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佳贇
今年 “兩會時間”有些特殊,由于防控疫情的需要,會議召開時間推遲、會期壓縮、部分環節形式調整,政府工作報告篇幅也是“40年來最短”。但人們有理由相信,許多年后,中國歷史一定會濃墨重彩地書寫2020年這個特殊的全國兩會,不僅因為發生在這一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公共衛生事件,更因為這次兩會在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所體現出的主動化危為機、謀劃發展新局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全國上下和廣大人民群眾艱苦卓絕努力并付出犧牲,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但同時也要看到,國內外疫情形勢仍不容樂觀,完成我國各項發展任務的形勢異常艱巨。“亂云飛渡仍從容”,在新冠疫情加深國際關系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我國外部環境產生深刻影響的歷史關鍵時刻,2020年全國兩會的召開,凝聚起中國力量,傳遞出中國信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所強調的,“要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眼光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我們堅信,只要團結一心、迎難而上、銳意進取,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情,決心不變、道路不偏、步伐不亂,就一定能夠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重重陰霾中率先破繭而出,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與新機遇,為實現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謀新篇、布新局。
在危機中搶抓新機遇、開創新局面,要注重促進“新經濟”的茁壯成長。從智能制造到5G商用、從電商網購到在線服務,從改造企業形態到賦能國家治理……實現經濟轉型升級,根本之道要靠創新理念、創新科技、創新模式對經濟業態、形態、生態的全方位、全鏈條、全主體“革命性”改造。我們要充分發揮“新基建”的“硬核”支撐作用,充分利用疫情帶來的“冷凍期”“緩釋期”,深刻思考和錨定未來5-10年乃至30-50年的新經濟發展趨勢與態勢,率先加快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繼續加速催生數字化產業新業態,努力擴大我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新優勢,緊緊抓住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窗口,全面培育互聯網+、工業互聯網、5G應用等數字經濟新增長點,打造引領中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興增長極。
在危機中搶抓新機遇、開創新局面,要充分釋放“新動能”的龍頭作用。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要充分釋放“新動能”對引領、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作用,就應切實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通過加快科技創新體制改革、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發展社會研發機構、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一系列手段充分發揮創新動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支撐和效益倍增作用。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
中國在抗疫大考中交出了合格答卷,然而,保持經濟穩定發展的“全球大賽”才剛剛開始,前進道路上依然有許多新的“婁山關”“臘子口”。面對復雜嚴峻形勢,全體中華兒女更需真抓實干、埋頭苦干,“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同時間賽跑,與歷史并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