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騰騰
[摘 要] 對貧困生不僅要從經濟上幫扶,更應幫助他們解決心理上的“貧困”。本文從貧困生特殊心理特點出發,研究了貧困生“心理貧困”現象產生的原因,探討了解決方案。高校要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助推貧困生成長成才始終,采用更加符合時代需要、教育導向和學生需求的助困模式,一是以助學貸款為契機,培養誠實守信品質,二是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四級網絡體系,三是以素質拓展為依托,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四是積極倡導貧困生的自我教育,五是進一步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
[關鍵詞] 貧困生;心理貧困;心理特點;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4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6-0030-02
貧困學生成長成才事關教育公平,事關脫貧攻堅、共享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局。所謂貧困生是指:國家招收的在校期間基本生活費用難以達到學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標準,且無力繳納學費及購置必要的學習用品,日常生活沒有經濟保障的普通高校學生[1]。2004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2]。這表明對家庭經濟貧困的學生而言,在經濟和心理兩方面都要加強重視。近年來,政府實行“獎貸助、勤補免”等資助政策很大程度上緩解貧困生經濟負擔,但對其出現的“心理貧困”缺乏足夠的重視。
一 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1 自尊與自卑共存心理
自卑,從心理學上講屬于性格缺陷,它主要來自主觀思維方式的歸因不當[3]。貧困生家庭經濟條件不好,他們自尊心更敏感,他們期望通過努力學習取得優異成績來維護自己強烈的自尊心。但在學習上,由于掌握不到好的學習方法或不適應大學生活等原因,往往事與愿違,拿不到預想到的各種助學金、獎學金等,就會產生更強烈的自卑感。例如,在貧困生群體中,有些同學進入大學后發現和其他同學相比英語口語很差,但其往往并不從學習方法、刻苦程度等方面去找原因,而把根源都歸咎于自己在求學時代沒有接受正規的英語教育或者主觀認為自己英語天賦比別人低,他們悲觀地認為不可克服,產生自卑心理。部分貧困生對自我缺乏準確認知,擔心會被同學瞧不起,失去主動與人交往的勇氣和信心,陷入自卑和封閉的心理困境。
2 普遍焦慮心理
物質和經濟先天匱乏的弱勢,促使貧困生心理負擔過重,也更容易產生焦慮心理。貧困生的焦慮心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為家庭焦慮。家庭的壓力促使他們為家里的經濟收入等所焦慮,迫切想為家里分擔經濟壓力。二是為學業焦慮。父母含辛茹苦栽培和培養了貧困學生,同時也可能使家庭背負著一定的債務等,往往使得貧困學生迫切地想通過學習來體現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在學業上有所建樹。三是為就業焦慮。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凸顯,貧困生對就業前景比較迷茫,對就業擔憂的焦慮心理空前,迫切想通過就業來改變家庭貧困的命運,但又無力改變就業難的現狀,讓他們產生焦慮。
3 心理脆弱,受挫能力差
部分貧困生的心理較為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差。面臨生活和學業上的一點挫折,就極易產生不良情緒,而且認為自己無力改變,缺乏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勇氣。部分貧困生由于原生家庭為單親家庭,從小就沒有得到過完整的愛和關懷,給他們心靈帶來較大的打擊,從而在心理上長期處于失衡的狀態,心理產生障礙,缺乏能夠獨立克服困難的能力,抗打擊能力差。
二 貧困生“心理貧困”的成因
貧困生“心理貧困”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社會、家庭、教育、個人等因素的影響。具體如下:
1 社會因素
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大學校園也無法隔絕沖擊,一些新出現的消費熱點刺激著大學生的消費欲望和激情,當看著身邊同學拿著貧困生無力購買的東西,這無形中就會促使貧困生產生自卑心理。
2 家庭因素
多數貧困家庭父母過多關注學生成績,迫切期望其通過學習跳出“農門”。貧困家庭的父母想方設法地滿足學生經濟上的需求,而忽視對學生健全心理和人格的培養,造成學生缺乏足夠的關愛,產生敏感、多疑、抑郁、焦慮等心理。另一些無法在經濟上提供滿足的家庭,精力過多放在物質需求上,學生也會更加關注自己經濟的缺失,造成敏感、多疑等自卑心理。貧困學生在心理上有陰影,再加上經濟的貧困,更易形成封閉、自鎖的心理特點。[4]
3 教育因素
一方面,貧困生多數來自農村,農村教育不注重綜合素質培養,貧困生缺乏特長,極易產生“心理貧困”。另一方面,學生進入大學后遠離父母和家鄉,有很多不適應,需要心理疏導。雖然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特別指出:“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注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增強大學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
但目前高校對大學生心理教育缺乏重視。有些學校缺乏必要的心理咨詢機構,也沒有專業性的心理咨詢師,對貧困生缺乏專業性的指導和咨詢。在高校心理咨詢的師資力量以及實驗配備等方面的良莠不齊,導致貧困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得不到針對性的有效解決。
4 個體因素
個體因素是貧困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內因。多數貧困生出生在偏遠地區,視野狹窄,面對大學校園及大城市的節奏,存在適應上的偏差。貧困生由于經濟上的弱勢,面對問題時,不能從正確、客觀、理性的角度進行分析,自我評價、自我認識偏低,消極應對挫折和挑戰。此外,部分貧困生自我要求過高、自我期待過高,導致不能正確認識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而頻繁受挫,產生嚴重的挫敗感,導致意志消沉、行為失常。
三 貧困生“心理脫貧”的對策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堅持以服務學生為中心,深入挖掘資助育人要素,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學生資助工作全過程,堅守“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政治要求,凸顯資助工作“助困”“育人”教育功能,幫助貧困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實現貧困生“心理脫貧”。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以助學貸款為契機,培養誠實守信品質
針對貧困學生,國家資助政策包括: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儉學等,此外,貧困學生還可以申請生源地助學貸款,學校設置“綠色通道”,保證貧困生直接報道注冊。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進一步把握和摸排好班級的貧困生,掌握第一手資料,為貧困建立心理檔案,及時對貧困生進行心理疏導,及時為他們講解相關的資助政策和申請條件,緩解他們在心理上的壓力。
2 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四級網絡體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四級網絡體系,是指在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建立的以校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為主導,以院系心理輔導老師為骨干,以班級心理委員為基礎,以宿舍心理信息員為主體,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心理咨詢和輔導、心理危機預警的心理健康工作機制,以此加強健康教育夯實組織基礎和制度保障,促使大學生心理問題得到及時的疏導和治療,把貧困生群體納入心理教育的一個分支,使得貧困生教育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專業化。
3 以素質拓展為依托,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構建校園的文化自信,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以素質拓展為依托,促進學生保持心理健康,以校園文化的潛移默化、深遠持久來影響貧困生積極心理的產生。例如,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講座、主題班會、小型討論會等形式,開展心理知識教育,指導貧困生進行自我調適。積極組織“受助者助人”征文及“愛心傳遞”等活動,組織貧困學生到福利院、敬老院等去做一些公益活動,讓貧困生在幫助別人種體現自己的價值,培養他們的奉獻精神和感恩意識。
4 積極倡導貧困生的自我教育
引導和倡導貧困學生加強自我教育,由自我搭建平臺,展示所長,積極參加心理活動獲得自信,同時積極學習相關的心理書籍,加強對自己心理的調適。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幫助其樹立其主體意識和主體觀念,強化學生自我調控、自我激勵意識,促進心理健康的自覺意識被不斷提高,讓學生學會自我調適的方法,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變化。
5 進一步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加強與貧困生之間思想、情感上的溝通與交流,促進貧困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加強對貧困生加強對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引導,努力培養學生認識社會、認知自我的能力,引導貧困生正確認識、評價、接納自我,幫助貧困生認識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用自己所學知識更好地為社會和人民服務,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踐行者。
綜上,高校要扎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對貧困學生進行經濟幫助的同時,注重凸顯“助困”“育人”教育功能,要實現由“經濟資助”向“育人成才”轉變,堅持物質資助和精神鼓勵相結合的原則,幫助實現貧困生“心理脫貧”,助力貧困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寫好新時代學生助困工作“奮進之筆”。
參考文獻:
[1]張斌.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實踐[J].中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2]中共中央國務院16號文件——互聯網文檔資源http://wenku.baidu.c-2017-2-28.
[3]陳立民.高校輔導員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232.
[4]謝穎.論高校貧困生的心理特點及其引導[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
(責任編輯:張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