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啟韶
一、上下結合——精準定位
優質課的標準,不僅在于它有效完成了本節課知識內容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過程中經歷知識轉化、內化提升、創新應用的過程,而要實現這個過程,必須要對教材有精準的定位,溝通知識內容的上下聯系,才能實現對學生轉化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體現優質課的精神。在《解決問題》)一課中,我們是這樣結合《教師教學用書》進行教材定位的。
1.全局思考。本冊小學數學《教師教學用書》開篇已表明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要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而且要以簡單的形式和生動的有趣的事例呈現出來,進而達到《數學課程標準》第一學段的要求: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2.精準分析。我們再查閱小學數學《教師教學用書》與本節課有關的說明內容,并形成了《知識點對比分析表》:以上的分析經歷了“總覽——分覽——對比分析——形成定位”的過程,具體是:首先對小學數學《教師教學用書》中全冊教材的介紹進行總覽,明確二年級上學期學段對解決問題總的要求;其次對本課內容與關聯知識點進行分覽,制訂《知識點對比分析表》,為教材定位提供充分依據;第三,通過對《知識點對比分析表》的對比分析,歸納本課與相關知識點的聯系與異同;最后形成結論,明確教材定位。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也明確了本課的教材定位:本課既承接“表內乘法(一)”以具體的畫圖理解題意的方法,但又在這個基礎上進了一步,不僅含有多余條件,畫圖的方法也進一步簡化。將以往具體可數的實物個數簡化為提取自“量”的圖畫,這為以后學生進一步將畫圖簡化為線段圖作好了鋪墊。
二、關注細節——洞悉真義
優質課的設計要獨具匠心,才能有效激活課堂。一部分教師在閱讀小學數學《教師教學用書》時,深度閱讀不足,較多關注的是目標與重難點的闡釋,對書中關于教學思想的描述則思考得不深,這是一種研讀失當。在《解決問題》一課中,我們是這樣關注書中每一個細節的:
1.把握細節,對“顯點”著眼。教師用書對例題主題圖的使用是有明確指向的,屬于書中的“顯點”描述。這里既要求學生讀懂情景圖,也能夠根據信息提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內容中的第3點更強調了在讀懂數學信息的同時,需要嘗試用數和數量表示信息,幫助學生建立具體到抽象的數學思維,實現生活問題數學化的思維方式。
2.把握細節,對“隱點”推敲。“隱點”一般不容易把握,但也不是不可把握。可以結合書中各方面的描述,推敲前后文的聯系與文字內涵,從而發現其中隱含的思想,并在課堂教學中把這種思想表達出來。
3.把握細節,對“空白點”點睛。“空白點”并非指《教師教學用書》沒有闡述,而是沒有提供一個清晰的“度”給予我們進行參照。對于小學數學《教師教學用書》中的“空白點”的處理,應根據學生的特點適度設計,但不要逾越學生年齡特點所能接受的界限。 “空白點”合理、有效的處理,常常可以成為教學的亮點,起到點睛的作用。
三、精準把握“行為動詞”
我們在《教師教學用書》中對《解決問題》一課的行為動詞進行了分析,具體獲得以下結果:“掌握”“能”和“獲得”屬于結果目標的行為動詞,在以上框選不難看出,運算技能和四基能力是本課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施加的力度必須要加重和加大。但四則運算的意義、解決問題的方法、回顧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是過程性的經歷,分別需要讓學生體會、了解和嘗試。那么我們在設計中,可以根據目標達成的需要靈活設計,有效為目標的實現服務。在教學建議中,我們注意到框選的行為動詞含有:深化、體驗、感悟、積累,可見,對于乘法算式意義、數學模型的構建在本課中是處于重要的地位的,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給予學生充分和豐富的體驗。而閱讀數學信息這個環節則用了“讀懂”這個行為動詞,本課的數學信息不僅豐富,而且存在多余信息,“讀懂”不僅要理解了數學信息的含義,而且還要剔除無效,選擇有效信息進行解題,因此教師在閱讀理解中需要下一定的功夫的設計,才能真正實現《教師教學用書》的要求。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用書》作為課堂教學的綱領性指導用書,已是廣大教師的共識,但在研讀小學數學《教師教學用書》過程中,沒有精研細磨的態度,是不可能參破其中奧妙,達成優質課堂的目標的。精研細磨究真義,勘破悟道現真章,只要我們循著這個方向努力,必定會讓我們的課堂更加精彩。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