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樹人,教書育人,需要更新觀念、創新方式。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推進學校在開展綜合素質拓展學習活動時,通過社團學習、基地學習、社會學習的方式方法創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落實立德樹人任務。
【關鍵詞】綜合素質拓展;社團學習;基地學習;社會學習
【中圖分類號】G52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26-0054-03
【作者簡介】徐國新,江蘇省無錫市立人高級中學(江蘇無錫,214161)語文學科組長,高級教師,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工作者,無錫市高中語文學科帶頭人。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指出:面向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四種本領,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但如果完全依靠學科課程、課堂教學很難做到,必須借助綜合實踐活動。我們在推進區域綜合素質拓展實踐活動中,轉換學習場地,創新學習方式,落實立德樹人,發展素質教育。
一、從班級學習走向社團學習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更加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教育局把社團學習作為青少年綜合素質拓展的重要抓手,著重從內、外兩方面入手推行社團建設,讓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展學習從班級走向社團。
“內”是指各校充分利用自身師資力量,或是鼓勵學校把學有專長的學生家長、社會相關有資質人員引入學校教學,建立各類社團,建設富有區本與校本特色的課程,定時定期學習,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也要求學校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學校周邊資源成立特色社團,像雪浪中學的“雪浪茶藝”社團就很有特點和影響力。區教育局倡導學校成立一些體現地方傳統文化的社團組織。當前一些傳統文化面臨后繼乏人的窘境,成立這樣的社團組織,讓地方文化的火種能得以保存,能盡可能地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以無錫為例,惠山泥人譽滿天下,但面臨著斷層的危險。原因是多方面的,沒有讓惠山泥人走入課堂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而校本課程、社團活動恰好可以彌補這一缺陷。濱湖區文慧小學讓學生走進中國泥人博物館,跟著教師一起學捏蝸牛,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激發了對泥人的興趣,了解到泥人傳承的現狀后,自然生出一種傳承泥人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正如有的學生在作文中寫的:“惠山泥人是家鄉的名片,是藝術的瑰寶,我要讓大阿福的微笑永遠流傳下去!”
“外”是指建立區域活動聯盟和區域特色展示評比活動,比如推行“棒球發展聯盟”“玩轉足球傳奇”等區級層面的大型比賽活動。以評比促進學校社團建設,以比賽提升社團質量。我們還建立了一套考核評價機制,以此納入校級領導的年終考核評價體系,來有效保證各校社團工作的落實和推進。在區域內推動社團學習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校園生活,有效彌補課程開設不足,而且多樣的社團類型,更有助于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
二、從課堂學習走向基地學習
目前,我區青少年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一些不良的行為和心理比較普遍,比如心理脆弱,抗壓能力弱;以自我為中心,團隊意識差;意志薄弱,缺乏吃苦精神等。這些問題,單靠學校的學科教育很難解決。如何培養學生健全的心智品質?區教育局依托區域內豐富的社會資源,投入大量資金,與之共同開發建設區域青少年實踐基地,用精心設計的活動項目為青少年設置一個新的學習和成長的空間,讓學生從課堂學習走向基地學習,開展團隊身心拓展訓練活動。目前已建成江南大學實踐基地、民防科普拓展教育行動實踐基地、馬山生態環境拓展教育活動基地等。這些基地的建成,使濱湖區青少年有了更高等級、更高規模的實踐基地,讓他們能在不同學段接受不同的拓展訓練。
區級基地活動課程總目標為“走進基地,探索奧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但不同基地的教學目標定位各不相同,形成互補,有助于濱湖區域內的青少年接受系統完整的拓展訓練。基地內的拓展訓練注重學生感受學習,旨在讓青少年在體驗中學習,而不是單在課堂上聽講。以馬山實踐基地為例。學習時間兩天,有篝火晚會、急救包扎、火場逃生、“希望大廈”“鼓動人心”走木板等豐富多樣的學習項目。學習形式以小組為單位,側重游戲體驗,強調團隊合作。雪浪中心小學等學校還讓學生走進農耕基地參加勞動實踐,還有許多學校帶著學生走進博物館、花卉園、影視基地、科研場所等活動基地學習。這種基地體驗式的學習,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生命意識,提高他們團隊協作意識,培養他們優良的心理品質,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形成面對未來社會所必須具備的良好素質。目前,基地建設更加成熟,拓展內容更加豐富。每學期到基地進行拓展學習已成為濱湖區各中小學固定的學習內容,基地豐富多彩的活動深受青少年的喜愛。通過基地“在場”學習,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在學習和實踐活動中成長。
三、從學校學習走向社會學習
研學旅行是濱湖區教育局推進綜合素質拓展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它是一種通過旅行、“在場”觀察而開展的一種體驗式學習活動,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書本知識理解,實地感受風土人情、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另一方面還能把各學科知識融合起來,優化知識結構,形成更高級的知識信息。因此,濱湖區教育局大力開展研學修行活動,讓學生從學校學習走向社會學習。
為了規范有效地推進研學活動,區教育局提供研學菜單,供學校選擇研學線路,按不同年級開展適合的研學修行活動,并編寫了《研學修行知與行》《跟著課本做研學》等系列叢書作為研學指南,將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體驗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學生通過考察、探究等一系列實踐活動來完成學習內容,達成課程目標。以九年級“賞黃山自然風光,探徽州獨特文化”研學修行為例。在三天的研學活動中,第一天在世界文化遺產地——宏村,參觀徽州古建筑的鄉村、民居、水系磚木石雕及建筑所附屬的楹聯,通過這樣的游學,學生了解了徽州古建筑類型,三雕工藝與楹聯文化,理解“家園”與“安居樂業”的含義。第二天登臨黃山,讓學生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研學:跟著徐霞客的黃山游記行走,學習課文《飛紅滴翠記黃山》,認識黃山沿途所見植物花卉,欣賞名家畫筆下的玉屏樓、光明頂等實景,揣摩玉屏樓、鰲魚峰、始信峰等名家摩崖石刻,探究黃山地質地貌特征,鍛煉登山的毅力。第三天到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古徽州府所在地——歙縣,學習“徽州民歌”“徽州剪紙”。走進歷經百年滄桑的老廠區,參觀徽墨與歙硯的生產線,了解徽墨配料、做墨、修墨、晾墨、描金等十一道工序,體驗徽墨描金工序,制作一錠徽墨作為徽州研學的紀念品。研學旅行活動,豐富了學生課程履歷,在系列研學旅行、社會學習的活動中,我們力圖把知識融會貫通,優化知識結構,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提升學生社會生活文化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