,旨在激起內在的寫作動力,讓“寫日記”成為兒童最樂意的行動,讓“讀日記”成為兒童最期待的時光,讓“展評”成為兒童最向往的活動。
1.日記啟動階段:原來日記并不難
語文老師都清楚地知道,學好語文的秘訣是,多讀多寫,日積月累。日記,便在寫的領域首當其沖。讓兒童堅持寫日記,需要內容上鋪墊激活,需要評價上有動力系統,需要展評時激起愉悅情愫,這是一個精心籌劃的過程。
日記就是書寫自己的生活,如果堅持寫20年的日記,便可以出一本《自傳》。筆者拿出自己女兒小學時候已經裝訂成冊的4本《果子日記》,先讀封面封底,讓兒童猜猜里面的內容,再隨機選取其中的幾篇日記讀給他們聽,充滿童真童趣的表達,讓兒童感受生活原來可以如此的鮮活與新奇,個個躍躍欲試,希望自己也能用筆墨留住這美好的時光。充滿期待的日記寫作開始了,從寫給《親愛的艷子老師》開始,用筆記錄兒童對生活的獨特理解與體驗。
2.日記寫作階段:原來寫日記很有趣
日記啟動儀式后,讓兒童每天寫十分鐘,努力寫五行以上,在十分鐘內聚精會神、全力以赴。日記的寫作也需要引領,一方面,幫助兒童捕捉生活中不經意的小事;另一方面,關注如何把內容寫清楚,寫出趣味,培養寫作意識。
處于三年級階段的兒童,每天都在尋找新鮮快樂的生活,有些是調皮的,有些是淘氣的,有些是可愛的,有些不能見光的,每一個兒童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日記本就是兒童最好的“保護傘”——凡是所犯之事寫在日記本中,只要寫清楚了,就可以免罰。兒童放膽寫,輕松寫,豐富的兒童生活在筆尖流瀉,小秘密,小把戲,小打鬧……每一次寫日記,都成了心靈的對話,快樂的追尋。讓筆者看到了童性的另一面,感受著他們的快樂,分享著他們的故事。
3.日記展評階段:原來習作需要讀者
日記不論篇幅長短,都是兒童完整的言語生命,都是童真、童言、童趣的表達,要想激活兒童持續寫作,就需要交際場所與交際情境。接受美學理論告訴我們:兒童的習作只有在交往的過程中才能成長為真正的作品。展評,恰恰給兒童創設了一個開放的交往平臺。
發表在班群,發表在班級展板,在全班朗讀,可以吸引讀者目光。讀者三五成群圍在作品前真誠的贊賞,善意的評價,羨慕的眼神,讓兒童寫作后有了足夠的成就感。在閱讀別人作品時,會發現他人習作中富有新鮮感的詞語句子,和帶給讀者驚喜的獨特構思。作品發表的兒童,肩上多了一份責任,會更努力地寫作;沒有發表的兒童,會從他人文字中獲得啟發,收獲動力,這無疑都成了兒童習作的加油站。
4.日記延伸階段:原來習作可以生長
寫日記初期,兒童興味盎然,從心理學的角度,那是一種情緒上的沖動。為了讓兒童有持續的寫作動力,筆者構建了一個長線而完善的積分動力機制,來不斷強化,不斷支撐。
積分動力系統,成了兒童不斷寫作的目標,讓兒童拾級而上,延伸習作的內涵與外延,最終目標是讓寫作成為表達生活的需要,是一種生活的習慣。當然,這也給兒童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后續動力,激活兒童言語創造的潛力,架起了實現文學夢的天塹。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