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焱
打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搜索”欄中輸入“就業”一詞,檢索后的統計數字會讓你感受到政府對就業的重視程度——萬余字的報告本已是近年來最短篇幅,“就業”卻出現了39處。
通觀報告,“今年發展主要目標和下一階段工作總體部署”部分,提出要優先穩就業保民生,提出就業優先政策要全面強化,并定下了具體數據指標。緊接著又專門用一個章節重點說了“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著力穩企業保就業”,其中李克強總理甚至用到了“千方百計”一詞。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往小了說,就業關乎每一個家庭的衣食住行、柴米油鹽,是民生之本;往大了說,就業關系到經濟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平穩運行,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壓艙石”;延伸開去,就業還關系到個人的成長發展、子女的培養教育等,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
而今的中國,隨著現代化建設進程和市場經濟進程的不斷深入,就業問題本就不容小覷,加上今年初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業的壓力自然愈發凸顯。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把解決人民群眾就業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這都意味著,就業不僅僅是實現充分就業,還要在充分就業的基礎上,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
如何著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給出了方案,即財政、貨幣和投資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穩就業,同時努力穩定現有就業,積極增加新的就業,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歸根結底,就是抓政策、抓產業、抓培訓。
其一,穩定現有就業,離不開穩定現有產業。產業發展了,才能穩住存量、拓展增量。在疫情影響下,不少傳統產業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而這些產業往往又是創造就業崗位的重頭。因此,要轉變思維模式,從新形態、新模式、新行業中發掘就業潛力,延長產業鏈條,進而帶動上下游企業同步發展,在穩定現有就業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就業。
其二,穩定現有就業,離不開更加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除了財政、貨幣和投資等政策聚力支持對沖疫情影響,還有必要針對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具體問題,實施政策層面的供給側改革,創新政策制定。在此基礎上,有了好的政策,還要抓落實,把一項項政策逐條逐項落實落細,方能穩得住、增得了、促得活。
其三,增加新就業、促進再就業,技能本領是關鍵。要穩就業,需要政府在技能培訓方面強化主體意識、發揮推動作用,堅持需求導向、構建長效機制。對大學畢業生、進城務工人員等重點群體,尤其是對貧困地區的進城務工人員,可實行培訓就業兩手抓,將財政補貼重心轉移到技能培訓等方面,形成政企同向發力的效果,進而實現社會、企業、個人的多贏。
其四,做好就業工作,有必要用好大數據,建好服務平臺。通過平臺的打造,便捷、精準地為供需雙方牽線搭橋,讓政府、企業、個人均能第一時間掌握相關信息。通過就業服務管理的信息化,也將實現政府的有效兜底幫扶,進而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定下了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6%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5.5%左右的目標,這給老百姓吃了“定心丸”。這也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當前的困難一定能夠克服,未來的發展必將充滿希望。