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馳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浦東新區副區長李國華在今年的兩會提案中表示,近年來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自殺事件呈上升趨勢,應高度關注青少年學生自殺事件,并進行有效干預。他在調研中發現,從家長、學校到社會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責任。
孩子的危機來自多個方面,危機事件的發生也令人意想不到,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最大程度預防危機的發生?
先請思考幾個問題,在您的家庭,是誰負責孩子的教育,又是如何管理孩子的教育?
其實在教育方面,很容易出現家長和孩子的對峙,對峙的不斷積累導致消極的家庭互動關系,這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持續產生一些不積極的影響,同時它也為危機埋下隱患。
以這段時間的網課為例,網課對孩子和老師來說,都是新事物,需要適應,再加上學習環境的不同,對孩子而言是一件不容易甚至很難的事。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做到的是同理心,換句話說,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然后用具體的方法幫助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時候是媽媽在負責孩子的教育,其實理想的狀態是父母一起參與。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參與,關鍵是為孩子建立一個規則。
孩子的危機也是家庭的危機。
首先,孩子的危機很可能和家庭中夫妻關系有關。父母關系的不穩定性,會帶給孩子強烈的不安全感,從而造成孩子的危機隱患。父母的負面情緒容易傳染給孩子,孩子也容易感知到父母的消極狀態。
那么我們對孩子教育的關注度有多少呢?如果過分關注孩子的教育,對孩子學習方面進行逼迫,剝奪其釋放情緒的時間,會給孩子造成很大壓力。在這種過分關注中,父母的焦慮會傳遞給孩子,容易產生負面的“反彈”效果。
一些家長一味按照自己的要求束縛和壓迫孩子,給孩子帶來非常大的心理壓力,導致孩子沒有辦法充分釋放自己的情緒,從而產生一些對外的或是對內的傷害性、攻擊性行為,比如一些學生出現“非自殺性自傷行為”,或者是犯罪的低齡化現象等,其深層原因正是孩子的情感得不到充分釋放。
孩子的危機通常源自家長的松散型、不穩定型和過度嚴厲型的教育方式。松散型的管理,導致家長對孩子的關注過少、缺少陪伴,忽略孩子的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成長;不穩定型,是指孩子的成長環境頻繁發生變化,尤其是“替代性寄養”,這會導致孩子情感方面的喪失;過度嚴厲的管理,是說對孩子進行過度的壓迫和教育,導致孩子情感不斷積壓,造成危機的隱患。
不只是家長自身的問題,孩子的危機還折射出了背后的社會問題——家長巨大的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再加上社會壓力等,造成家長們自身的安全感缺失,滋生焦慮,再傳遞給孩子,而與此同時,焦慮的家長會對孩子產生更高的期待,帶來過多的壓力。
自身家庭的隱患是危機事件發生的重要原因,父母情感的穩定性,也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才能化解危機呢?
首先是適當原則。我們對孩子的關注要適當,既不要過分地對孩子進行壓迫和嚴厲管教,也不能對孩子進行松散型管理,缺失陪伴。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應是一個平衡的、彈性的狀態。其次,明確的監督。松散型的管理不可取,對孩子的監督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框架,并采取適合孩子特點的方式。再次,情感的溫暖。陪伴和關心對孩子非常重要,缺失陪伴可能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
每一次危機事件的發生都令人心痛,對更多的父母來說,從遺憾和心痛的每一件事中吸取教訓,也是一個學習過程。
(編輯黃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