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鋒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5月5日在北京舉行第一百場新聞發布會,介紹北京協和醫院援鄂醫療隊援鄂抗疫情況。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說,在已經舉行的100場新聞發布會上共有266位嘉賓回答了媒體提出的1190個問題。從大年初三到立夏之日新聞發布會與大家共同見證了從形勢嚴峻的寒冬到疫去花開的春天,見證了從援鄂醫療隊員白衣執甲、逆行出征到平安凱旋,發布會上不斷傳遞出的振奮人心的消息體現了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同舟共濟的大愛精神。
1月26日至4月15日北京協和醫院186名醫務人員緊急馳援武漢,整建制接管了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ICU病房,他們把協和精神、協和風格和協和思想帶到武漢抗疫一線,在新冠肺炎重癥危重癥患者治療中發揮了十分突出的作用。北京協和醫院援鄂醫療隊(簡稱“援鄂醫療隊”)到達武漢最早,投入力量最多,累計收治危重癥患者最多,抗疫一線發展黨員最多……,圓滿完成了國家交給協和人的任務。北京協和醫院黨委書記、援鄂醫療隊領隊、心內科專家張抒揚教授,副院長、援鄂醫療隊領隊韓丁教授,內科學系副主任嚴曉偉教授,婦兒黨總支書記孫紅出席新聞發布會并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張抒揚教授說,“醫務人員用生命守護生命,我們向人民交出了滿意的答卷,援鄂醫療隊是一支優秀的團隊,是一支可以值得信賴的團隊。”
逆行出征? 迎難而上
張抒揚教授說,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國家衛健委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北京協和醫院在接到命令后18個小時內便迅速完成了援鄂醫療隊的組建,全院3300多人報名請纓上戰場,先后共有186名隊員分4批次馳援武漢,白衣執甲,逆行出征。援鄂醫療隊專業配備齊全,集結了一支技術過硬、素質良好的醫療救治力量,其中感染、呼吸和重癥學科隊員占三分之一,同時根據重癥患者病情需要還選派了腎內科、心內科、神經科等專科醫護人員。援鄂醫療隊在武漢期間源源不斷收到來自北京協和醫院大后方的100多批次共5000多件物資裝備,這些物資為隊員防護和生活,為打贏勝仗提供了有力保障。
張抒揚教授坦言,雖然援鄂醫療隊專業齊全并得到了良好的物質保障,但初到武漢時還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當時武漢每天有2000~3000多例新發新冠肺炎患者,重癥患者多,疫情十分復雜。感恩于人民群眾和業內同仁對北京協和醫院的高度認可和信任,這次援鄂醫療隊整建制接管了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的重癥ICU病房,重癥ICU病房中收治的都是從其他醫院和病區轉過來的重癥新冠肺炎患者,這些患者大多生命垂危,重癥ICU病房也成為他們人生中生命相托的最后一站。
張抒揚教授說,新冠肺炎重癥危重癥患者病情復雜多樣,特別是老年患者還多伴有多種基礎疾病,這給救治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到終末期后都有難以糾正的呼吸衰竭,很多患者合并有多臟器損害和多系統功能衰竭;重癥ICU病房醫護工作強度高,最多一晚上收治了18例重癥患者,單位時間內同時轉入ICU的重癥患者遠遠高出平日,高峰時整個重癥ICU病區的呼吸機都不夠用,氧氣壓力也不足,并且隊員們穿上防護服后動作不便,增加了常規操作、治療和搶救的難度;但援鄂醫療隊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如何降低危重癥患者病亡率,盡快提高救治成功率。
為打贏勝仗援鄂醫療隊在武漢組建了由21名隊員組成的核心組,核心組成員包括多學科醫學專家、護士長、臨時黨支部書記等,同時還建立了雷打不動的核心組例會制度,核心組成員無論白天工作多么繁忙辛苦,每天晚上8點都要準時到會。核心組會議的主要內容就是落實北京協和醫院院長趙玉沛院士的兩條叮囑,一是要盡全力救治患者,二是要確保每個隊員的安全。當時除了醫護工作外,所有的環境消殺和清潔也都是由護士們來完成,為保證全體隊員的安全援鄂醫療隊特別加強了做好個人防護的培訓,由專業人員給予具體的實戰指導,包括如何正確穿好和脫去防護服等,醫護人員穿好防護服后護士長和醫生還要進行檢查,合格后才能進入“紅區”。兩個多月來援鄂醫療隊184名隊員和來自全國各省市的42 000多名援鄂醫護人員沒有一個被新冠病毒感染,這也成為中國抗疫的一個壯舉。
依靠集體力量戰勝困難
張抒揚教授說,援鄂醫療隊的隊員們分別來自醫院的不同科室,大家互相并不熟悉,這樣一支多學科團隊要形成合力打勝仗一定要靠集體的力量和智慧。盡管危重癥患者救治難度很大,但核心組堅持不放棄,想盡一切辦法,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堅持把能用上的治療方法都用上。每天核心組的例會是一個充分發揮團隊力量,以患者為中心,圍繞患者需求,以問題導向民主集中制的討論會。與會成員要匯報和討論上午專家查房后布置的當天危重患者治療方案落實和進展情況,評估還有哪些可以使用的治療手段,并將討論結果第一時間與一線醫生和護士對接。核心組依托專家力量建立了援鄂醫療隊的工作流程和醫療護理操作流程,明確了工作清單,保證每個隊員都明確自己的工作職責,從而保證了保證了治療和護理流程按標準操作,多班次輪轉醫護人員在思想和行動上的統一,援鄂醫療隊的管理和醫療工作步入專業化、科學化軌道。在這樣一場突發疫情大考面前核心組確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援鄂醫療隊依靠集體力量戰勝了困難。
張抒揚教授介紹,援鄂醫療隊在武漢期間組建了一個高水平的專家團隊,成員既有重癥、呼吸、感染學科的教授,也有心內科、腎內科等方面的教授。每天教授團隊都要查房了解患者病情變化,作出個體化病情評估并給出相應的治療方案,團隊齊心協力解決疑難問題。通過會診制定出的治療方案是個體化、全方位、多學科的診療方案,不僅包括了對患者的呼吸支持、循環支持、營養支持等全方位支持治療,還有免疫調節治療、血液透析、中醫藥治療等,每個患者的個體化治療方案都是經過專家集體智慧產生出來的。此外,兩個多月來援鄂醫療隊與北京協和醫院大后方還進行了24場遠程會診,得到了強有力的學術支持,協和大后方及時組織來自不同學科專家根據前方需求進行診療對接,遠程會診為每一位患者提供了最恰當的治療方案,在提高危重癥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病亡率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孫紅說,臨床工作中醫生和護士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雖然有分工但更多的是合作。護士的職責是把醫生制定的治療方案有效精準地落實在治療中,同時要為醫生提供準確的治療效果和依據。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病情變化非常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很多臟器可能都要靠儀器或藥物來維持,護理難度極大,對于危重癥患者來說器官支持的手段和方法應用盡用,而要保證這些技術和方法能夠有效落實,各專業的專科護士起到了主導作用。援鄂醫療隊實行“責任制一對一護理”,一個患者一套護理方案,護士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詳細記錄生命體征,隨時評估治療效果,及時采取措施預防并發癥。吸痰的效果直接影響患者預后,但吸痰操作也使護士面臨被病毒感染的風險,援鄂醫療隊有針對性地進行安全防護下的吸痰操作培訓和練習,讓每一位護士掌握安全精準吸痰技巧。兩個多月來,護士們沒有懼怕和退縮,在科學防護下為危重癥患者實施了有效精準地吸痰,為多位危重癥患者成功撤機、拔管奠定了基礎。
孫紅介紹說,援鄂醫療隊中有近40位護士具有重癥、呼吸、血液凈化、營養、老年等專科護士資質,部分護士還參加過17年前的抗擊SARS,她們專業經驗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重癥ICU病房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援鄂醫療隊全體護士們的勤奮工作成為患者得以轉危為安的有力保證。
醫學進步離不開尸體解剖,援鄂醫療隊得到了患者和家屬的高度信任,動員遺體解剖最多。張抒揚教授在新聞發布會上特別向因新冠肺炎病逝捐出遺體供醫學研究的逝者們表示致敬,向他們的家屬表示感謝。
根植協和優良傳統
嚴曉偉教授說,目前針對新冠病毒和因新冠病毒引起的炎癥風暴還沒有特效或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面對不斷進入ICU病房的危重癥患者,提高救治成功率拼的就是基本功,援鄂醫療隊的看家本領就是“三基三嚴”。“三基”是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三嚴”是嚴格要求、嚴密組織、嚴謹態度,依靠“三基三嚴”北京協和醫院走過了百年,享譽世界。協和的優良傳統,協和身懷絕技的優秀醫學專家,所有協和人浸在骨子里的“嚴謹求精、勤奮奉獻”的工作作風,以及踏實苦干、不怕犧牲連續奮戰在一線醫生和護士們的奉獻,都是取得最后勝利的基礎。
嚴曉偉教授介紹,援鄂醫療隊到達武漢后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建章立制,迅速建立了各項規章制度,有了規章制度和ICU工作流程每個隊員就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病人入院時該做什么,病情變化時該做什么,病人轉出時該做什么都有要求和預案。兩個多月來援鄂醫療隊共制定工作流程、診療常規、病歷書寫、三級查房等各項規章制度40多項,形成了一整套科學規范的閉環管理體系,保證了每個人都能按照流程采取正確的救治行動和護理措施。
嚴曉偉教授介紹說,援鄂醫療隊在整建制接管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ICU病房后,把協和的優良傳統植入了武漢ICU病房。新冠病毒是一個全新病毒,新冠肺炎的臨床特征與SARS也有所不同,精準全面認識這一突發疾病就需要每一位醫生和護士都要到床旁,用盡可能多的時間在床旁觀察患者病情變化,了解治療反應,這不僅有利于更深入地認識疾病規律,而且與患者零距離也體現了一種醫學人文關懷。三級查房制度是百年協和的一個“亮點”,援鄂醫療隊要求各級醫生包括查房教授每天都要進病房,每天早上進行早交班和大查房,到患者床邊掌握第一手資料;晚上堅持核心組交班制度,把病例一個一個地拿出來討論,根據患者每一天的病情變化進行會診,前后方聯動多學科協作,形成“一人一策”。病房將值班醫生分成一線和二線,當他們對病情變化處理不了時24小時都可以與三線教授取得聯系,從而保證了病房的醫療質量。
會診制度是協和百年的另一個“亮點”,嚴曉偉教授舉例介紹,在武漢ICU病房查房時發現有50%~60%患者出現肢端發涼,有的患者手指和腳趾甚至出現發黑壞死,這是肢體缺血的表現。通過多學科會診大家分析認為這一現象是新冠病毒對血管內膜造成損傷,和新冠病毒引起的炎癥風暴所造成的高凝傾向所致,因此對重癥危重癥患者抗凝治療就顯得非常重要,臨床實踐證明經過采取抗凝治療后患者肢端發黑和壞死情況有了明顯緩解。
嚴曉偉教授介紹,為提高危重癥患者救治成功率,援鄂醫療隊把所有的治療手段都關口前移,強化整體醫療和整體護理,醫護緊密協同配合,全力給予患者多器官多系統功能支持和對癥治療,為患者免疫力恢復和病情逆轉爭取到了寶貴時間和機會。為確保每一個患者治療的連續性,實行了“包床到人、包床到組”的管理模式。在全體隊員的共同努力下,援鄂醫療隊救治的危重癥患者不僅在ICU存活的時間越來越長,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患者最后成功拔管或脫離了呼吸機,很多危重癥患者經過積極治療后轉危為安轉入普通病房并治愈出院,說明援鄂醫療隊采取的治療措施和策略是正確和有效的。
嚴曉偉教授介紹,新冠肺炎是一個全新的傳染病,援鄂醫療隊通過大量臨床實踐和對病例的總結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與10多個國家進行了20場國際遠程連線,把來自中國醫生最前線的實戰經驗與國際社會和國際同道分享,為國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貢獻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加強院感防控能力建設
韓丁教授認為,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公立醫院確實發揮了降低病亡率、提高治愈率的“兜底”作用,體現了中國舉國體制和制度的優勢。但傳染病防治一定要堅持“防治結合,以防為主”,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衛生防控體系,提高全民傳染病防控意識刻不容緩。人們生病后并不知道是不是得了傳染病,首先都要到公立綜合醫院就診,因此公立醫院是公共衛生防控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公立醫院應建立包括腸道門診、發熱門診等在內的傳染病早期識別、分診和預警監測系統,這個系統的作用就是守好患者的入門關;同時要建立一套相應的可實現可持續的管理制度,以確保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傳染原和識別傳染病患者,并與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無縫對接,及時做出有效的科學應對。
韓丁教授說,此次疫情早期造成了部分醫護人員的感染,因此進一步加強各級醫療衛生機構院內感染控制,做好醫護人員個人防護就顯得尤為重要。
疫情發生以后對公立醫院的正常醫療秩序和患者就醫造成一定影響,建議今后可根據傳染病防控要求在公立醫院某些獨立的區域建立可收治傳染病患者的病區,建設相對獨立的醫療垃圾和污水處理系統,有條件的醫院還可以建設專用感染樓或P3實驗室。“平戰結合”平時這些病區可用于治療普通病人,當出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傳染病醫院不能做到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時,這些病區就可以馬上可以投入使用,這樣既能保證疫情期間患者的正常醫療,又能夠緩解緊急情況下傳染病醫院的壓力。
張抒揚教授最后說,扎實的黨建工作讓援鄂醫療隊始終保持著高昂的士氣和不竭的動力,援鄂醫療隊中先后有52名隊員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彰顯了協和人特別是年輕一代醫務工作者堅定跟黨走的理想信念。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關于表彰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決定》,授予北京協和醫院ICU團隊、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援鄂抗疫醫療檢測隊(核酸檢測移動實驗室)等113個集體“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稱號,授予北京協和醫院劉正印主任醫師、杜斌主任醫師、李奇主管護師、夏瑩主管護師等472位同志“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專家簡介
張抒揚,女,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北京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兼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校長。作為主要研究者承擔和參與了國家多項研究課題,組織領導并參與了30余項國際和國內多中心藥物臨床試驗,目前已經發表學術論文150多篇。主編/譯專著9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